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3 章
于知州是个实打实的苦干派, 亲下田间教诲百姓, 让他们配合桓宋学派的儒士工作,奔走得满脸通红,汗透重衫。有此父母官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崖州上下一时间都兴起了寻野穗的风气。凡有在什么僻远罕至之地见着野稻的, 都要跟拴人参似的拿绳子拴一拴,再报衙门,请专家考察。
宋院长手下的研究员和研究生们一头欣慰于这股重农的风气,一头又担心有外行人失手碰伤了珍贵的不育稻花。两种心思煎熬之下,早上出门更早, 骑着比目车在山道上颠簸疾驰, 剪开颖花查看其中雌雄蕊状况。
工夫不负苦心人。
就抢在这一季花期初开两三天时,一名江宁籍的学生赵瑞在十所村东南鸭母沟头发现了一株花药皱缩畸变的野稻。
他对着露出的雄蕊上上下下看了几十遍, 身形僵直到极点, 生怕稍动一动就要从白日梦中惊醒。许久之后他才敢相信自己不是在做梦, 紧张到僵硬的肌肉重新舒开, 站起身向不远处的同学举手呼喊:
“找到了!”
他用尽了全身力气呼喊, 喊出的声音却干涩低哑到几乎听不到。好在他身边有里长派来的向导盯着, 看到他激动到变形的五官和眼中的泪水,也意识到了这株稻穗必有什么不同,替他高声喊了出来:
“赵先生找着祥瑞了!”
这道声音惊破沟头的宁静, 惊得在这附近寻稻的学生都直起身子, 激动地奔向他。围观的老幼、闲汉与正在附近田间忙碌的农夫都撂下正事急奔过来, 远远地看着那围挤成一围的背影。
祥瑞什么的,那是一丝也看不见。
这消息霎时间风一般传遍里村,传到了正在铁炉塘付近考察野穗的宋桓二人耳中。
他们为观察花药深深弓下的腰也几乎立刻弹了起来,将放大镜揣到腰间镜袋里,吩咐向导:“在这两株野稻旁做个标记,明日我们再来看剩下的稻子。”
说着便搬起道边停着的比目车,当真并肩比目一般沿小路飞驰而去。
不出半个时辰,前村后里的师生们就都围到了那株野稻株旁,将它正绽开的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扒拉了一番,观察其花药。
果然都有些畸变,发育不良。
一众师生欣喜异常,赵学生这个发现者却是比他们早激动了一会儿,如今也能早些回过神来,请示院长:“这株稻子也要请先生赐个名儿,咱们好写实验记录。”
好学生,沉稳可靠,这时候还掂着实验记录呢。
宋院长夸了他几句,便很不客气地给这株野稻取名“野败”。
叫它沾沾真正“野败”的福气,子孙后代都能保持不育性状。
学生们却不懂欣赏这普通平实中蕴含着大造化的名字,觉得它怎么也值个祥瑞之类的名字——
正好发现者名中还有瑞,叫个什么瑞的还能显出他们赵同学的贡献呢。
宋时便安慰赵学生,以后杂交出性状稳定的二代,便用他这个瑞字取名。不过这株野败天生不育,跟祥瑞的名字不搭,还是取其“野外所生,雄蕊败育”的本质为名更好。
他是个院长,研究院唯一一位院士又是他的亲老公,不消说是支持他的,学生们无法再争,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实验记录里写下“野败”这个注定录诸青史的名字。
众人给它定了名,画了图,就地开会研究如何授粉:这株珍贵的母本不敢移动,必须取正在开花的品种水稻来就它,且必须速取速授,免得失活。
幸好琼州世代耕读为业,水稻经过千百年改良,也有七十来个叫得出名的品种,挑得出正在扬花的矮杆良种来配它。
一群学生骑车飞奔出去寻稻花,将近处农田里生得最好的良品籼稻整株地挖来。宋时和桓凌也是从未有过地紧张,怕学生们力弱筋软,打不出足够的花粉来,便也不敢假手他人,自个儿逐枝剪颖,扑簌簌地敲下漫天花粉洒到雌蕊柱头。
崖州衙门上下与本里本村的里长、保甲、百姓们也同样紧张地盯着此花,派专人日夜守护,连只蜜蜂都不叫它飞近。
这一整个花期,崖州上下官民都被杂交水稻折腾得心悬身疲。然而这烦恼也是甜蜜的烦恼,只一天天看着颖花败落,结出饱满成熟的谷粒,所有人心中便都充满希望。
到腊月大熟之时,这株野稻也收了近百粒稻谷。学生们将整株水稻挖出来固定,按着当初的标记,一穗穗取下稻粒,依其父株的品类分开保存。
冬收之后又该是冬种,这些杂交出来的稻粒种下去,若都显示出雄性不育的特质,他们便是找到真的不育系了。
宋桓两人心头那根弦仍旧绷得紧紧的,就像之前伺候扬花的野稻一样,亲自带着学生育秧、移栽下了大田,看着它们株株返青,移栽成功,才将剩下的田间管理交给了学生和于县令寻来的熟手稻农。
底下学生日夜紧盯着二代的培养,他们两人便可腾出手办别的事了。
杂交水稻这样的大项目不是他们这区区三十几人,甚至不是一个琼州府供得起的,而是牵扯天下的大计。但朝廷议政的效率他们自是知道的,杂交水稻项目才刚起步,还没看出优势,只怕至少得等个一年半载才能得到朝中反馈。
好在他们还有名声,有从前做的项目打下的信誉,可以先贷来些银粮人才用。
他二人就先一丝不苟地整理出了十数万字的雄性不育水稻管理记录,修订成书,自掏腰包去福建麻沙出版。
别人印书还要在封内印一句“如有盗印,千里必究”,他们内封只印广告,望看到此书的牧民官送些良种来支援他们的杂交水稻项目;也欢迎各地名士、大户带着银子和人才来学习。
麻沙版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印得快,卖得广。后来不知哪年偷师了宋氏的油印法,卖力刻起版来,速度更是可达一日数万,立等可取了。宋桓二人用盗版作坊印了书,还用人家麻沙版的发书渠道,让盗版商帮他们把书卖往苏湖、湖广等粮仓之地。
不过京里是自己的地方,不能让盗版商赚他们亲友弟子的钱,还是递折子进京时顺便送两本回去,让留守理学院的弟子门人们刊发出来吧。
两人在建阳印了书,又往沿海的福州、漳州等大府造访府衙,请当地官府帮忙联系走南洋的海商,让他们从南洋收集栽培及野生的水稻回来选育恢复系。
杂交水稻培育非一季两季,甚至一年两年的事。虽然琼州岛上气候得天独厚,一年能种三季稻,可他们要选育保持系、恢复系,更要研究制种技术,至少要花上几年工夫才能得出结果。
好在这期间他们也不是必须时时守在岛上的,还能抽出时间到尚海诸府考察。
他们在天涯海角扎扎实实地待了数年。
朝中听说他们要种祥瑞,因有桓凌当初献的一箱祥瑞做背书,自然大力支持。圣旨发下来,便叫崖州拨划上好水田做实验田,又厚赐银钱,免崖州税赋,任他们实验。而中原诸省官府、名士听闻此事,也都尽力帮衬,光是各府支援的种粮就逾万斤——
这么些粮不光种,连吃都够了。
他们不舍得浪费良种,只留了杂交用的,剩的又都退了回去,只留下了诸府县官员派来学习的子弟和那些自带种粮和口粮来跟他们读书的儒生。
广东、福建等地下南洋的海商从官府那里领了寻野生稻的重任,也肯用心搜集,每每从旧港、爪哇……直至吕宋等地回来时,都要捎些当地种植或野生稻的种子。
一个崖州几乎成了杂交水稻实验基地,多少东南俊杰都甘心俯首田间。
搞杂交需要了解遗传学,但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田间耕种。这么多人投身这番事业上,边学边做,边记录边反思,不断修正之前缺陷处。如此一季季、一年年,成千上万株水稻杂交下来,终究有了结果。
又是腊月大熟之际,“瑞谷癸未号”实验田间稻料已熟成待收割。稻穗垂金,子粒饱满,风吹过时摇摇曳曳,竟有种沉重得不能随风而动的错觉。
这些水稻自育秧时起便有人时时记录,田边插着漆得雪白的高大木牌,上头殷红大字记录着平均和最高分蘖、成穗数。
单株最多能分三十蘖,成穗者十九,一穗中实成的谷粒足有二百粒,重可达一钱。
这里随便一株水稻,便能压倒了他们当年在御前上的那一箱嘉禾。
宋时心潮起伏,面上强抑激动,一只手已在大袖掩饰下紧紧握住了小师兄的手,用力得自己都觉得骨节微痛。他师兄其实比他更激动,全然没感到他在握自己,僵立田间,久久看着眼前那片金穗,喑哑地问了声:“成了?”
他们大郑也可以和后世一样,不忧饥馁了?
学生们尚不清楚杂交水稻能造就何等奇迹,看着那稻子也欣喜,喜的却是这些水稻茎杆雄壮、结穗多、谷粒饱满。
这些杂交水稻尚未施最能促分蘖的磷肥,也没用劲效强的化肥,只上了些容县买的有机肥和自制的海鸟粪肥,到收获时便已子实累累,一株竟能收二百余粒稻谷。
寻常稻子收得百二十粒都已不少,这杂交水稻竟一收收到二百余,这不是祥瑞,还有什么是祥瑞?
这才刚开始种,若以后都这么杂交下去,岂不代代都是收成二百余粒的嘉谷了?算到一亩地产出的粮食,怕不有千斤都不止吧?
学生们喜得不用先生催就知道加班加点去写论文,恨不能连自己每日几时下田,翻看了几粒花药都写得清清楚楚。那个发现了不育野稻的赵学生更是将自己找到野败的经历和的心境用不同文体写了四遍,诗词曲更多不胜数,论文还没写出来,先凑了一本《赵氏咏稻集》。
宋院长手下的研究员和研究生们一头欣慰于这股重农的风气,一头又担心有外行人失手碰伤了珍贵的不育稻花。两种心思煎熬之下,早上出门更早, 骑着比目车在山道上颠簸疾驰, 剪开颖花查看其中雌雄蕊状况。
工夫不负苦心人。
就抢在这一季花期初开两三天时,一名江宁籍的学生赵瑞在十所村东南鸭母沟头发现了一株花药皱缩畸变的野稻。
他对着露出的雄蕊上上下下看了几十遍, 身形僵直到极点, 生怕稍动一动就要从白日梦中惊醒。许久之后他才敢相信自己不是在做梦, 紧张到僵硬的肌肉重新舒开, 站起身向不远处的同学举手呼喊:
“找到了!”
他用尽了全身力气呼喊, 喊出的声音却干涩低哑到几乎听不到。好在他身边有里长派来的向导盯着, 看到他激动到变形的五官和眼中的泪水,也意识到了这株稻穗必有什么不同,替他高声喊了出来:
“赵先生找着祥瑞了!”
这道声音惊破沟头的宁静, 惊得在这附近寻稻的学生都直起身子, 激动地奔向他。围观的老幼、闲汉与正在附近田间忙碌的农夫都撂下正事急奔过来, 远远地看着那围挤成一围的背影。
祥瑞什么的,那是一丝也看不见。
这消息霎时间风一般传遍里村,传到了正在铁炉塘付近考察野穗的宋桓二人耳中。
他们为观察花药深深弓下的腰也几乎立刻弹了起来,将放大镜揣到腰间镜袋里,吩咐向导:“在这两株野稻旁做个标记,明日我们再来看剩下的稻子。”
说着便搬起道边停着的比目车,当真并肩比目一般沿小路飞驰而去。
不出半个时辰,前村后里的师生们就都围到了那株野稻株旁,将它正绽开的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扒拉了一番,观察其花药。
果然都有些畸变,发育不良。
一众师生欣喜异常,赵学生这个发现者却是比他们早激动了一会儿,如今也能早些回过神来,请示院长:“这株稻子也要请先生赐个名儿,咱们好写实验记录。”
好学生,沉稳可靠,这时候还掂着实验记录呢。
宋院长夸了他几句,便很不客气地给这株野稻取名“野败”。
叫它沾沾真正“野败”的福气,子孙后代都能保持不育性状。
学生们却不懂欣赏这普通平实中蕴含着大造化的名字,觉得它怎么也值个祥瑞之类的名字——
正好发现者名中还有瑞,叫个什么瑞的还能显出他们赵同学的贡献呢。
宋时便安慰赵学生,以后杂交出性状稳定的二代,便用他这个瑞字取名。不过这株野败天生不育,跟祥瑞的名字不搭,还是取其“野外所生,雄蕊败育”的本质为名更好。
他是个院长,研究院唯一一位院士又是他的亲老公,不消说是支持他的,学生们无法再争,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实验记录里写下“野败”这个注定录诸青史的名字。
众人给它定了名,画了图,就地开会研究如何授粉:这株珍贵的母本不敢移动,必须取正在开花的品种水稻来就它,且必须速取速授,免得失活。
幸好琼州世代耕读为业,水稻经过千百年改良,也有七十来个叫得出名的品种,挑得出正在扬花的矮杆良种来配它。
一群学生骑车飞奔出去寻稻花,将近处农田里生得最好的良品籼稻整株地挖来。宋时和桓凌也是从未有过地紧张,怕学生们力弱筋软,打不出足够的花粉来,便也不敢假手他人,自个儿逐枝剪颖,扑簌簌地敲下漫天花粉洒到雌蕊柱头。
崖州衙门上下与本里本村的里长、保甲、百姓们也同样紧张地盯着此花,派专人日夜守护,连只蜜蜂都不叫它飞近。
这一整个花期,崖州上下官民都被杂交水稻折腾得心悬身疲。然而这烦恼也是甜蜜的烦恼,只一天天看着颖花败落,结出饱满成熟的谷粒,所有人心中便都充满希望。
到腊月大熟之时,这株野稻也收了近百粒稻谷。学生们将整株水稻挖出来固定,按着当初的标记,一穗穗取下稻粒,依其父株的品类分开保存。
冬收之后又该是冬种,这些杂交出来的稻粒种下去,若都显示出雄性不育的特质,他们便是找到真的不育系了。
宋桓两人心头那根弦仍旧绷得紧紧的,就像之前伺候扬花的野稻一样,亲自带着学生育秧、移栽下了大田,看着它们株株返青,移栽成功,才将剩下的田间管理交给了学生和于县令寻来的熟手稻农。
底下学生日夜紧盯着二代的培养,他们两人便可腾出手办别的事了。
杂交水稻这样的大项目不是他们这区区三十几人,甚至不是一个琼州府供得起的,而是牵扯天下的大计。但朝廷议政的效率他们自是知道的,杂交水稻项目才刚起步,还没看出优势,只怕至少得等个一年半载才能得到朝中反馈。
好在他们还有名声,有从前做的项目打下的信誉,可以先贷来些银粮人才用。
他二人就先一丝不苟地整理出了十数万字的雄性不育水稻管理记录,修订成书,自掏腰包去福建麻沙出版。
别人印书还要在封内印一句“如有盗印,千里必究”,他们内封只印广告,望看到此书的牧民官送些良种来支援他们的杂交水稻项目;也欢迎各地名士、大户带着银子和人才来学习。
麻沙版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印得快,卖得广。后来不知哪年偷师了宋氏的油印法,卖力刻起版来,速度更是可达一日数万,立等可取了。宋桓二人用盗版作坊印了书,还用人家麻沙版的发书渠道,让盗版商帮他们把书卖往苏湖、湖广等粮仓之地。
不过京里是自己的地方,不能让盗版商赚他们亲友弟子的钱,还是递折子进京时顺便送两本回去,让留守理学院的弟子门人们刊发出来吧。
两人在建阳印了书,又往沿海的福州、漳州等大府造访府衙,请当地官府帮忙联系走南洋的海商,让他们从南洋收集栽培及野生的水稻回来选育恢复系。
杂交水稻培育非一季两季,甚至一年两年的事。虽然琼州岛上气候得天独厚,一年能种三季稻,可他们要选育保持系、恢复系,更要研究制种技术,至少要花上几年工夫才能得出结果。
好在这期间他们也不是必须时时守在岛上的,还能抽出时间到尚海诸府考察。
他们在天涯海角扎扎实实地待了数年。
朝中听说他们要种祥瑞,因有桓凌当初献的一箱祥瑞做背书,自然大力支持。圣旨发下来,便叫崖州拨划上好水田做实验田,又厚赐银钱,免崖州税赋,任他们实验。而中原诸省官府、名士听闻此事,也都尽力帮衬,光是各府支援的种粮就逾万斤——
这么些粮不光种,连吃都够了。
他们不舍得浪费良种,只留了杂交用的,剩的又都退了回去,只留下了诸府县官员派来学习的子弟和那些自带种粮和口粮来跟他们读书的儒生。
广东、福建等地下南洋的海商从官府那里领了寻野生稻的重任,也肯用心搜集,每每从旧港、爪哇……直至吕宋等地回来时,都要捎些当地种植或野生稻的种子。
一个崖州几乎成了杂交水稻实验基地,多少东南俊杰都甘心俯首田间。
搞杂交需要了解遗传学,但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田间耕种。这么多人投身这番事业上,边学边做,边记录边反思,不断修正之前缺陷处。如此一季季、一年年,成千上万株水稻杂交下来,终究有了结果。
又是腊月大熟之际,“瑞谷癸未号”实验田间稻料已熟成待收割。稻穗垂金,子粒饱满,风吹过时摇摇曳曳,竟有种沉重得不能随风而动的错觉。
这些水稻自育秧时起便有人时时记录,田边插着漆得雪白的高大木牌,上头殷红大字记录着平均和最高分蘖、成穗数。
单株最多能分三十蘖,成穗者十九,一穗中实成的谷粒足有二百粒,重可达一钱。
这里随便一株水稻,便能压倒了他们当年在御前上的那一箱嘉禾。
宋时心潮起伏,面上强抑激动,一只手已在大袖掩饰下紧紧握住了小师兄的手,用力得自己都觉得骨节微痛。他师兄其实比他更激动,全然没感到他在握自己,僵立田间,久久看着眼前那片金穗,喑哑地问了声:“成了?”
他们大郑也可以和后世一样,不忧饥馁了?
学生们尚不清楚杂交水稻能造就何等奇迹,看着那稻子也欣喜,喜的却是这些水稻茎杆雄壮、结穗多、谷粒饱满。
这些杂交水稻尚未施最能促分蘖的磷肥,也没用劲效强的化肥,只上了些容县买的有机肥和自制的海鸟粪肥,到收获时便已子实累累,一株竟能收二百余粒稻谷。
寻常稻子收得百二十粒都已不少,这杂交水稻竟一收收到二百余,这不是祥瑞,还有什么是祥瑞?
这才刚开始种,若以后都这么杂交下去,岂不代代都是收成二百余粒的嘉谷了?算到一亩地产出的粮食,怕不有千斤都不止吧?
学生们喜得不用先生催就知道加班加点去写论文,恨不能连自己每日几时下田,翻看了几粒花药都写得清清楚楚。那个发现了不育野稻的赵学生更是将自己找到野败的经历和的心境用不同文体写了四遍,诗词曲更多不胜数,论文还没写出来,先凑了一本《赵氏咏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