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不错。”周莫玄再次重申道:“活字印刷术。”
户部的一位官员问道:“请问太子,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一本造价多少?”
周莫玄故意伸出三个指头,道:“就是这么多。”
户部的官员眼珠子转了几转,大声道:“三百个铜钱。”
“错!”周莫玄目光蔑视,“国都书铺里卖的手抄书《千字文》一本一百个铜钱,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千字文》怎么可能比手抄书贵三倍?”
仍是那位户部官员失声问道:“三十个铜钱?”哪怕比手抄书价钱低三倍,那也是了不起的大好事。
哪知,周莫玄邪笑道:“三个铜钱!只需要三个铜钱,比一斤白面还便宜。”
国都的物价贵,一斤白面需要四个铜钱,比北地贵一个铜钱。周莫玄当上太子之后,江青云让他天天关注民间的柴米油盐价钱,了解民生。
一本书的成本只需要三个铜钱,加上售卖、商税等,也就四、五个铜钱,便连普通的老百姓都能买的起。
活字印刷书的出现,会让无数贫苦的老百姓认识字,甚至是改变命运。
“成本竟然比手抄书低了三十几倍!”
“太便宜了。”
“原来成本如此之低!难怪太子一下子捐出去那么多本书。”
“若非太子亲口所说,下官打死都不相信此事。”
这回不止是户部的官员,众位官员均是满脸震惊,甚至大呼小叫。
有几位高官反对的声音显得很突兀,“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陛下,印刷术的成本很高,一本书的成本不可能只需要三个铜钱。”
“印刷术是用木板雕刻书页,然后印到纸上,如果木板上有一个字出现问题,整张木板就得重新雕刻。这要求工匠不但会木器活,还得会雕刻。又会木器又会雕刻的工匠,国都是不少,但是人工也贵。
印刷术对纸张挑剔的很,普通的纸印不上去,必须用宣纸。
人工、纸张都要求高,这样下来成本就高,比手抄的书少不了几个铜钱。”
“太子是觉得满朝文武都是傻子吗?”
周莫玄冷声道:“本太子说的是实话,无需跟你们解释,反正父皇相信。”
仍是那几位高官,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太子想要立功的心情,下官能够理解,不过绝对不能犯下欺君之罪。”
“太子是储君,一言一行都要真实真诚,岂能在朝堂上信口开河戏?”
江青云目射寒光出列,直接拿出箱子里的书分给众位官员看,高声道:“几位大人所说的是印刷术,并非活字印刷术。别看只多了两个字,却是截然不同。活字印刷术,工匠不需要时常雕刻整版的书页,纸张也无需用好的。请诸位看看手里的书籍,用的可是宣纸?”
文武百官捧着新书,从第一页开始翻起,一直翻到最后,果然用的是最普通并且便宜的纸。
慕容仪出列道:“诸位,这种纸的价格只是宣纸的十五分之一。只此一项,就把成本降低了十五倍。”
贺南负责活字印刷术,最清楚成本多少,真是看不惯这群高官的无耻嘴脸,高声道:“陛下,东宫用活字印刷术印书籍,印的越多,成本越低。
活字印刷术能让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书,识得了字,利国利民功在社稷!”
“之前那名东宫亲卫泄露出去的就是印刷术,几位大人从哪里得知的此事?”江青云出言讥讽。将几位高官的名字记在心里,如果不出所料,那位窃取印刷术的大商人背后势力就是他们。
东宫亲卫替换成燕军,文武百官皆知,之前只是听说原因是东宫亲卫做了错事,没想到竟是泄露了印刷术这样的大事。
“原来活字印刷术还未成功的事情就被东宫的亲卫走漏风声。怪不得太子大怒,把东宫的亲卫全部换成了燕军。”
“东宫的亲卫应当效忠太子,却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这等不忠诚的亲卫,太子把他们换的好!”
“原来几位大人的手已经伸至了东宫。此事换成谁都无法忍受!”
众位官员纷纷议论。
江青云冷哼一声,继续高声道:“太子殿下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储君,然向来平易近人。几位大人好奇东宫的事,为何不直接向太子殿下请教,却向东宫亲卫打听?小人行径!”
几位高官老奸巨滑,哪怕脸皮比国都的城墙还要厚,被江青云质问,无论怎么回答都好生尴尬,再者,心里疑惑东宫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证据,江青云才这样的理直气壮?
周莫玄心里暗笑。在这样的场合敢质问几位高官的也就只有他的表叔。
752皇家县主和香饽饽
皇帝扬了扬手里的书籍,高声道:“朕已去过东宫作坊亲眼目睹活字印刷术的印书过程,的确成本很低。”又道:“能得此术乃是朕与汝等乃至百姓之福。”
几个高官面面相觑。宫里一直有他们的人,从未听说皇帝出过宫。皇帝却说出这样的话,明摆着维护周莫玄。周莫玄只是继子而已,皇帝为何对他这般信任?
周莫玄俊脸露出招牌似的带着两分邪气的笑容,道:“父皇英明。”
那些家里开着书铺的官员面色极为复杂,内心翻江倒海。由活字印刷术印出的书价钱便宜,字体统一,字迹好认,一旦推广,谁还买手抄的书籍?
可是一旦出声反对,那将成为天下人的敌人。这个哑巴亏只能吃了。
众位官员纷纷高呼:“陛下英明。”
“昆城县主献活字印刷术立下大功,进皇室族谱,事迹记载于史,并赐婚长平伯江青云。”皇帝停顿一下,又道:“太子心系百姓,研制印刷术,立下功劳,给予褒奖,东宫参与此事的官员各赏金二十两、珠一盒。”
自此李如意的名字就上了皇室的族谱,算是皇家的县主,只是还没有封地。
她献出的活字印刷术也记载于大周国史,千古留芳,这是极为荣耀的事。
户部的一位官员问道:“请问太子,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一本造价多少?”
周莫玄故意伸出三个指头,道:“就是这么多。”
户部的官员眼珠子转了几转,大声道:“三百个铜钱。”
“错!”周莫玄目光蔑视,“国都书铺里卖的手抄书《千字文》一本一百个铜钱,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千字文》怎么可能比手抄书贵三倍?”
仍是那位户部官员失声问道:“三十个铜钱?”哪怕比手抄书价钱低三倍,那也是了不起的大好事。
哪知,周莫玄邪笑道:“三个铜钱!只需要三个铜钱,比一斤白面还便宜。”
国都的物价贵,一斤白面需要四个铜钱,比北地贵一个铜钱。周莫玄当上太子之后,江青云让他天天关注民间的柴米油盐价钱,了解民生。
一本书的成本只需要三个铜钱,加上售卖、商税等,也就四、五个铜钱,便连普通的老百姓都能买的起。
活字印刷书的出现,会让无数贫苦的老百姓认识字,甚至是改变命运。
“成本竟然比手抄书低了三十几倍!”
“太便宜了。”
“原来成本如此之低!难怪太子一下子捐出去那么多本书。”
“若非太子亲口所说,下官打死都不相信此事。”
这回不止是户部的官员,众位官员均是满脸震惊,甚至大呼小叫。
有几位高官反对的声音显得很突兀,“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陛下,印刷术的成本很高,一本书的成本不可能只需要三个铜钱。”
“印刷术是用木板雕刻书页,然后印到纸上,如果木板上有一个字出现问题,整张木板就得重新雕刻。这要求工匠不但会木器活,还得会雕刻。又会木器又会雕刻的工匠,国都是不少,但是人工也贵。
印刷术对纸张挑剔的很,普通的纸印不上去,必须用宣纸。
人工、纸张都要求高,这样下来成本就高,比手抄的书少不了几个铜钱。”
“太子是觉得满朝文武都是傻子吗?”
周莫玄冷声道:“本太子说的是实话,无需跟你们解释,反正父皇相信。”
仍是那几位高官,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太子想要立功的心情,下官能够理解,不过绝对不能犯下欺君之罪。”
“太子是储君,一言一行都要真实真诚,岂能在朝堂上信口开河戏?”
江青云目射寒光出列,直接拿出箱子里的书分给众位官员看,高声道:“几位大人所说的是印刷术,并非活字印刷术。别看只多了两个字,却是截然不同。活字印刷术,工匠不需要时常雕刻整版的书页,纸张也无需用好的。请诸位看看手里的书籍,用的可是宣纸?”
文武百官捧着新书,从第一页开始翻起,一直翻到最后,果然用的是最普通并且便宜的纸。
慕容仪出列道:“诸位,这种纸的价格只是宣纸的十五分之一。只此一项,就把成本降低了十五倍。”
贺南负责活字印刷术,最清楚成本多少,真是看不惯这群高官的无耻嘴脸,高声道:“陛下,东宫用活字印刷术印书籍,印的越多,成本越低。
活字印刷术能让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书,识得了字,利国利民功在社稷!”
“之前那名东宫亲卫泄露出去的就是印刷术,几位大人从哪里得知的此事?”江青云出言讥讽。将几位高官的名字记在心里,如果不出所料,那位窃取印刷术的大商人背后势力就是他们。
东宫亲卫替换成燕军,文武百官皆知,之前只是听说原因是东宫亲卫做了错事,没想到竟是泄露了印刷术这样的大事。
“原来活字印刷术还未成功的事情就被东宫的亲卫走漏风声。怪不得太子大怒,把东宫的亲卫全部换成了燕军。”
“东宫的亲卫应当效忠太子,却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这等不忠诚的亲卫,太子把他们换的好!”
“原来几位大人的手已经伸至了东宫。此事换成谁都无法忍受!”
众位官员纷纷议论。
江青云冷哼一声,继续高声道:“太子殿下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储君,然向来平易近人。几位大人好奇东宫的事,为何不直接向太子殿下请教,却向东宫亲卫打听?小人行径!”
几位高官老奸巨滑,哪怕脸皮比国都的城墙还要厚,被江青云质问,无论怎么回答都好生尴尬,再者,心里疑惑东宫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证据,江青云才这样的理直气壮?
周莫玄心里暗笑。在这样的场合敢质问几位高官的也就只有他的表叔。
752皇家县主和香饽饽
皇帝扬了扬手里的书籍,高声道:“朕已去过东宫作坊亲眼目睹活字印刷术的印书过程,的确成本很低。”又道:“能得此术乃是朕与汝等乃至百姓之福。”
几个高官面面相觑。宫里一直有他们的人,从未听说皇帝出过宫。皇帝却说出这样的话,明摆着维护周莫玄。周莫玄只是继子而已,皇帝为何对他这般信任?
周莫玄俊脸露出招牌似的带着两分邪气的笑容,道:“父皇英明。”
那些家里开着书铺的官员面色极为复杂,内心翻江倒海。由活字印刷术印出的书价钱便宜,字体统一,字迹好认,一旦推广,谁还买手抄的书籍?
可是一旦出声反对,那将成为天下人的敌人。这个哑巴亏只能吃了。
众位官员纷纷高呼:“陛下英明。”
“昆城县主献活字印刷术立下大功,进皇室族谱,事迹记载于史,并赐婚长平伯江青云。”皇帝停顿一下,又道:“太子心系百姓,研制印刷术,立下功劳,给予褒奖,东宫参与此事的官员各赏金二十两、珠一盒。”
自此李如意的名字就上了皇室的族谱,算是皇家的县主,只是还没有封地。
她献出的活字印刷术也记载于大周国史,千古留芳,这是极为荣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