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舞台
于是,直到这时,从法国南部登陆的计划才有一个实质性的进展,而且这个计划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霸王计划”。
由此也可以看出,盟军做为了一个联盟其作战及指挥效率是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上,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及苏联对德国拥有压倒性的装备、补给及兵力上的优势,只怕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真没那么容易获胜。
而盟军这个“联盟”甚至其实只有两个主要国,那就英国和美国,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会因为彼此不同的利益争来吵去……任何一个从军校刚毕业的人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它们这拥有无数军事专家的大国却足足花了数月之久而且付出了数万条生命才最终决定下来。
这还是在美国无论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占上风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美国与英国势均力敌呢?那么英、美双方只怕要永远这么争吵下去,这场大战也会跟着延续下去甚至德国还有可能得到喘息的机会而东山再起。
会造成这种现像的原因很简单,正所谓“蛇无头不行”,任何一个国家或是一个联盟都需要一个有权力能指挥的“头”。
这是自然规律或者也可以说是生存法则,比如狼群、羊群等必然会有一个王,没有王的话就因为群龙无首天下大乱于是也就无法成群。
现代大凡能够发展强大起来的国家或地区也同样逃不出这规律。
日本、韩国上头有一个美国,美国每年都会给它们一份“国家发展规划建议”,当然,这个“建议”是不得不做的“建议”。
美国表面看起来没有这个被他们称为独裁者的“王”,但实际控制它的是资本、是利益,是生活在华尔街的那些富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本身有“王”,但他却输出没有“王”的自由、民主,把所有的“王”都命名为“独裁者”。
于是不出意外,所有相信美国输出的那一套的国家一个个都乱了……没有“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下当然会大乱,很简单的道理。
许多人认为这是水土不服,其实根本不是,而是这种被美化的“自由民主”违反了“蛇无头不行”这个生存法则。
当然,这也正是美国所希望的:把别的国家搞乱,美国才能在其中渔利。
开罗会议后,美国方面第一步做的就是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最高司令官,由此指挥权也就正式转移到美国手里。
新官上任的艾森豪威尔这下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但他还是对英国保持着戒心,因为在与英国人接触的这段时间里算是领教了英国人的“本领”,所以即便是当上盟军最高司令官……又何尝不会被英国人架空成为一个虚衔?!
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往英国派兵。
往英国派兵不是重点,重点是派出的兵要多……甚至还要求在将来的联合作战中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
这并不是出于打击德国人的考虑,要知道德军在法国北部只有数十万人,而艾森豪威尔派到英国为这场战役做准备的美军就有一百万人。再加上英军,在兵力上就是德军的数倍。
艾森豪威尔这么做,目的是确保自己的指挥权……如果到时美国的兵力不如英国、美国按比例的军官也不如英国,那么他就得不到大多数的盟军官兵的支持。
而现在派去一百万人……无论如何艾森豪威尔都会得到“大多数”参战官兵的支持了。
(注:英国当时全国的兵力只有450万人,初期计划抽调十几个师二十万人左右参加“霸王行动”。)
与美国大兵一起运往英国的,还有大批的物资和装备补给,甚至为了保证美军的补给,艾森豪威尔还在英国建了几个兵工厂,召集了英国工人日以夜继的生产弹药……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原因是美军对弹药的消耗是惊人的,如果全都由美国运去的话,不但要浪费很多运力,还有可能出现弹药短缺运输不及的情况。
但如果把兵工厂建到英国去,那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当美军登陆法国接着朝德国推进的时候,这些兵工厂依旧能为美军源源不断的提供弹药。
一时间,英国大小仓库都装得满满的。
丘吉尔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英国的仓库还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充实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要胜利了!至少这已经证明德国对英国的封锁失败了!”
但是英国百姓却对此颇有微言。
原因是美国大兵不管走到哪里都改不了他们风流的特性……如果只是这样那还好,但有许多英国士兵是在国外作战,比如非洲、意大利。
国内的妻子独守空房不说,还长期处在德国的封锁之下,这会儿突然涌进了一大群手里拿着花花绿绿美元出手阔绰的美国大兵,于是很自然的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甚至还发生许多纠纷。
美国大兵却并不是这么想,他们则认为自己来英国是帮英国人打仗的,所以理所当然的应该收取一些好处费……更何况,改天就要上战场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还管他什么道德、伦理或是法律干嘛?不及时行乐就是天下最蠢的傻瓜!
所以,英国百姓倒是希望这场战役越早打响越好,那样这些讨厌的美国人就可以早点滚出英国了。
张弛这时也将佐阿夫兵团带到了二线,在海边对佐阿夫兵团进行两栖登陆训练。
因为张弛知道,这一仗肯定是少不了佐阿夫兵团。
原因很简单,佐阿夫兵团是法军,他们将在法国北部登陆然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法国……所以,到时不仅会有军队,甚至就连吉罗将军以及阿尔及尔政府也会一同前往。
不过可以想像的是,‘战斗法国’的军队也会随同英军一起进攻。
法国,就是它们展现自己实力和比拼的舞台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盟军做为了一个联盟其作战及指挥效率是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上,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及苏联对德国拥有压倒性的装备、补给及兵力上的优势,只怕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真没那么容易获胜。
而盟军这个“联盟”甚至其实只有两个主要国,那就英国和美国,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会因为彼此不同的利益争来吵去……任何一个从军校刚毕业的人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它们这拥有无数军事专家的大国却足足花了数月之久而且付出了数万条生命才最终决定下来。
这还是在美国无论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占上风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美国与英国势均力敌呢?那么英、美双方只怕要永远这么争吵下去,这场大战也会跟着延续下去甚至德国还有可能得到喘息的机会而东山再起。
会造成这种现像的原因很简单,正所谓“蛇无头不行”,任何一个国家或是一个联盟都需要一个有权力能指挥的“头”。
这是自然规律或者也可以说是生存法则,比如狼群、羊群等必然会有一个王,没有王的话就因为群龙无首天下大乱于是也就无法成群。
现代大凡能够发展强大起来的国家或地区也同样逃不出这规律。
日本、韩国上头有一个美国,美国每年都会给它们一份“国家发展规划建议”,当然,这个“建议”是不得不做的“建议”。
美国表面看起来没有这个被他们称为独裁者的“王”,但实际控制它的是资本、是利益,是生活在华尔街的那些富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本身有“王”,但他却输出没有“王”的自由、民主,把所有的“王”都命名为“独裁者”。
于是不出意外,所有相信美国输出的那一套的国家一个个都乱了……没有“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下当然会大乱,很简单的道理。
许多人认为这是水土不服,其实根本不是,而是这种被美化的“自由民主”违反了“蛇无头不行”这个生存法则。
当然,这也正是美国所希望的:把别的国家搞乱,美国才能在其中渔利。
开罗会议后,美国方面第一步做的就是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最高司令官,由此指挥权也就正式转移到美国手里。
新官上任的艾森豪威尔这下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但他还是对英国保持着戒心,因为在与英国人接触的这段时间里算是领教了英国人的“本领”,所以即便是当上盟军最高司令官……又何尝不会被英国人架空成为一个虚衔?!
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往英国派兵。
往英国派兵不是重点,重点是派出的兵要多……甚至还要求在将来的联合作战中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
这并不是出于打击德国人的考虑,要知道德军在法国北部只有数十万人,而艾森豪威尔派到英国为这场战役做准备的美军就有一百万人。再加上英军,在兵力上就是德军的数倍。
艾森豪威尔这么做,目的是确保自己的指挥权……如果到时美国的兵力不如英国、美国按比例的军官也不如英国,那么他就得不到大多数的盟军官兵的支持。
而现在派去一百万人……无论如何艾森豪威尔都会得到“大多数”参战官兵的支持了。
(注:英国当时全国的兵力只有450万人,初期计划抽调十几个师二十万人左右参加“霸王行动”。)
与美国大兵一起运往英国的,还有大批的物资和装备补给,甚至为了保证美军的补给,艾森豪威尔还在英国建了几个兵工厂,召集了英国工人日以夜继的生产弹药……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原因是美军对弹药的消耗是惊人的,如果全都由美国运去的话,不但要浪费很多运力,还有可能出现弹药短缺运输不及的情况。
但如果把兵工厂建到英国去,那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当美军登陆法国接着朝德国推进的时候,这些兵工厂依旧能为美军源源不断的提供弹药。
一时间,英国大小仓库都装得满满的。
丘吉尔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英国的仓库还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充实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要胜利了!至少这已经证明德国对英国的封锁失败了!”
但是英国百姓却对此颇有微言。
原因是美国大兵不管走到哪里都改不了他们风流的特性……如果只是这样那还好,但有许多英国士兵是在国外作战,比如非洲、意大利。
国内的妻子独守空房不说,还长期处在德国的封锁之下,这会儿突然涌进了一大群手里拿着花花绿绿美元出手阔绰的美国大兵,于是很自然的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甚至还发生许多纠纷。
美国大兵却并不是这么想,他们则认为自己来英国是帮英国人打仗的,所以理所当然的应该收取一些好处费……更何况,改天就要上战场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还管他什么道德、伦理或是法律干嘛?不及时行乐就是天下最蠢的傻瓜!
所以,英国百姓倒是希望这场战役越早打响越好,那样这些讨厌的美国人就可以早点滚出英国了。
张弛这时也将佐阿夫兵团带到了二线,在海边对佐阿夫兵团进行两栖登陆训练。
因为张弛知道,这一仗肯定是少不了佐阿夫兵团。
原因很简单,佐阿夫兵团是法军,他们将在法国北部登陆然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法国……所以,到时不仅会有军队,甚至就连吉罗将军以及阿尔及尔政府也会一同前往。
不过可以想像的是,‘战斗法国’的军队也会随同英军一起进攻。
法国,就是它们展现自己实力和比拼的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