第994章 帝国(二十四)
邺城。
清晨。
微微的亮光,披拂在这个百废待兴的王国中心:邺城,他的四个城门早就打开了,来来往往的担着两担货物的百姓或者驾着车马的商贩,更是大清早的就活泛起来了。
自从坊市制取消之后,曹冲制定的是一系列鼓励商业的举措。
能够赚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百姓的积极性便强了,脸上自然挂在浓浓的笑容。
当然,在这个举措之下,曹冲也是做了很多准备的。
譬如说另类的“城管”。
后世的城管虽然让人诟病,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若是要想让商业有序的进行下去的话,城管是避免不了的。
除了城管之外,曹冲已经吩咐诸葛亮暗中派人建立商会了。
商会用得好,便是手上的利器,要是用不好,反而会伤到自己,既然是准备鼓励工商了,自然是要把他们都约束起来。
原本曹冲鼓励工商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了,历次早朝,都是有人拿这个事来说来说去的,只是曹冲态度坚决,那些人的计谋才没有得逞。
但老是被这些人这么烦着,曹冲心中早就不爽了,奈何这些人都是曹老板的班底,现阶段曹冲还不能动他们。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但里面却是有哲理蕴含其中的。
譬如说现在,曹冲名为太子,行的却是魏王的权柄,但是在实行政策的时候,总是太慢,或者说是不到位。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朝廷各个显要部门,大多数都不是他的人。
即使曹冲将来可能会成为魏王,而且这种可能性接近百分之百,有些人会来巴结曹冲,但有些人则不会。
在曹操没死之前,紧跟着曹老板总是没错的。
这就导致了一点,譬如说曹冲在颁布田地政策的时候,即使是没有损害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动作依然慢得跟蜗牛一样,就像是后世离期末考还有四五个月的大学生一样,慢慢吞吞的。
有一点曹冲不想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现在虽然是太子,但名望或者说威严不够。
曹操在邺城的时候,这些人自然会老老实实,因为他们信服曹操,但是那些信服曹操的人,不一定会信服他。
那些原本是曹冲的长辈,见过曹冲微末的模样,如此曹冲虽然为天子,并且监管魏国,但在他们心中还是很难生起敬畏之心。
其实对这一点有一个很容易解决的方法。
那便是杀鸡儆猴。
后世曹丕看上去残暴,又何尝没有这方面的苦衷。
曹家夏侯家的宗室恃宠而骄,惹是生非,偏偏你还因为他是宗亲而不能惩治?
在另外一个时空之中,曹丕吸取了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实行对宗室苛责的政策。
限制宗室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需要掌握一个度。
后世的曹丕失败便失败在这个地方,他苛责宗室便也算了,还借助世家的力量来打压宗室。
当然当时的曹丕可能是没有选择。
但这就导致宗室,尤其是外放的诸侯王变成了横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说最没有地位的宗室。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比西汉的诸侯王还要惨。
写过《三国志》的陈寿说过:“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
魏晋文士袁准也曾经说过:“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随时有性命之虞、徒有虚名、封国迁徙频繁、严禁诸侯王往来及与他人交往、严禁诸王任职...
这一桩桩一件件,堂堂诸侯王,混得真比一个布衣还差。
也难怪后来曹冏大声疾呼:“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厕其间,……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百人之上”。
毫不客气的说,魏国之亡,亡在两代君主短命,也亡在对宗亲的完全不信任,完全不任用。
有魏国这个前车之鉴,曹冲自然不会如此做。
至于像后赖晋武帝那样分封诸侯,曹冲自然也不会这样做。
其实想起来,后世的大明王朝对宗室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一下的。
不过,当然需要修改了。
不然到后来宗室子弟漫山遍野,朝廷平白无故要承担如此重负,即便曹冲将魏国打造成银河战舰,几百年后这艘战舰还是会因为宗室子弟的负担而轰然崩塌。
曹冲甩了甩头,将这些想法甩出去,沉下心去批阅自己的奏章去了。
不过...
曹冲握着的笔毫顿了顿。
三公九卿全部是曹老板的人,确实是让自己的行政效率减慢。
但若是换人,恐怕还是不行。
即便是曹操再相信自己,但若是自己真的将他的权力架空了,恐怕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父子情深,在权力生死面前就是一张白纸,一捅就破,这个风险曹冲不想冒。
既然无法做成那些触动宗室大臣还有颍川世家利益的事情,曹冲只能选一些同样重要,但却不会伤害到这些世家利益的事情了。
这些事情,除了鼓励工商之外,其他的全部都在三院里面。
人工肥料,曲辕犁,技术越来越精湛的炼铁技术以及...
修路。
没错,现在曹冲的主要精力,或者说魏国除了发展经济用的必要钱财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被他仍在修路上面去了。
要想富,先修路。
这也算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式了。
在百姓农忙过后,剩下的时间便可以来修路,对他们而言,可以赚一些外快,修路让百姓收入高了,而收入高了消费自然会提上来,交易也会增多,在加上魏国比较宽松的工商政策,商业的发达只是时间问题。
曹冲的这一招,还是借鉴了一些罗斯福新政里面的内容。
如果没有人贪污钱款的话,修路增加消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商业发展之后商税会大大增多,多出来的商税又可以投入到修路里面。
假以时日,让整个魏国铺上水泥路不是梦想。
而一旦魏国交通网路成了之后,货物流通更加容易,对全国各地的控制也会更加容易。
曹冲才能将可控的版图再增大出去,到时候,征服别国才有能力统治他们。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曹冲在曹操阴影下能够做的最有益处的一件事。
不过...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恐怕是骨感的。
有人便有江湖,有钱便有贪污。
既然自己杀鸡儆猴无法选择宗室,也只能选那些地方官了。
希望那些宗室不要撞上来,不然的话,曹冲也只能得罪宗室了。
修路需要许多银两钱币,这样的工程,也是为官者的盛宴。
但对于曹冲来说,这修路的钱帛更像是他布下的诱饵。
而这这件事,其实就是一个曹冲杀鸡儆猴,树立威仪的陷阱!
清晨。
微微的亮光,披拂在这个百废待兴的王国中心:邺城,他的四个城门早就打开了,来来往往的担着两担货物的百姓或者驾着车马的商贩,更是大清早的就活泛起来了。
自从坊市制取消之后,曹冲制定的是一系列鼓励商业的举措。
能够赚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百姓的积极性便强了,脸上自然挂在浓浓的笑容。
当然,在这个举措之下,曹冲也是做了很多准备的。
譬如说另类的“城管”。
后世的城管虽然让人诟病,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若是要想让商业有序的进行下去的话,城管是避免不了的。
除了城管之外,曹冲已经吩咐诸葛亮暗中派人建立商会了。
商会用得好,便是手上的利器,要是用不好,反而会伤到自己,既然是准备鼓励工商了,自然是要把他们都约束起来。
原本曹冲鼓励工商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了,历次早朝,都是有人拿这个事来说来说去的,只是曹冲态度坚决,那些人的计谋才没有得逞。
但老是被这些人这么烦着,曹冲心中早就不爽了,奈何这些人都是曹老板的班底,现阶段曹冲还不能动他们。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但里面却是有哲理蕴含其中的。
譬如说现在,曹冲名为太子,行的却是魏王的权柄,但是在实行政策的时候,总是太慢,或者说是不到位。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朝廷各个显要部门,大多数都不是他的人。
即使曹冲将来可能会成为魏王,而且这种可能性接近百分之百,有些人会来巴结曹冲,但有些人则不会。
在曹操没死之前,紧跟着曹老板总是没错的。
这就导致了一点,譬如说曹冲在颁布田地政策的时候,即使是没有损害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动作依然慢得跟蜗牛一样,就像是后世离期末考还有四五个月的大学生一样,慢慢吞吞的。
有一点曹冲不想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现在虽然是太子,但名望或者说威严不够。
曹操在邺城的时候,这些人自然会老老实实,因为他们信服曹操,但是那些信服曹操的人,不一定会信服他。
那些原本是曹冲的长辈,见过曹冲微末的模样,如此曹冲虽然为天子,并且监管魏国,但在他们心中还是很难生起敬畏之心。
其实对这一点有一个很容易解决的方法。
那便是杀鸡儆猴。
后世曹丕看上去残暴,又何尝没有这方面的苦衷。
曹家夏侯家的宗室恃宠而骄,惹是生非,偏偏你还因为他是宗亲而不能惩治?
在另外一个时空之中,曹丕吸取了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实行对宗室苛责的政策。
限制宗室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需要掌握一个度。
后世的曹丕失败便失败在这个地方,他苛责宗室便也算了,还借助世家的力量来打压宗室。
当然当时的曹丕可能是没有选择。
但这就导致宗室,尤其是外放的诸侯王变成了横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说最没有地位的宗室。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比西汉的诸侯王还要惨。
写过《三国志》的陈寿说过:“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
魏晋文士袁准也曾经说过:“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随时有性命之虞、徒有虚名、封国迁徙频繁、严禁诸侯王往来及与他人交往、严禁诸王任职...
这一桩桩一件件,堂堂诸侯王,混得真比一个布衣还差。
也难怪后来曹冏大声疾呼:“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厕其间,……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百人之上”。
毫不客气的说,魏国之亡,亡在两代君主短命,也亡在对宗亲的完全不信任,完全不任用。
有魏国这个前车之鉴,曹冲自然不会如此做。
至于像后赖晋武帝那样分封诸侯,曹冲自然也不会这样做。
其实想起来,后世的大明王朝对宗室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一下的。
不过,当然需要修改了。
不然到后来宗室子弟漫山遍野,朝廷平白无故要承担如此重负,即便曹冲将魏国打造成银河战舰,几百年后这艘战舰还是会因为宗室子弟的负担而轰然崩塌。
曹冲甩了甩头,将这些想法甩出去,沉下心去批阅自己的奏章去了。
不过...
曹冲握着的笔毫顿了顿。
三公九卿全部是曹老板的人,确实是让自己的行政效率减慢。
但若是换人,恐怕还是不行。
即便是曹操再相信自己,但若是自己真的将他的权力架空了,恐怕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父子情深,在权力生死面前就是一张白纸,一捅就破,这个风险曹冲不想冒。
既然无法做成那些触动宗室大臣还有颍川世家利益的事情,曹冲只能选一些同样重要,但却不会伤害到这些世家利益的事情了。
这些事情,除了鼓励工商之外,其他的全部都在三院里面。
人工肥料,曲辕犁,技术越来越精湛的炼铁技术以及...
修路。
没错,现在曹冲的主要精力,或者说魏国除了发展经济用的必要钱财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被他仍在修路上面去了。
要想富,先修路。
这也算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式了。
在百姓农忙过后,剩下的时间便可以来修路,对他们而言,可以赚一些外快,修路让百姓收入高了,而收入高了消费自然会提上来,交易也会增多,在加上魏国比较宽松的工商政策,商业的发达只是时间问题。
曹冲的这一招,还是借鉴了一些罗斯福新政里面的内容。
如果没有人贪污钱款的话,修路增加消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商业发展之后商税会大大增多,多出来的商税又可以投入到修路里面。
假以时日,让整个魏国铺上水泥路不是梦想。
而一旦魏国交通网路成了之后,货物流通更加容易,对全国各地的控制也会更加容易。
曹冲才能将可控的版图再增大出去,到时候,征服别国才有能力统治他们。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曹冲在曹操阴影下能够做的最有益处的一件事。
不过...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恐怕是骨感的。
有人便有江湖,有钱便有贪污。
既然自己杀鸡儆猴无法选择宗室,也只能选那些地方官了。
希望那些宗室不要撞上来,不然的话,曹冲也只能得罪宗室了。
修路需要许多银两钱币,这样的工程,也是为官者的盛宴。
但对于曹冲来说,这修路的钱帛更像是他布下的诱饵。
而这这件事,其实就是一个曹冲杀鸡儆猴,树立威仪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