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重生发家日常 第54节
程石说完等了片刻就转身往回走,他一走,门前立了个破缸的人家飞蹿出来一个男人,像被鬼撵似的,恨不得长翅膀逃离杨家村。
“那不是猛子吗?这可吓破胆了。”有人大笑,“活该,他们这偷鸡摸狗的就缺个硬岔子治。”
“哎,你们说另一个贼是谁?”
心里有鬼的听到这句话,腿脚甩得越发快,进门时一脚把筷子踩进泥里,摔上门了立马把院子里埋鸭毛的地方又盖一层土。
*
杨柳已经从坤叔那里知道了昨晚的事,等程石回来,她停下手里的活儿,从檐下接雨水的桶里拿起葫芦瓢舀水给他冲腿上的泥。
程石看到桌上放的稻草,问:“准备编草鞋了?”
“嗯,春夏雨水多,现在也不冷,编几双草鞋下雨的时候穿。”杨柳又舀了瓢水倒他脚上,哼哼道:“这时候也就罢了,夏天热的时候你可不准穿草鞋。”
程石往她脚上瞅了眼,接过擦脚布单脚站立,擦干水穿上布鞋,走进堂屋说:“你穿我也穿,要想我不穿你也别穿。”
她喜欢白白净净的脚,他也喜欢。
杨柳顿了一下,略过这事不再提,问了下昨夜的事,知道王大虎没大事也就抛去脑后。她指着院子里养在浴桶里的鱼,说:“我想等天晴了去镇上一趟,咱俩试试能不能高价把这些鱼卖出去。”
程石对这事也有兴趣,不过现在紧要的是犁田插秧,他歇了一会儿从偏院扛出铁犁,赶了牛去田里。
一直到傍晚雨才停,杨柳穿上旧草鞋戴上斗笠披着蓑衣进山去看鸡鸭鹅。
雨停了,山里的水沟还哗哗往下流水,落叶和花瓣被水带了下来,堰边漂浮着厚厚的树叶花瓣,树叶下钻着鱼,大口吞食花瓣和冲散的鸟雀粪便。
赵勾子扛着长竹竿站堰边把鸭群往山上赶,不准它们下水吃鱼,大鹅扑棱着翅膀啃路边的鞭草,见人来了伸长了脖子作势要啄人。
“憨脑壳。”杨柳低骂一声,捡了根树枝抽开这些扁嘴子,问赵勾子:“你没带蓑衣来?等我去镇上了给你们买几身。”
“小柳姐你要去镇上?那你帮我买些大骨头回来,我炖汤给我爹补补。”
“好。”杨柳继续往山里走,提醒他离水远点,“你可别掉水里了,这堰可深了。”同时心里琢磨着等天气再热点了让程石来教这小孩凫水,整天在堰边晃荡,万一掉下去了再没人看见,那他爹可活不下去了。
雨后蚯蚓从土里钻出来,淋湿毛的鸡扎着堆在土里刨食,鸡嘴里叼着弯曲的蚯蚓快速绕过鸡群躲到清净的地方吃,也有倒霉被强盗鸡抢走的。
才买回来的鸡鸭鹅也从茅苫下走了出来,它们身上的毛是干的,杨柳看了一眼也就放心了。又去看了看两个老镖师,他们身上的新伤未好,在这阴雨天,旧伤又发疼,住在潮湿的山里越发难受。
“我改天送两个火炉子来,日常烧热水也方便,就是你们一定要注意用火,人不在家就要用水把火浇灭了。”杨柳说。
刘婶子闻言松了口气,说:“老头子知道轻重,指定注意着。”
火炉子要去铁匠铺买,但蓑衣和斗笠村里的人就会做,她下山就回娘家一趟,找她哥定了四身蓑衣四顶斗笠,一身一百文,当场先把钱付了。
杨大哥不肯要,斗笠和蓑衣就是用竹片和竹叶编成的,又不要他花钱买,就是费些功夫,他最不缺的就是闲时间。
“你要是不要我就去镇上买,白给的我也不拿你的。”杨柳把四串铜板放桌上,说:“若是我和你妹夫缺了蓑衣斗笠,来找你讨一件两件,你就是要钱我也不会给。但这是我给家里的长工准备的,哪能还让你白做。”
“接着吧。”杨老汉出来说话,“你妹存心想帮持你,你就记着她的好。”
“算不上帮持,我就是不找我哥也还是要去旁处买,又不是白给他钱。”杨柳接过她嫂子递来的青瓜,啃了口继续说:“我哥手艺活不错,他之前编的灯笼阿石看了都说好。”
杨老汉便不再多说,他往天上看了眼,黑压压的乌云已经被风吹散了开,“明天天就晴了,你家打算什么时候插秧?”
“就明天。”
杨老汉点头,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杨柳带着春婶和坤叔去水田拔秧苗,程石继续去犁昨天剩下的几亩田。远远瞧见她家的水田里已经有了人,走近了才认出是她爹娘兄嫂。
“来了,我们先帮你家把秧插上,等阿石用完牛,你爹把咱家的田犁好了我们再忙自家田里的活儿。”杨母用稻草把秧苗扎成捆扔去一边,跟春婶打了个招呼又弯下腰拔秧苗。
杨柳脱了鞋,卷起裤腿至膝盖,一脚踏进软烂的水田里,拿了把稻草走去她嫂子身边,“嫂子,这两天要辛苦你了啊。”
“小妹你喊我一声嫂子就别说这种话,兄弟姊妹间不就是我忙了你来帮一把,你忙了我来搭把手的,什么辛苦不辛苦的,我在家也是要插秧下地的。”
杨家老两口听到这话高兴,这个儿媳妇没娶错。
拔秧苗的人多,一个时辰拔的秧苗够插两亩水田了,杨老汉跟杨大哥挑着扁担把秧苗往犁好的水田里送,坤叔见了也跟着一起。
男人都走了,女人继续弯腰撅腚拔秧苗、打捆,又过了小半时辰,杨柳让春婶先回去做饭,给她娘和嫂子说晌午在她家吃饭。
“春妹子,农忙的时候都累,我知道你是个讲究人,但真少做麻烦菜,焖锅米饭再炖锅杂菜汤就行。”杨母直起身跟春婶说,“我们虽说是娘家人,但都住一个村,一天能见两三回,不用讲究客套。”
“那就炖盆鱼,再炒钵豆角肉片,咸鸭蛋一人煮一个,再焖锅米饭。”杨柳说。
“行,我这就回去准备。”春婶撩水洗了洗手,走上田埂在水沟里洗腿上的泥。
有杨家四口人的帮忙,程石犁完田又在村里请了两个手脚麻利的婶子,合起来有十二个人,一天半就把十二亩水田都插上了秧。
天气热了浴桶里养的鱼搁不住了,插完秧杨柳和程石就赶上牛车去镇上卖鱼,小两口打算的是上午去卖鱼,下午回来再去帮杨家插水秧。
三天前才下过雨,镇上不缺卖鱼的,程石赶着牛车去了去年卖鱼的地方,他先去打听了下旁人的卖鱼价。
“如何?”杨柳问。
男人比出三根手指,对自己即将喊出的价钱感到心虚。
“咦?是你,你去年是不是也来卖过鱼?”一个年轻的小阿嫂挎着篮子过来,她踮脚往浴桶里看,“可是跟去年一样的鱼?不如去年的大啊。”
“去年的鱼是长了两三年的。”程石解释,他心喜遇到老客,“我家的鱼味道好吧,今年可要再买两条?”
“行,买两条,今年什么价?”
程石跟杨柳对视一眼,咬牙道:“三十文一斤。”
“啥?”年轻的妇人提高了嗓门。
杨柳也看他,两人路上商量的是五十文一斤。
“三十文一斤。”程石重复一遍,赶在妇人骂娘前麻溜解释:“我家的堰是在山脚,周边种的是果树,水里的鱼吃的是花瓣和草籽,还有山上流水带下来的草药种子,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喂。”
“鱼的味道如何相信阿嫂也清楚,不然不会隔了一年还认出我男人在这儿卖过鱼,我可以说,这个味道的鱼,全镇乃至全县也只有我一家,吃一回念一辈子的。”杨柳暗暗攥着手大放厥词,她不知道她脸红没红,但听了这个价格的客人无一不是板着脸,眼里带了怒气。
议论纷纷,小两口齐齐后退一步,任由来客对桶里的鱼挑挑拣拣,她们不仅挑剔鱼,还挑剔人,杨柳清晰地听到有人骂她跟程石心贪。
挨了场挑拣,鱼没卖出去一条,就连认出程石的年轻阿嫂犹豫再三还是去了别的摊子上买鱼。
小两口见人离开齐齐松口气,程石小声庆幸:“还好没喊五十文一斤。”他怀疑他敢喊五十文一斤都会有人朝他吐唾沫。
之后又有人来问价,不等小两口开口,附近的摊贩就好心告知天价,程石跟杨柳又被人用看疯子的眼神扫视一遍。
“要不要降价?”杨柳小声问。
程石摇头,越是被人怀疑他越是不想降价,“卖不出去咱拉回去自己吃。”
他观察的有一会儿了,来这条街买菜的妇人都穿的是棉麻衣料,稍微好点的应该是大户人家采买的,她们买菜的价格大差不差已经固定了。
“走,我们换个地方。”他拿绳子把浴桶固定在木板车上,赶着牛出了喧闹的集市。
“哎,等等,卖鱼的。”一个男人追着喊。
“喊我们的。”杨柳激动,她以为是买鱼的,让程石停下车。
“你们不卖了?要不把鱼卖给我,我给三文钱一斤,我全买了。”
程石瞅了他一眼,“你倒是识货。”
就在男人以为他要答应时,程石朝牛屁股上甩了一鞭,健壮的大公牛踏踏迈开牛蹄。
杨柳没问他要去哪里,就走在牛车边跟着,时刻注意着桶里的鱼别跳出来了。
程石先去酒楼饭庄挨个问问,无一例外一听到这个价立马呲牙咧嘴。他又赶着牛车去富人住的巷子里,挨个敲后门问,见到有老人的就说对老人身体滋补,有小孩的就说对小孩身体好,如此忽悠下来还真卖了七八条出去。
眼瞅着快晌午了,程石说的口舌发干,看了看日头让杨柳坐上车,“我们回去吧,你之前说要买什么?火炉子?我们去铁匠铺。”
“先去医馆一趟。”杨柳脑中灵光一闪。
到了医馆,两人厚着脸皮在门外吆喝鱼吃草药种子长大一说,被医馆跑堂的伙计出来撵,程石就拉着伙计一通乱吹,“你去问问你们坐堂的大夫可有需要的?我们的鱼吃花瓣草籽和草药种子长大,对老人小孩的身体特补。”
说的次数太多,他自己都相信了鱼吃了不少草药种子,比药汤还滋补。
正值医馆散值,有大夫听了一嘴就问:“哪里的?”
“杨家庄,我们村后面的山里每年都有采药人进去采药。”杨柳说。
“哦,那座山里的确有不少草药。”一个中年大夫接话,他走过来看了看,“三十文一斤?那给我称两条,要是味道不好我可是要找去你家里的。”
“我敢卖这个价就敢保证它比外面摊子上卖的鱼味道鲜。”这时候程石不再说什么滋不滋补了,滋不滋补他哪知道。
“这两条大小可行?四斤多一点,给你按四斤算。”
有他开个头,其他不缺钱的大夫也跟着买一条两条尝尝鲜,还没走远的病人见状也拐回来买。
末了还剩五条,程石捂着咕噜响的肚子让喜眯了眼的媳妇上牛车,“走嘞,不卖了,剩下的咱自己吃。”
“买炉子。”杨柳捂着鼓鼓的布袋子,还不忘要买火炉子。
作者有话说:
还有一更
第六十七章
牛车行至铁匠铺, 打铁的铁匠也准备关门回去吃饭,程石连忙喊住他,挑了两个火炉搬到牛车上。
回去的时候经过集市, 还剩少许摊子还没收,杨柳瞅到之前喊住他们要买鱼的男人, 他也正准备收摊, 桶里还有鱼扑棱。
“等等,阿石等等,我去买几条鱼。”车刚停, 杨柳就蹦下车,她跑去鱼摊子上挑选一番, 捡了五条半大不小的青鱼,青鱼肉厚肉丝粗, 熏过后不至于太干瘪。
“你们的鱼卖完了?”鱼贩朝程石看去,用秤打了一下,“七斤,你给二十文算了。”
杨柳从钱袋子里数出二十文给他, 她手里鼓囊囊的钱袋子就证明她的鱼卖得不错。
七条鱼用稻草串成一串, 杨柳提着丢进浴桶里, 十二条混在一起, 从西堰里逮起来的鱼更有活力,杨柳趴在桶上瞅着,越发觉得自家的鱼珍贵。
“你打算买鱼回去做熏鱼?”程石问,相处久了,她不说他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对, 咱们堰里的鱼不适合做熏鱼, 我试试从外面买的鱼熏着味道如何。”
快出镇了, 杨柳猛拍大腿,“哎呀,勾子托我给他爹买大骨头,我给忘了。快拐回去,看还有没有大骨头卖。”
程石应声,勒住牛缰绳打了个转,猪肉摊子已经收了,但他家铺子还开着,杨柳跳下牛车小跑进去,“有人在吗?还有猪大骨吗?”
“有人,爹,有客人买肉。”年轻阿嫂从后院走出来,见是杨柳,她惊讶地“哎”了一声,“是你啊,这个时候才回去?”
“都走出镇了才想起来忘买肉了,这不,又打拐过来。”杨柳问走出来的男人,“有大骨头吗?我买回去炖汤。”
“还剩几根。”
杨柳跟过去,见桶里还有两个猪肝,她让老板一起给她称了。
“那不是猛子吗?这可吓破胆了。”有人大笑,“活该,他们这偷鸡摸狗的就缺个硬岔子治。”
“哎,你们说另一个贼是谁?”
心里有鬼的听到这句话,腿脚甩得越发快,进门时一脚把筷子踩进泥里,摔上门了立马把院子里埋鸭毛的地方又盖一层土。
*
杨柳已经从坤叔那里知道了昨晚的事,等程石回来,她停下手里的活儿,从檐下接雨水的桶里拿起葫芦瓢舀水给他冲腿上的泥。
程石看到桌上放的稻草,问:“准备编草鞋了?”
“嗯,春夏雨水多,现在也不冷,编几双草鞋下雨的时候穿。”杨柳又舀了瓢水倒他脚上,哼哼道:“这时候也就罢了,夏天热的时候你可不准穿草鞋。”
程石往她脚上瞅了眼,接过擦脚布单脚站立,擦干水穿上布鞋,走进堂屋说:“你穿我也穿,要想我不穿你也别穿。”
她喜欢白白净净的脚,他也喜欢。
杨柳顿了一下,略过这事不再提,问了下昨夜的事,知道王大虎没大事也就抛去脑后。她指着院子里养在浴桶里的鱼,说:“我想等天晴了去镇上一趟,咱俩试试能不能高价把这些鱼卖出去。”
程石对这事也有兴趣,不过现在紧要的是犁田插秧,他歇了一会儿从偏院扛出铁犁,赶了牛去田里。
一直到傍晚雨才停,杨柳穿上旧草鞋戴上斗笠披着蓑衣进山去看鸡鸭鹅。
雨停了,山里的水沟还哗哗往下流水,落叶和花瓣被水带了下来,堰边漂浮着厚厚的树叶花瓣,树叶下钻着鱼,大口吞食花瓣和冲散的鸟雀粪便。
赵勾子扛着长竹竿站堰边把鸭群往山上赶,不准它们下水吃鱼,大鹅扑棱着翅膀啃路边的鞭草,见人来了伸长了脖子作势要啄人。
“憨脑壳。”杨柳低骂一声,捡了根树枝抽开这些扁嘴子,问赵勾子:“你没带蓑衣来?等我去镇上了给你们买几身。”
“小柳姐你要去镇上?那你帮我买些大骨头回来,我炖汤给我爹补补。”
“好。”杨柳继续往山里走,提醒他离水远点,“你可别掉水里了,这堰可深了。”同时心里琢磨着等天气再热点了让程石来教这小孩凫水,整天在堰边晃荡,万一掉下去了再没人看见,那他爹可活不下去了。
雨后蚯蚓从土里钻出来,淋湿毛的鸡扎着堆在土里刨食,鸡嘴里叼着弯曲的蚯蚓快速绕过鸡群躲到清净的地方吃,也有倒霉被强盗鸡抢走的。
才买回来的鸡鸭鹅也从茅苫下走了出来,它们身上的毛是干的,杨柳看了一眼也就放心了。又去看了看两个老镖师,他们身上的新伤未好,在这阴雨天,旧伤又发疼,住在潮湿的山里越发难受。
“我改天送两个火炉子来,日常烧热水也方便,就是你们一定要注意用火,人不在家就要用水把火浇灭了。”杨柳说。
刘婶子闻言松了口气,说:“老头子知道轻重,指定注意着。”
火炉子要去铁匠铺买,但蓑衣和斗笠村里的人就会做,她下山就回娘家一趟,找她哥定了四身蓑衣四顶斗笠,一身一百文,当场先把钱付了。
杨大哥不肯要,斗笠和蓑衣就是用竹片和竹叶编成的,又不要他花钱买,就是费些功夫,他最不缺的就是闲时间。
“你要是不要我就去镇上买,白给的我也不拿你的。”杨柳把四串铜板放桌上,说:“若是我和你妹夫缺了蓑衣斗笠,来找你讨一件两件,你就是要钱我也不会给。但这是我给家里的长工准备的,哪能还让你白做。”
“接着吧。”杨老汉出来说话,“你妹存心想帮持你,你就记着她的好。”
“算不上帮持,我就是不找我哥也还是要去旁处买,又不是白给他钱。”杨柳接过她嫂子递来的青瓜,啃了口继续说:“我哥手艺活不错,他之前编的灯笼阿石看了都说好。”
杨老汉便不再多说,他往天上看了眼,黑压压的乌云已经被风吹散了开,“明天天就晴了,你家打算什么时候插秧?”
“就明天。”
杨老汉点头,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杨柳带着春婶和坤叔去水田拔秧苗,程石继续去犁昨天剩下的几亩田。远远瞧见她家的水田里已经有了人,走近了才认出是她爹娘兄嫂。
“来了,我们先帮你家把秧插上,等阿石用完牛,你爹把咱家的田犁好了我们再忙自家田里的活儿。”杨母用稻草把秧苗扎成捆扔去一边,跟春婶打了个招呼又弯下腰拔秧苗。
杨柳脱了鞋,卷起裤腿至膝盖,一脚踏进软烂的水田里,拿了把稻草走去她嫂子身边,“嫂子,这两天要辛苦你了啊。”
“小妹你喊我一声嫂子就别说这种话,兄弟姊妹间不就是我忙了你来帮一把,你忙了我来搭把手的,什么辛苦不辛苦的,我在家也是要插秧下地的。”
杨家老两口听到这话高兴,这个儿媳妇没娶错。
拔秧苗的人多,一个时辰拔的秧苗够插两亩水田了,杨老汉跟杨大哥挑着扁担把秧苗往犁好的水田里送,坤叔见了也跟着一起。
男人都走了,女人继续弯腰撅腚拔秧苗、打捆,又过了小半时辰,杨柳让春婶先回去做饭,给她娘和嫂子说晌午在她家吃饭。
“春妹子,农忙的时候都累,我知道你是个讲究人,但真少做麻烦菜,焖锅米饭再炖锅杂菜汤就行。”杨母直起身跟春婶说,“我们虽说是娘家人,但都住一个村,一天能见两三回,不用讲究客套。”
“那就炖盆鱼,再炒钵豆角肉片,咸鸭蛋一人煮一个,再焖锅米饭。”杨柳说。
“行,我这就回去准备。”春婶撩水洗了洗手,走上田埂在水沟里洗腿上的泥。
有杨家四口人的帮忙,程石犁完田又在村里请了两个手脚麻利的婶子,合起来有十二个人,一天半就把十二亩水田都插上了秧。
天气热了浴桶里养的鱼搁不住了,插完秧杨柳和程石就赶上牛车去镇上卖鱼,小两口打算的是上午去卖鱼,下午回来再去帮杨家插水秧。
三天前才下过雨,镇上不缺卖鱼的,程石赶着牛车去了去年卖鱼的地方,他先去打听了下旁人的卖鱼价。
“如何?”杨柳问。
男人比出三根手指,对自己即将喊出的价钱感到心虚。
“咦?是你,你去年是不是也来卖过鱼?”一个年轻的小阿嫂挎着篮子过来,她踮脚往浴桶里看,“可是跟去年一样的鱼?不如去年的大啊。”
“去年的鱼是长了两三年的。”程石解释,他心喜遇到老客,“我家的鱼味道好吧,今年可要再买两条?”
“行,买两条,今年什么价?”
程石跟杨柳对视一眼,咬牙道:“三十文一斤。”
“啥?”年轻的妇人提高了嗓门。
杨柳也看他,两人路上商量的是五十文一斤。
“三十文一斤。”程石重复一遍,赶在妇人骂娘前麻溜解释:“我家的堰是在山脚,周边种的是果树,水里的鱼吃的是花瓣和草籽,还有山上流水带下来的草药种子,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喂。”
“鱼的味道如何相信阿嫂也清楚,不然不会隔了一年还认出我男人在这儿卖过鱼,我可以说,这个味道的鱼,全镇乃至全县也只有我一家,吃一回念一辈子的。”杨柳暗暗攥着手大放厥词,她不知道她脸红没红,但听了这个价格的客人无一不是板着脸,眼里带了怒气。
议论纷纷,小两口齐齐后退一步,任由来客对桶里的鱼挑挑拣拣,她们不仅挑剔鱼,还挑剔人,杨柳清晰地听到有人骂她跟程石心贪。
挨了场挑拣,鱼没卖出去一条,就连认出程石的年轻阿嫂犹豫再三还是去了别的摊子上买鱼。
小两口见人离开齐齐松口气,程石小声庆幸:“还好没喊五十文一斤。”他怀疑他敢喊五十文一斤都会有人朝他吐唾沫。
之后又有人来问价,不等小两口开口,附近的摊贩就好心告知天价,程石跟杨柳又被人用看疯子的眼神扫视一遍。
“要不要降价?”杨柳小声问。
程石摇头,越是被人怀疑他越是不想降价,“卖不出去咱拉回去自己吃。”
他观察的有一会儿了,来这条街买菜的妇人都穿的是棉麻衣料,稍微好点的应该是大户人家采买的,她们买菜的价格大差不差已经固定了。
“走,我们换个地方。”他拿绳子把浴桶固定在木板车上,赶着牛出了喧闹的集市。
“哎,等等,卖鱼的。”一个男人追着喊。
“喊我们的。”杨柳激动,她以为是买鱼的,让程石停下车。
“你们不卖了?要不把鱼卖给我,我给三文钱一斤,我全买了。”
程石瞅了他一眼,“你倒是识货。”
就在男人以为他要答应时,程石朝牛屁股上甩了一鞭,健壮的大公牛踏踏迈开牛蹄。
杨柳没问他要去哪里,就走在牛车边跟着,时刻注意着桶里的鱼别跳出来了。
程石先去酒楼饭庄挨个问问,无一例外一听到这个价立马呲牙咧嘴。他又赶着牛车去富人住的巷子里,挨个敲后门问,见到有老人的就说对老人身体滋补,有小孩的就说对小孩身体好,如此忽悠下来还真卖了七八条出去。
眼瞅着快晌午了,程石说的口舌发干,看了看日头让杨柳坐上车,“我们回去吧,你之前说要买什么?火炉子?我们去铁匠铺。”
“先去医馆一趟。”杨柳脑中灵光一闪。
到了医馆,两人厚着脸皮在门外吆喝鱼吃草药种子长大一说,被医馆跑堂的伙计出来撵,程石就拉着伙计一通乱吹,“你去问问你们坐堂的大夫可有需要的?我们的鱼吃花瓣草籽和草药种子长大,对老人小孩的身体特补。”
说的次数太多,他自己都相信了鱼吃了不少草药种子,比药汤还滋补。
正值医馆散值,有大夫听了一嘴就问:“哪里的?”
“杨家庄,我们村后面的山里每年都有采药人进去采药。”杨柳说。
“哦,那座山里的确有不少草药。”一个中年大夫接话,他走过来看了看,“三十文一斤?那给我称两条,要是味道不好我可是要找去你家里的。”
“我敢卖这个价就敢保证它比外面摊子上卖的鱼味道鲜。”这时候程石不再说什么滋不滋补了,滋不滋补他哪知道。
“这两条大小可行?四斤多一点,给你按四斤算。”
有他开个头,其他不缺钱的大夫也跟着买一条两条尝尝鲜,还没走远的病人见状也拐回来买。
末了还剩五条,程石捂着咕噜响的肚子让喜眯了眼的媳妇上牛车,“走嘞,不卖了,剩下的咱自己吃。”
“买炉子。”杨柳捂着鼓鼓的布袋子,还不忘要买火炉子。
作者有话说:
还有一更
第六十七章
牛车行至铁匠铺, 打铁的铁匠也准备关门回去吃饭,程石连忙喊住他,挑了两个火炉搬到牛车上。
回去的时候经过集市, 还剩少许摊子还没收,杨柳瞅到之前喊住他们要买鱼的男人, 他也正准备收摊, 桶里还有鱼扑棱。
“等等,阿石等等,我去买几条鱼。”车刚停, 杨柳就蹦下车,她跑去鱼摊子上挑选一番, 捡了五条半大不小的青鱼,青鱼肉厚肉丝粗, 熏过后不至于太干瘪。
“你们的鱼卖完了?”鱼贩朝程石看去,用秤打了一下,“七斤,你给二十文算了。”
杨柳从钱袋子里数出二十文给他, 她手里鼓囊囊的钱袋子就证明她的鱼卖得不错。
七条鱼用稻草串成一串, 杨柳提着丢进浴桶里, 十二条混在一起, 从西堰里逮起来的鱼更有活力,杨柳趴在桶上瞅着,越发觉得自家的鱼珍贵。
“你打算买鱼回去做熏鱼?”程石问,相处久了,她不说他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对, 咱们堰里的鱼不适合做熏鱼, 我试试从外面买的鱼熏着味道如何。”
快出镇了, 杨柳猛拍大腿,“哎呀,勾子托我给他爹买大骨头,我给忘了。快拐回去,看还有没有大骨头卖。”
程石应声,勒住牛缰绳打了个转,猪肉摊子已经收了,但他家铺子还开着,杨柳跳下牛车小跑进去,“有人在吗?还有猪大骨吗?”
“有人,爹,有客人买肉。”年轻阿嫂从后院走出来,见是杨柳,她惊讶地“哎”了一声,“是你啊,这个时候才回去?”
“都走出镇了才想起来忘买肉了,这不,又打拐过来。”杨柳问走出来的男人,“有大骨头吗?我买回去炖汤。”
“还剩几根。”
杨柳跟过去,见桶里还有两个猪肝,她让老板一起给她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