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靠科举养家 第190节
  再说来日方长,以后有得是说话聊天的机会。
  ......
  第二日, 才刚辰时,浩浩荡荡的十几辆马车就往新路湾村去了。
  今日杨县丞和黄主簿, 还有书吏们和另外几个衙役都没跟着随行,他们有旁的任务要忙, 那就是去各村通知红薯可以开收的事。
  最前头的那辆马车上, 坐着黄次辅和张尚书,此时两人正说着刚刚在驿站里吃过的早饭呢。
  “真没想到, 那个叫玉米的粮食竟然如此的美味, 口感并不逊于米面。”
  张尚书有些意犹未尽,直到此刻, 他才完完全全相信南川县真的不再缺粮食了。
  这不,今日一大早,那驿站伙房可是用玉米做出了好多花样的吃食呢。
  特别是参了玉米面的馒头,吃起来非常可口,不但嚼着软糯, 还隐隐有股香甜, 可真让人意外啊。
  “正是呢, 方才老夫吃着也甚是合口。”
  这会儿黄次辅心里想的是,等办完了圣上交代的差事,自己一定要多带些玉米回京城,也好让家中的妻儿,还有小孙孙们尝尝鲜。
  对了,还有那红薯,要是吃着也不错的话,他肯定也要带些回去。
  坐在后一辆马车里,与二女婿聊着天的周青林,并不知道,此时的黄次辅已经打着连吃带拿的主意了。
  马车很快到了新露湾村,村民们一见这么多辆车马进村里来,且赶车马的都是清一色的侍卫来着,不免都有些忐忑,心知来的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忙都跑去喊里正了。
  不多会儿里正和村长就火急火燎的赶过来了。
  等看到从车上下来的人里面有他们的知县老爷来着,两人顿时安心了不少。
  话说,他们地里的红薯如今都已成熟,突然浩浩荡荡地来了这么一大帮子人,村民们都害怕是哪里来挖现成的大人物呢。
  想着他们一群升斗小民,就算借给自己十个胆子,到时也不敢拦着啊,所以能不着急吗。
  也别说他们瞎担心,你说祖祖辈辈好几代人在地里刨食,只有今年才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丰收,村民们本来就害怕这是一场梦呢,要是突然来这么一下,不是要了他们的命吗。
  所以害怕是必然的。
  你没看这几日田地里来来回回都是看红薯的人啊。
  如今一日不在地里转上几十个圈,那都不算出过门。
  还有,那地头上搭着的草棚子你没瞧见吗,这可都是担心一睁眼就见不着粮食的人住的,总觉着日日守在边上才能放心。
  是以甭跟咱们这些饿怕肚子的人谈无所谓。
  咱们可都上着心,可都有所谓着呢。
  周青林领着众人直接去了自己位于半山坡的地里。
  当初的薯秧经过几个月的生长,早已遍布了整块土地,蔓枝上的红薯叶在阳光下发着绿油油的光芒。
  让周青林诧异的是,侍卫们居然都是自带锄头和镰刀来的,这不,一把把锃光瓦亮的,看着就是崭新的。
  本来他就在发愁农具不够使的问题,这下倒是全解决了。
  看来老皇帝办事还是挺靠谱的嘛。
  周青林哪里会知道,这些锄头可跟景康帝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还是出京之前,江灏催着户部置办的,当时他的原话就是:
  “圣上既然让咱们帮着收新粮,那自然要用到锄头和镰刀了,你说咱们这么一百多号人,总不可能都指着人家提供吧?”
  张尚书一听,对啊,这南川县穷乡僻壤的,这么多农具哪里拿的出来啊,可别到时耽搁了收粮,于是就划出经费,买买买了。
  和昨日抱着看好戏的想法不同,看到侍卫们从马车上拿出一把又一把的锄头,一州七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成了锯嘴的葫芦。
  话说,自从昨日知道,那正眼都不瞧他们一眼的两位公子,居然是那莽夫的女婿后,他们就再也不敢多话了。
  再加上今日早上在驿站里吃的那顿早饭,让秦知府等人更是心惊了起来。
  话说,此时他们的嘴里还留有玉米的余香呢。
  为官多年,一州七县自然知道,育出新粮种的功劳,非旁的政绩能相比,他们已经能预见周知县日后的亨通官途了。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硬杠硬的是傻子,为官为宦的能有几个不机灵的。
  所以一州七县都非常识时务地收紧了尾巴。
  ......
  牛三和喜子上前给大家做了示范,两人先用镰刀割了红薯藤,然后锄头离根部微远些的位置再挖下去,这样才不会伤到底下的红薯。
  见两人不出几下,就从土里挖出一连串圆溜溜的,看着比侍卫们拳头还要大一些的红疙瘩,黄次辅和张尚书赶忙跑了过去。
  “红薯红薯,嗯,这名字和实物还挺相配的。”
  黄次辅捧在手里仔细看了起来,别说,提着还挺沉手的,他忙喊了那两个管称重的衙役过来,让他们称一称这串红薯的重量。
  张汉和吴春生也没含糊,忙把红薯往秤勾上一挂,然后提起秤钮,再打了打秤杆上挂着的秤砣,等看清秤花上标着的斤两后,忙朗声回道:“两斤六两,大人,这串红薯两斤六两!”
  两斤六两?
  黄次辅有些不敢相信,一旁的张尚书也有些吃惊,两人看了看那串红薯,再转头瞧了瞧地里绿油油的一大片,突然觉得,那三千五百多斤的亩产量似乎并不是天方夜谭。
  村民们看到知县大人已经带头开挖了,忙一个个兴冲冲地跑回家拿锄头镰刀去了。
  话说,他们早就等着这一刻了,特别是已经挖过几个红薯尝过美味的人家,更是迫不及待的把装红薯的竹筐都提了出来。
  一时间,整个新露湾村喜气洋洋。
  既然要计算亩产量,黄次辅便指挥着大家先挖最边上的那一亩地。
  得了命令后,一百多名侍卫快步上前,挖的挖,捡的捡,搬的搬,不出一个时辰,就把一亩地的红薯全都挖了出来。
  一眼看去,地头里红彤彤的一片。
  挖好了红薯,接下来便是过秤了,侍卫们纷纷把红薯装到竹筐里,而后一筐一筐称着重。
  一旁的张尚书亲自记下一笔笔重量,而黄次辅则在边上看着对方记的有无差错。
  等把红薯都过了一遍秤后,已近午时了。
  到底是户部的一把手,张尚书打起算盘来可不是一般的溜,指间木珠噼里啪啦的响,很快,一亩地的总产量就结算了出来。
  四千两百斤!?
  不是说亩产三千五百斤吗?
  咋又多了这么多啊?
  一旁的黄次辅看到算盘珠子拨出来的数字,实在不敢相信。
  他忙眨了眨眼,再看,没变,还是这个数!
  张尚书也相信不到哪里去,这不,向来对自己打算盘能力十分自信的他,头一次谦虚了起来。
  他把算盘珠子拨回到原位后,又算起第二遍来,等第三遍第四遍拨算下来的数字还是相同的后,两人终于相信了红薯亩产达到四千多斤的事实。
  黄次辅简直激动的嘴角抖动,不行不行,待会儿一回驿站自己就立马写信给圣上,他一定要快快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皇帝。
  张尚书也是这么想的。
  话说当官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往上报好消息,特别像这种天大的好消息,这样皇帝觉得你给力的同时说不定还会有嘉奖。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中午饭过后,黄、张二人又指挥侍卫挖了两亩地,得出来的重量也都在四千斤以上。
  这让黄次辅和张尚书,对待会儿要上报朝廷的奏章心里更有了谱。
  周青林一点都不担心产量能不能达到的事,话说这可是二十一世纪,经过粮种专家改进又改进的高产薯种,种出来的红薯怎么能不高产呢。
  担心地和地之间的产量会有区别,是以在得知新露湾村的村民们也开始挖红薯时,谨慎的张尚书和黄次辅又去了其他村民们的地里查看。
  而这会儿,新露湾的村民们看到越挖越多的红薯,早已兴奋的不能自已了。
  看到村民们把割下来的红薯藤一捆捆扎好,整齐地码放在一边,黄次辅和张尚书看着有些不解,忙问了原由。
  村民躬身告知,等挖光了红薯,这些红薯藤要继续插种到地里的后,两人顿时目瞪口呆。
  这这这,照这样说来,以后种红薯都不用种子啦?这样岂不是省下好些粮食?
  “不不不,启禀大人,并不是这样的。”
  村里正摸了摸额头上的汗继续说道:“咱们知县大人说了,来年开春的第一季红薯,还是要用薯种重新育苗的。”
  “那收了第二季割下的红薯藤呢?”黄次辅心说,难道就扔了吗。
  村里正笑道:“喂猪啊,不止割下来的红薯藤可以喂猪,就是平日里也可以掰下枝叶炒着当菜吃呢,咱们知县大人可是说了,只要不光盯着一棵红薯藤薅,是不会影响整体收成的。”
  等看着大官老爷走远了,里正媳妇上来问道:“孩他爹,你没和大官老爷说,咱们这一捆捆的红薯藤还要卖的事吧?”
  “你当我傻啊,放心吧,咱们知县大人交代的话我可都记着呢!”
  虽这样说着,可村里正还是有些担心,这样一捆捆的红薯藤谁会来买啊。
  黄次辅又称了称村民们地里红薯的产量,最后称出的重量也是每亩四千多斤。
  这下黄次辅和张尚书终于一丝怀疑都没有了,回到驿站后,两人都奋笔疾书,分别给景康帝报了红薯亩产量的事。
  不过,张尚书的奏章里只详细写了整个收红薯的过程,以及得出来的亩产量是多少。
  而黄次辅的就不一样了,许是年纪大的人都比较啰嗦一些吧。
  这不,黄次辅的奏章里,除写了收红薯的那日百姓们是怎样的喜气洋洋,还把那日刚到南川县碰到的“吃竹子”乌龙都细细说了一遍,并告知圣上,原来玉米杆子可以当甘蔗吃呢,还有那玉米磨成的面,再参了白面,做出来的馒头那叫一个香啊,连吃的时候,怎么香怎么甜,黄次辅都仔细叙述了一遍。
  最后还意犹未尽地加上一句:听周状元说,刚挖出来的红薯得放上几天,这样才能糖分更足,吃着更为软糯香甜。
  可以预见,收到这份奏章的景康帝,该是怎样吞着口水咬牙切齿了:
  这两憨货,来奏章时为何不顺带给朕捎些玉米和红薯过来啊啊啊啊!
  黄次辅哪里知道自己的奏章会让景康帝馋成猫啊。
  这不,把奏章交给信使,让其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后,黄次辅就高枕无忧地躺到了床上,心里念着:
  快快睡,快快睡,睡醒了明日就又能吃上好吃的玉米馒头了,对了,听说还有新挖的红薯熬出来的米粥呢。
  黄次辅吸溜了一下口水,而后渐渐进入了梦乡。
  隔壁房间里,张尚书把写好的奏章交给信使,同样让对方快马加鞭后,并没有马上接着睡觉。
  他摸了摸肚子,嗯,好像有点饿了。
  这样想着,张尚书就从衣兜里掏出一颗白天从地里带回来的红薯,然后把自己藏在靴筒里的那把锋利匕首拿了出来,仔细削了红薯的外皮后,接着大口大口干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