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李隆基颔首道:“嗯,你这样说,还算有些道理。”他又扭头唤道,“高将军,传旨车驾向骊山离宫进发。大家今日又是汗又是土,应该好好沐浴一回。”
高力士领旨后急忙过去安排。
李隆基又微笑着对姚崇说道:“你很好!想不到你六十有余,身子还如此康健,身体如此,脑子也不会差了。这样吧,朕许久未见你,有好多话儿要说。待会儿车驾启程后,你就随后行走,不要离朕远了。”
姚崇躬身相送,嘴里也似乎答应了一声。
渭川至骊山脚下的离宫仅有六里,车驾启程后,百官及护卫人员皆乘马而行,一个时辰内应该能到达。
李隆基此次斥退郭元振,又到渭川面见姚崇,看似偶然之举,其实是有意为之。
自己真正成为皇帝之后,李隆基最大的想法就是立刻拨乱反正,树贞观之风。然近三个月的时间已然过去,张说这帮功臣如温吞水一般不急不躁,四平八稳的,这令李隆基想起姚崇的好处来,因有起用之意。张说窥破了李隆基的心事,其先是用言语煽起功臣们进身为相的心思,继而又向王琚陈说利害,于是王琚就有了向李隆基建言的一幕。李隆基是何等聪明的人,马上明白张说为幕后主使,由此感到这帮功臣唯重既得利益不思再建新功的现状,且这帮功臣围在身边,其他人不能打开这个圈子,有能力打破这个圈子的人唯有皇帝一人。
李隆基起初是想寻张说一个错处将之拿下来,然郭元振却早早地撞了过来,张说由此逃过一劫。不过拿下郭元振效果更好,此人名望之隆声名之赫,无人能望其项背,且他在军中经营多年,又是太上皇的嫡系亲信,被拿下后就可少了许多隐患。
郭元振尚且如此,其他功臣定然大为震骇,李隆基已然达到了立威的效果。
至于面见姚崇,缘于李隆基的一个疑惑:姚崇毕竟六十多岁了,若委以重任,他的身体精力能行吗?今日的一番驰骋表明:姚崇能行!
李隆基坐在车内,随车轮的转动轻轻摇晃着身体,想到此处,其嘴角间不禁抿起了笑纹。那一时刻,他不禁扭头撩起车幔,意欲看视姚崇一眼。然其瞧了片刻,没有看到姚崇的身影,遂喝道:“停车。”
车停之后,李隆基跳下车来。高力士不明所以,急忙前来问询。李隆基挥手指道:“姚崇呢?朕让他随后行走,为何不见他的身影?”
高力士走到队伍末节,方才寻到姚崇。朝廷有制,皇帝车驾之后由宰臣相随,再往后为朝中百官,至于各地刺史属于地方官,当然排在末节。
姚崇被高力士带着面见李隆基,姚崇欲行礼,被李隆基喝住,就听他厉声质问:“姚崇,朕让你随后而行,为何抗旨不遵?”
姚崇答道:“陛下,臣为同州刺史,当遵朝廷制度不敢僭行。”
“哼,你遵朝廷制度,朕的话又当何处?”
“陛下,臣以为国家法度,不可轻言废止。臣读过陛下近期诏令,多次说过要遵贞观故事而行。太宗皇帝得魏征之谏,不敢动辄违了朝廷法度,如此才有了贞观之治。”
“嗬,如此说来,还是朕的不是了?”
“臣以刺史之身,不敢妄居宰臣之前。”
李隆基凝视姚崇片刻,忽然哈哈大笑道:“姚卿呀,原来你嫌自己的官职太小。也罢,朕今日就遂你愿。高将军,唤张说过来。”
张说过来后,李隆基当即吩咐道:“张卿,你就在这里拟诏,授姚崇为兵部尚书,兼知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说躬身答应,心中却一片冰凉,心想自己不愿意的事儿竟然这么快就发生了。
然而姚崇却来到李隆基面前躬身一揖道:“陛下大恩,姚崇心领。然姚崇年老才陋,万不敢奉此职!”
李隆基一愣,愠道:“朕授你此职,没有违背朝廷法度吧?你若不奉诏,即为抗旨!”
姚崇拱手道:“臣不敢抗旨。然臣此前已二度为相,行事皆半途而废。臣想做些事儿,事先须得了陛下言语允可,方敢奉诏。”
李隆基转颜一笑,说道:“哦,你想与朕讨些条件吗?好吧,我们就不要在途中说了,待沐浴之后,你可与朕共同进膳,你再细说。然这道诏书必须立刻就发,此事不用商议。张卿,你速去办吧。”
李隆基登上车驾,回眸笑道:“姚卿,你这次就跟在朕身后行走,应该不违背朝廷法度了吧?”
姚崇于是跟在车驾之后行走,与原来三位宰臣张说、刘幽求和魏知古行在一排。姚崇与其他三人目视,互相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就资格而言,姚崇此次三度为相,其气度无意有意间显得非常从容。昨日的郭元振还在宰辅之列,不料一日之间就换为姚崇,可见世事难料,似无预兆。
自从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之党羽后,姚崇虽身在千里之外的申州,仍异常关注朝廷的一举一动。待到他看到张说等人为相后,没有体会皇帝的心意而有所动作,心中的滋味杂陈。此后又得到改授自己为同州刺史的授书,姚崇知道,许是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此举表明,处于纷繁万端事务中的皇帝想起自己,绝不会仅仅改授一下这么简单。从那个时候开始,姚崇处置同州事务更趋简单,更多的时候独处静室默默思索。
姚崇想到这里,再回忆今日皇帝的言行,嘴角间不禁浮起微笑:皇帝今年不过二十九岁,其心计竟然老辣若斯!昨日讲武将郭元振废为流人,今日来狩猎是假,其内里意在自己,起意绝不会在近日。看来人称皇帝为“阿瞒”,那是绝对有道理的。
李隆基泡于温汤之中,惬意地将自己的四肢伸展,任池水荡漾轻刷躯身。他今日办完姚崇的事儿,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起来。
到了此时,李隆基的色心随着池水荡漾辄起,方悟此次讲武未带妃嫔,不免有些美中不足。他此时有心在离宫中选出一位宫女来消火,又忆起姚崇马上就要来了,遂将色心按捺下去。
一番沐浴之后,李隆基感到通体舒泰。凡驰骋劳顿后再入池水,即可消解疲乏,精神再生。李隆基起身出浴,两名宫女急忙上来揩净水滴,并替其穿衣。李隆基此时闭目猜想姚崇的犹豫:我让你当宰相,自是让你大权独揽,你又何必在这里推三阻四呢?
从温汤室沿内廊向北行约五百步,再向左拐,即为皇帝起居议事的正殿。此处离宫较之太极宫小了不少,然一应设施颇为齐全。李隆基步入正殿的时候,就见姚崇已候在那里。姚崇起身行礼,李隆基关切地问起姚崇是否沐浴过,姚崇答道已然沐浴过。原来这里除了皇帝沐浴的专汤之外,另建有供大臣们沐浴的大汤池。
李隆基施施然坐下,令姚崇与自己相对而坐,然后说道:“姚卿,你有什么话现在可以说了。此次任你为相,非朕一时兴起,实因朕熟思良久,认可你为不世干才方有此授。你如此推三阻四,莫非不想帮朕吗?”
姚崇起立后再复跪下,奏道:“陛下待臣如此厚恩,臣万分感谢。然殷鉴不远,太上皇主政之时,臣与宋璟颇想有作为,不料中途夭折。臣今日想了几件要紧事儿,若陛下答应,臣方敢就职;若陛下不答应,臣只有违旨了,哪怕降为流人也心无所憾。”
李隆基诧异道:“只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朕万事准奏。姚卿,你心思机敏,当能明白朕的心意。我们其实并无私交,当时你与宋璟之所以暗里助朕,正是缘于我们皆有正本清源、将国家领上正路的心思。你起来说话,朕定会答应。”
姚崇道:“今日就请臣跪奏,若陛下答应,臣定当起身履任。”
李隆基摇摇头,苦笑道:“也罢,你赶快说吧。千万不可长篇大论,如此跪麻了你的膝盖,那也怨不了别人。”
姚崇抬头道:“臣有十事相献。这第一件,垂拱年间,则天皇后开始以峻法严刑御下,此非仁政也。愿陛下今后施政先存仁恕之道,可以吗?”
李隆基当即答道:“朕施政诏书中说过要效贞观故事,太宗皇帝贞观之初施政就是去严刑峻法,以教化天下为主旨。姚卿,今日所谓拨乱反正,就是要以忠恕治下,朕答应你。”
“第二件,自垂拱年间之后,朝廷在西北用兵屡有败绩。有句话叫做‘内强则外强’,臣请求陛下三十年之内不追求开疆拓土,可以吗?”
李隆基颔首道:“可以。贞观之初不求边功,以清静为要,让国家与百姓休养生息。”
“第三件,过去近亲宠臣触犯了国家的法度,常常因为皇帝的开恩而免于处分。臣请陛下今后自亲近之人始严守国家法度,可以吗?”
李隆基断然道:“可以。国家法度在朕之上,朕不敢擅专违反。”
“第四件,则天皇后临朝之时,常常用阉人传达诏命,阉人由此成为朝廷的喉舌,臣请求陛下不许阉人干预政事,可以吗?”
是时高力士正站在一侧,姚崇口称“阉人”而不呼“宦官”,显示其极度厌恶宦官。李隆基抬眼向高力士扫了一眼,沉吟道:“好吧,今后宦官只许内廷侍候,不许干预政事。”
宦官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干预政事由来已久,让宦官完全不参与政事,其实很难。以李隆基之英明,刚刚授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是为正三品职,由此打破了唐太宗定下的内侍省不置三品以上官员的定制。后来宫廷宦官渐多,且三品以上将军除授日增,肇始于此。
“第五件,顷年以来皇亲国戚向皇帝贡送财物以取媚,公卿及地方官也依此效法。陛下,这些贡献多是他们额外搜刮而来,由此加重百姓的负担。臣请陛下今后除国家规定的租、庸、调之外,杜绝其他收取,可以吗?”
“可以。”
“第六件,自武氏窃据权要,继之韦庶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专权用事,使班序荒杂;臣请今后皇亲国戚不得授任台省以上中枢官员,凡是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一概罢免,可以吗?”
李隆基拍案道:“好呀,此为朕的夙愿。姚卿,你主政后可以从此处下手。”
“第七件,先朝皇帝轻慢大臣,有时横加凌辱。臣请求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第八件,中宗朝燕钦融及崔琬等人因直言被害,谏官畏惧不敢诤谏。臣请求陛下允许今后臣下都可以批逆鳞、犯忌讳,以开诤谏之风,可以吗?”
李隆基点头赞许,说道:“太宗皇帝开诤谏之风,代臣下以礼,朕记住了。”
“第九件,则天皇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太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其耗资何止百万?实为劳民伤财之事。臣请陛下今后不得再建寺观,可以吗?”
李隆基道:“朕每次见到这些寺观,心中就感到不安,今后肯定不再建造。贞观之初,太宗皇帝力促去奢省费,朕此后对奢费一节当有举措。”
“第十件,此为最后一件事儿。西汉时吕禄、吕产几乎覆灭汉朝,此后的窦宪、梁冀又乱了东汉,如此外戚干政,在我朝更甚。臣请求陛下将不允许外戚干政,更不允许再出现女主天下的局面,可以吗?”
李隆基听完站起身来,边走边说道:“你这十件事儿皆说到朕心坎之上,前朝所以纷乱无比,其根源皆在外戚干政上。好了,姚卿,这十件事儿朕皆答应,你可以起来,今后就依此施政吧。”他走到姚崇面前,伸手扶他起来。姚崇毕竟跪了良久,腿上有些酸麻。
姚崇道:“谢陛下容臣无礼。臣还有一事不明。臣现在虽为宰相职,然为兵部尚书偏重军事,如何来施政呢?”
李隆基微笑道:“哈哈,人言姚卿老而弥辣,看来不假。你先以十事逼朕就范,现在又伸手要权来了。姚卿放心,朕多次思虑过此事。前朝有宰相七人,如今为四人,所谓人多嘴杂,不宜太多。朕以为有一主一辅二人就够了。你此后可放手施政,朕近来再替你留心,想法为你寻来一名辅政之人。”
李隆基此话说得非常直接,按其话意如刘幽求、张说和魏知古三人很快就要离开宰臣的位置,姚崇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而大权独揽。
姚崇心内大为感动,再复长跪谢道:“谢陛下恩典。陛下对臣之信任无以复加,臣定肝脑涂地,有死而已。”
李隆基将姚崇搀了起来,说道:“朕将年号定为开元,即是想开启一代新纪元。只要你我君臣戮力共治,定能遂朕之愿。姚卿,今日就说到这里,你速去安歇吧,今后就仰仗你了。”
姚崇长揖相谢,躬身告退。
第二日的讲武如期举行,经过郭虔权、薛讷和谢琬的连夜调教,讲武阵形虽不是十分整齐,毕竟有了大模样。李隆基由于办成了两件大事儿,心情大为好转,对郭虔权等人并不十分苛责。午时过后,讲武仪式完毕,李隆基等人随便进了一些食物,即起驾返回京城。
随后,李隆基还是采纳了郭元振的建议,授郭虔权为营州大都督,并兼任幽州大都督。至于宋璟,李隆基授其为雍州府刺史,并兼知御史大夫。
按:开元元年十二月,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左、右丞相,中书省改称紫微省,门下省称为黄门省,雍州府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长史为尹,司马为少尹。到了开元四年,又将称呼改为原状。本着明晓简单的原则,本书不做改动。
第三回 罢冗官机锋暗藏 贬功臣苦心图存
李隆基与姚崇的这番对话,已勾勒出了此后这对君臣施政的大致模样。姚崇的十事要说,则是以贞观之治的精髓,结合当前的弊端而来,非常符合李隆基的心意。由此可见姚崇事先的筹谋功夫:这十件事儿,皇帝肯定十分乐于答应。
李隆基透露出今后将设一主一次两名宰臣的想法,更让姚崇喜出望外,如此就可以大刀阔斧行事,再无掣肘之感。君臣二人明白此后朝中走向,而外人则一时不明。如张说虽对姚崇拜相感到不舒服,然心想姚崇不过为郭元振的替代者,今后在政事堂议事应该偏重于军事,对自己的地位有威胁,尚不足以颠覆。只要自己今后万事留心,如此的格局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所谓事在人为,说不定皇帝此后会对姚崇改变看法,那也是不可知的事。
孰料姚崇为相后第一次上朝,顿时弄得张说手忙脚乱。
这日皇帝临朝之后,姚崇首先持笏出班奏事:“陛下,臣以为欲彰显新元气象,须立刻罢‘斜封官’。自太宗皇帝贞观朝力主开科取士以来,天下能才脱颖而出,遂使大唐昌盛如此。然自从有了‘斜封官’,就断了选贤用能之路,更使天下百姓咬牙切齿。”
李隆基眼中露出赞许之意,说道:“是啊,此为我朝最大弊端。其一日不除,则无法再说其他。姚卿,你欲如何罢之呢?”
姚崇上来就提“斜封官”之事,让张说和刘幽求很不舒服。他们皆有同样的心思,你姚崇身为兵部尚书,为何要来管“斜封官”的事儿?二人并排而立,张说斜目向刘幽求使了个眼色,刘幽求马上明白了张说的心思,遂不待姚崇回答,跨前奏道:“陛下,政事堂已就‘斜封官’的事儿议过几回,吏部已将‘斜封官’甄别完成,近日内就要罢掉一批。”
崔日用任吏部尚书,也出班奏道:“陛下,‘斜封官’共有三千二百五十三人,此次甄别后罢去二千五百六十一人。”
李隆基冷冷说道:“如此说来,这剩余的六百九十二人定是颇有才具了?”
崔日用答道:“刘仆射曾与臣商议过此事,吏部马上进行第二次甄别。”
李隆基问道:“你这第二次甄别之后,大约要在来年才能完成吧?”
崔日用答道:“臣与吏部官员可以昼夜加班,争取在年关前完成。”
李隆基起身,在台上缓缓走了数步,说道:“一个十分简单的事儿,让你们弄得愈发复杂起来。有必要搞什么甄别吗?他们不走朝廷诠选程序,却花钱托门子,由此获得了朝廷的俸禄,就是不该!你们政事堂就不要管这个事儿了,姚卿,此事由你主之,由你督促吏部,自今日始将全部‘斜封官’罢掉。”
姚崇躬身答道:“臣奉旨。”
张说明于吏事,知道在此当儿不宜再出言反对。刘幽求却不然,眼见姚崇狗拿耗子管了自己分内之事,心中就有些不忿,忍不住奏道:“陛下,臣以为‘斜封官’历时已久,尤其在京中其内里关系盘根错节,眼下国家稍安,不宜轻易启衅,似以稳妥为要。”
魏知古也出班奏道:“陛下,刘仆射所言甚有道理。当时‘斜封官’大闹吏部衙门的事儿犹历历在目,千万不可生乱。”
李隆基听到刘幽求口中说出“启衅”二字,心中不由得大怒,心想皇帝办事,何为“启衅”?他本来想当庭斥责,转而又平静下来,轻轻复归座上,目视姚崇微笑道:“姚卿,朕已让你主持此事,你以为刘大人和魏大人说得有道理吗?”
姚崇微微一笑,答道:“斥退‘斜封官’为得民心之举,措施愈严厉,则天下民心愈向往陛下。臣有一请,只要陛下允可,则三日内此事就可风平浪静。”
李隆基颔首示意姚崇说出请求。
姚崇道:“治除乱象,须用重典。臣请陛下暂借龙武军甲士二百人,并附带二百根大棒。只要这些‘斜封官’敢来闹事,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三日之后,他们自然清静。”
闻听姚崇使用如此狠招,座下群臣暗地里倒吸了一口凉气:姚崇为官多年,向来端庄谨慎,只知道他内心算计颇为缜密,何曾有过如此简单粗暴的行为?然瞧着眼前之势,皇帝刚刚起用姚崇已然万分信任,若出声反对只是自讨没趣,遂各缄其口。
李隆基微笑道:“好呀,朕准奏。王毛仲,你从龙武军中挑出二百精壮之人由你亲带,你这几天什么事都不用干,跟随姚卿身后即可。”
王毛仲出班答应。
“斜封官”虽在京中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然辨其根源无非因请托韦氏、安乐公主及太平公主等人而来。景龙二年“斜封官”大闹吏部衙门,其根源在于太平公主妄图插手朝政,因而暗中指使张俭及丘立德等人聚众闹事,以向皇帝哥哥李旦施压。如今太平公主已死,这些“斜封官”的后台皆已消失,其气焰也随之大幅收敛。
姚崇此次主持罢“斜封官”之事,首先请李隆基签署了罢官诏书,并将之明发天下;此后又嘱托王毛仲在吏部衙门前安排二百龙武甲士站立,这些甲士皆手持大棒煞气凛凛。
事儿非常奇怪,罢官诏书下发后,京城衙署中再也见不到昔日“斜封官”的身影。他们不但乖乖回家,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吏部衙门门前静悄悄杳无人迹,看来这些甲士空忙了一场。
此后的第三日早朝散后,李隆基将姚崇留下入偏殿议事,李隆基笑道:“看来这些大棒立竿见影,将‘斜封官’吓得魂飞魄散,没有一个人敢来闹事。”
姚崇道:“人之性情善于欺软怕硬,如此事儿只要朝廷稍微示弱,他们定会顺着竿儿无休无止。陛下此次决意罢官,这些人在朝中没有倚仗之人不免气馁,事儿就好办了。臣当日在殿上当堂说出此法,朝会散后这些人已从各个渠道知悉,知道这次是认真的,没人敢来说三道四,就有了今日的结果。”
李隆基叹道:“你在顷刻之间,就办妥了张说他们三个月办不成的事儿,足见朕此次拜相甚为妥当。姚卿,以张说、魏知古之能,为何不能遂朕心意呢?”
姚崇道:“此次罢‘斜封官’之后,陛下须跟进整饬吏事。臣替陛下想过了,现在已近年关,到了考绩官员的时候,过往官员考绩流于形式,此次一定要整改前弊。”
“好呀,此事还是由你来办。”
姚崇摇摇头,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那日朝堂之上,张说与刘幽求对臣插手吏部之事不以为然,陛下应该知道。”
高力士领旨后急忙过去安排。
李隆基又微笑着对姚崇说道:“你很好!想不到你六十有余,身子还如此康健,身体如此,脑子也不会差了。这样吧,朕许久未见你,有好多话儿要说。待会儿车驾启程后,你就随后行走,不要离朕远了。”
姚崇躬身相送,嘴里也似乎答应了一声。
渭川至骊山脚下的离宫仅有六里,车驾启程后,百官及护卫人员皆乘马而行,一个时辰内应该能到达。
李隆基此次斥退郭元振,又到渭川面见姚崇,看似偶然之举,其实是有意为之。
自己真正成为皇帝之后,李隆基最大的想法就是立刻拨乱反正,树贞观之风。然近三个月的时间已然过去,张说这帮功臣如温吞水一般不急不躁,四平八稳的,这令李隆基想起姚崇的好处来,因有起用之意。张说窥破了李隆基的心事,其先是用言语煽起功臣们进身为相的心思,继而又向王琚陈说利害,于是王琚就有了向李隆基建言的一幕。李隆基是何等聪明的人,马上明白张说为幕后主使,由此感到这帮功臣唯重既得利益不思再建新功的现状,且这帮功臣围在身边,其他人不能打开这个圈子,有能力打破这个圈子的人唯有皇帝一人。
李隆基起初是想寻张说一个错处将之拿下来,然郭元振却早早地撞了过来,张说由此逃过一劫。不过拿下郭元振效果更好,此人名望之隆声名之赫,无人能望其项背,且他在军中经营多年,又是太上皇的嫡系亲信,被拿下后就可少了许多隐患。
郭元振尚且如此,其他功臣定然大为震骇,李隆基已然达到了立威的效果。
至于面见姚崇,缘于李隆基的一个疑惑:姚崇毕竟六十多岁了,若委以重任,他的身体精力能行吗?今日的一番驰骋表明:姚崇能行!
李隆基坐在车内,随车轮的转动轻轻摇晃着身体,想到此处,其嘴角间不禁抿起了笑纹。那一时刻,他不禁扭头撩起车幔,意欲看视姚崇一眼。然其瞧了片刻,没有看到姚崇的身影,遂喝道:“停车。”
车停之后,李隆基跳下车来。高力士不明所以,急忙前来问询。李隆基挥手指道:“姚崇呢?朕让他随后行走,为何不见他的身影?”
高力士走到队伍末节,方才寻到姚崇。朝廷有制,皇帝车驾之后由宰臣相随,再往后为朝中百官,至于各地刺史属于地方官,当然排在末节。
姚崇被高力士带着面见李隆基,姚崇欲行礼,被李隆基喝住,就听他厉声质问:“姚崇,朕让你随后而行,为何抗旨不遵?”
姚崇答道:“陛下,臣为同州刺史,当遵朝廷制度不敢僭行。”
“哼,你遵朝廷制度,朕的话又当何处?”
“陛下,臣以为国家法度,不可轻言废止。臣读过陛下近期诏令,多次说过要遵贞观故事而行。太宗皇帝得魏征之谏,不敢动辄违了朝廷法度,如此才有了贞观之治。”
“嗬,如此说来,还是朕的不是了?”
“臣以刺史之身,不敢妄居宰臣之前。”
李隆基凝视姚崇片刻,忽然哈哈大笑道:“姚卿呀,原来你嫌自己的官职太小。也罢,朕今日就遂你愿。高将军,唤张说过来。”
张说过来后,李隆基当即吩咐道:“张卿,你就在这里拟诏,授姚崇为兵部尚书,兼知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说躬身答应,心中却一片冰凉,心想自己不愿意的事儿竟然这么快就发生了。
然而姚崇却来到李隆基面前躬身一揖道:“陛下大恩,姚崇心领。然姚崇年老才陋,万不敢奉此职!”
李隆基一愣,愠道:“朕授你此职,没有违背朝廷法度吧?你若不奉诏,即为抗旨!”
姚崇拱手道:“臣不敢抗旨。然臣此前已二度为相,行事皆半途而废。臣想做些事儿,事先须得了陛下言语允可,方敢奉诏。”
李隆基转颜一笑,说道:“哦,你想与朕讨些条件吗?好吧,我们就不要在途中说了,待沐浴之后,你可与朕共同进膳,你再细说。然这道诏书必须立刻就发,此事不用商议。张卿,你速去办吧。”
李隆基登上车驾,回眸笑道:“姚卿,你这次就跟在朕身后行走,应该不违背朝廷法度了吧?”
姚崇于是跟在车驾之后行走,与原来三位宰臣张说、刘幽求和魏知古行在一排。姚崇与其他三人目视,互相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就资格而言,姚崇此次三度为相,其气度无意有意间显得非常从容。昨日的郭元振还在宰辅之列,不料一日之间就换为姚崇,可见世事难料,似无预兆。
自从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之党羽后,姚崇虽身在千里之外的申州,仍异常关注朝廷的一举一动。待到他看到张说等人为相后,没有体会皇帝的心意而有所动作,心中的滋味杂陈。此后又得到改授自己为同州刺史的授书,姚崇知道,许是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此举表明,处于纷繁万端事务中的皇帝想起自己,绝不会仅仅改授一下这么简单。从那个时候开始,姚崇处置同州事务更趋简单,更多的时候独处静室默默思索。
姚崇想到这里,再回忆今日皇帝的言行,嘴角间不禁浮起微笑:皇帝今年不过二十九岁,其心计竟然老辣若斯!昨日讲武将郭元振废为流人,今日来狩猎是假,其内里意在自己,起意绝不会在近日。看来人称皇帝为“阿瞒”,那是绝对有道理的。
李隆基泡于温汤之中,惬意地将自己的四肢伸展,任池水荡漾轻刷躯身。他今日办完姚崇的事儿,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起来。
到了此时,李隆基的色心随着池水荡漾辄起,方悟此次讲武未带妃嫔,不免有些美中不足。他此时有心在离宫中选出一位宫女来消火,又忆起姚崇马上就要来了,遂将色心按捺下去。
一番沐浴之后,李隆基感到通体舒泰。凡驰骋劳顿后再入池水,即可消解疲乏,精神再生。李隆基起身出浴,两名宫女急忙上来揩净水滴,并替其穿衣。李隆基此时闭目猜想姚崇的犹豫:我让你当宰相,自是让你大权独揽,你又何必在这里推三阻四呢?
从温汤室沿内廊向北行约五百步,再向左拐,即为皇帝起居议事的正殿。此处离宫较之太极宫小了不少,然一应设施颇为齐全。李隆基步入正殿的时候,就见姚崇已候在那里。姚崇起身行礼,李隆基关切地问起姚崇是否沐浴过,姚崇答道已然沐浴过。原来这里除了皇帝沐浴的专汤之外,另建有供大臣们沐浴的大汤池。
李隆基施施然坐下,令姚崇与自己相对而坐,然后说道:“姚卿,你有什么话现在可以说了。此次任你为相,非朕一时兴起,实因朕熟思良久,认可你为不世干才方有此授。你如此推三阻四,莫非不想帮朕吗?”
姚崇起立后再复跪下,奏道:“陛下待臣如此厚恩,臣万分感谢。然殷鉴不远,太上皇主政之时,臣与宋璟颇想有作为,不料中途夭折。臣今日想了几件要紧事儿,若陛下答应,臣方敢就职;若陛下不答应,臣只有违旨了,哪怕降为流人也心无所憾。”
李隆基诧异道:“只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朕万事准奏。姚卿,你心思机敏,当能明白朕的心意。我们其实并无私交,当时你与宋璟之所以暗里助朕,正是缘于我们皆有正本清源、将国家领上正路的心思。你起来说话,朕定会答应。”
姚崇道:“今日就请臣跪奏,若陛下答应,臣定当起身履任。”
李隆基摇摇头,苦笑道:“也罢,你赶快说吧。千万不可长篇大论,如此跪麻了你的膝盖,那也怨不了别人。”
姚崇抬头道:“臣有十事相献。这第一件,垂拱年间,则天皇后开始以峻法严刑御下,此非仁政也。愿陛下今后施政先存仁恕之道,可以吗?”
李隆基当即答道:“朕施政诏书中说过要效贞观故事,太宗皇帝贞观之初施政就是去严刑峻法,以教化天下为主旨。姚卿,今日所谓拨乱反正,就是要以忠恕治下,朕答应你。”
“第二件,自垂拱年间之后,朝廷在西北用兵屡有败绩。有句话叫做‘内强则外强’,臣请求陛下三十年之内不追求开疆拓土,可以吗?”
李隆基颔首道:“可以。贞观之初不求边功,以清静为要,让国家与百姓休养生息。”
“第三件,过去近亲宠臣触犯了国家的法度,常常因为皇帝的开恩而免于处分。臣请陛下今后自亲近之人始严守国家法度,可以吗?”
李隆基断然道:“可以。国家法度在朕之上,朕不敢擅专违反。”
“第四件,则天皇后临朝之时,常常用阉人传达诏命,阉人由此成为朝廷的喉舌,臣请求陛下不许阉人干预政事,可以吗?”
是时高力士正站在一侧,姚崇口称“阉人”而不呼“宦官”,显示其极度厌恶宦官。李隆基抬眼向高力士扫了一眼,沉吟道:“好吧,今后宦官只许内廷侍候,不许干预政事。”
宦官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干预政事由来已久,让宦官完全不参与政事,其实很难。以李隆基之英明,刚刚授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是为正三品职,由此打破了唐太宗定下的内侍省不置三品以上官员的定制。后来宫廷宦官渐多,且三品以上将军除授日增,肇始于此。
“第五件,顷年以来皇亲国戚向皇帝贡送财物以取媚,公卿及地方官也依此效法。陛下,这些贡献多是他们额外搜刮而来,由此加重百姓的负担。臣请陛下今后除国家规定的租、庸、调之外,杜绝其他收取,可以吗?”
“可以。”
“第六件,自武氏窃据权要,继之韦庶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专权用事,使班序荒杂;臣请今后皇亲国戚不得授任台省以上中枢官员,凡是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一概罢免,可以吗?”
李隆基拍案道:“好呀,此为朕的夙愿。姚卿,你主政后可以从此处下手。”
“第七件,先朝皇帝轻慢大臣,有时横加凌辱。臣请求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第八件,中宗朝燕钦融及崔琬等人因直言被害,谏官畏惧不敢诤谏。臣请求陛下允许今后臣下都可以批逆鳞、犯忌讳,以开诤谏之风,可以吗?”
李隆基点头赞许,说道:“太宗皇帝开诤谏之风,代臣下以礼,朕记住了。”
“第九件,则天皇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太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其耗资何止百万?实为劳民伤财之事。臣请陛下今后不得再建寺观,可以吗?”
李隆基道:“朕每次见到这些寺观,心中就感到不安,今后肯定不再建造。贞观之初,太宗皇帝力促去奢省费,朕此后对奢费一节当有举措。”
“第十件,此为最后一件事儿。西汉时吕禄、吕产几乎覆灭汉朝,此后的窦宪、梁冀又乱了东汉,如此外戚干政,在我朝更甚。臣请求陛下将不允许外戚干政,更不允许再出现女主天下的局面,可以吗?”
李隆基听完站起身来,边走边说道:“你这十件事儿皆说到朕心坎之上,前朝所以纷乱无比,其根源皆在外戚干政上。好了,姚卿,这十件事儿朕皆答应,你可以起来,今后就依此施政吧。”他走到姚崇面前,伸手扶他起来。姚崇毕竟跪了良久,腿上有些酸麻。
姚崇道:“谢陛下容臣无礼。臣还有一事不明。臣现在虽为宰相职,然为兵部尚书偏重军事,如何来施政呢?”
李隆基微笑道:“哈哈,人言姚卿老而弥辣,看来不假。你先以十事逼朕就范,现在又伸手要权来了。姚卿放心,朕多次思虑过此事。前朝有宰相七人,如今为四人,所谓人多嘴杂,不宜太多。朕以为有一主一辅二人就够了。你此后可放手施政,朕近来再替你留心,想法为你寻来一名辅政之人。”
李隆基此话说得非常直接,按其话意如刘幽求、张说和魏知古三人很快就要离开宰臣的位置,姚崇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而大权独揽。
姚崇心内大为感动,再复长跪谢道:“谢陛下恩典。陛下对臣之信任无以复加,臣定肝脑涂地,有死而已。”
李隆基将姚崇搀了起来,说道:“朕将年号定为开元,即是想开启一代新纪元。只要你我君臣戮力共治,定能遂朕之愿。姚卿,今日就说到这里,你速去安歇吧,今后就仰仗你了。”
姚崇长揖相谢,躬身告退。
第二日的讲武如期举行,经过郭虔权、薛讷和谢琬的连夜调教,讲武阵形虽不是十分整齐,毕竟有了大模样。李隆基由于办成了两件大事儿,心情大为好转,对郭虔权等人并不十分苛责。午时过后,讲武仪式完毕,李隆基等人随便进了一些食物,即起驾返回京城。
随后,李隆基还是采纳了郭元振的建议,授郭虔权为营州大都督,并兼任幽州大都督。至于宋璟,李隆基授其为雍州府刺史,并兼知御史大夫。
按:开元元年十二月,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左、右丞相,中书省改称紫微省,门下省称为黄门省,雍州府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长史为尹,司马为少尹。到了开元四年,又将称呼改为原状。本着明晓简单的原则,本书不做改动。
第三回 罢冗官机锋暗藏 贬功臣苦心图存
李隆基与姚崇的这番对话,已勾勒出了此后这对君臣施政的大致模样。姚崇的十事要说,则是以贞观之治的精髓,结合当前的弊端而来,非常符合李隆基的心意。由此可见姚崇事先的筹谋功夫:这十件事儿,皇帝肯定十分乐于答应。
李隆基透露出今后将设一主一次两名宰臣的想法,更让姚崇喜出望外,如此就可以大刀阔斧行事,再无掣肘之感。君臣二人明白此后朝中走向,而外人则一时不明。如张说虽对姚崇拜相感到不舒服,然心想姚崇不过为郭元振的替代者,今后在政事堂议事应该偏重于军事,对自己的地位有威胁,尚不足以颠覆。只要自己今后万事留心,如此的格局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所谓事在人为,说不定皇帝此后会对姚崇改变看法,那也是不可知的事。
孰料姚崇为相后第一次上朝,顿时弄得张说手忙脚乱。
这日皇帝临朝之后,姚崇首先持笏出班奏事:“陛下,臣以为欲彰显新元气象,须立刻罢‘斜封官’。自太宗皇帝贞观朝力主开科取士以来,天下能才脱颖而出,遂使大唐昌盛如此。然自从有了‘斜封官’,就断了选贤用能之路,更使天下百姓咬牙切齿。”
李隆基眼中露出赞许之意,说道:“是啊,此为我朝最大弊端。其一日不除,则无法再说其他。姚卿,你欲如何罢之呢?”
姚崇上来就提“斜封官”之事,让张说和刘幽求很不舒服。他们皆有同样的心思,你姚崇身为兵部尚书,为何要来管“斜封官”的事儿?二人并排而立,张说斜目向刘幽求使了个眼色,刘幽求马上明白了张说的心思,遂不待姚崇回答,跨前奏道:“陛下,政事堂已就‘斜封官’的事儿议过几回,吏部已将‘斜封官’甄别完成,近日内就要罢掉一批。”
崔日用任吏部尚书,也出班奏道:“陛下,‘斜封官’共有三千二百五十三人,此次甄别后罢去二千五百六十一人。”
李隆基冷冷说道:“如此说来,这剩余的六百九十二人定是颇有才具了?”
崔日用答道:“刘仆射曾与臣商议过此事,吏部马上进行第二次甄别。”
李隆基问道:“你这第二次甄别之后,大约要在来年才能完成吧?”
崔日用答道:“臣与吏部官员可以昼夜加班,争取在年关前完成。”
李隆基起身,在台上缓缓走了数步,说道:“一个十分简单的事儿,让你们弄得愈发复杂起来。有必要搞什么甄别吗?他们不走朝廷诠选程序,却花钱托门子,由此获得了朝廷的俸禄,就是不该!你们政事堂就不要管这个事儿了,姚卿,此事由你主之,由你督促吏部,自今日始将全部‘斜封官’罢掉。”
姚崇躬身答道:“臣奉旨。”
张说明于吏事,知道在此当儿不宜再出言反对。刘幽求却不然,眼见姚崇狗拿耗子管了自己分内之事,心中就有些不忿,忍不住奏道:“陛下,臣以为‘斜封官’历时已久,尤其在京中其内里关系盘根错节,眼下国家稍安,不宜轻易启衅,似以稳妥为要。”
魏知古也出班奏道:“陛下,刘仆射所言甚有道理。当时‘斜封官’大闹吏部衙门的事儿犹历历在目,千万不可生乱。”
李隆基听到刘幽求口中说出“启衅”二字,心中不由得大怒,心想皇帝办事,何为“启衅”?他本来想当庭斥责,转而又平静下来,轻轻复归座上,目视姚崇微笑道:“姚卿,朕已让你主持此事,你以为刘大人和魏大人说得有道理吗?”
姚崇微微一笑,答道:“斥退‘斜封官’为得民心之举,措施愈严厉,则天下民心愈向往陛下。臣有一请,只要陛下允可,则三日内此事就可风平浪静。”
李隆基颔首示意姚崇说出请求。
姚崇道:“治除乱象,须用重典。臣请陛下暂借龙武军甲士二百人,并附带二百根大棒。只要这些‘斜封官’敢来闹事,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三日之后,他们自然清静。”
闻听姚崇使用如此狠招,座下群臣暗地里倒吸了一口凉气:姚崇为官多年,向来端庄谨慎,只知道他内心算计颇为缜密,何曾有过如此简单粗暴的行为?然瞧着眼前之势,皇帝刚刚起用姚崇已然万分信任,若出声反对只是自讨没趣,遂各缄其口。
李隆基微笑道:“好呀,朕准奏。王毛仲,你从龙武军中挑出二百精壮之人由你亲带,你这几天什么事都不用干,跟随姚卿身后即可。”
王毛仲出班答应。
“斜封官”虽在京中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然辨其根源无非因请托韦氏、安乐公主及太平公主等人而来。景龙二年“斜封官”大闹吏部衙门,其根源在于太平公主妄图插手朝政,因而暗中指使张俭及丘立德等人聚众闹事,以向皇帝哥哥李旦施压。如今太平公主已死,这些“斜封官”的后台皆已消失,其气焰也随之大幅收敛。
姚崇此次主持罢“斜封官”之事,首先请李隆基签署了罢官诏书,并将之明发天下;此后又嘱托王毛仲在吏部衙门前安排二百龙武甲士站立,这些甲士皆手持大棒煞气凛凛。
事儿非常奇怪,罢官诏书下发后,京城衙署中再也见不到昔日“斜封官”的身影。他们不但乖乖回家,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吏部衙门门前静悄悄杳无人迹,看来这些甲士空忙了一场。
此后的第三日早朝散后,李隆基将姚崇留下入偏殿议事,李隆基笑道:“看来这些大棒立竿见影,将‘斜封官’吓得魂飞魄散,没有一个人敢来闹事。”
姚崇道:“人之性情善于欺软怕硬,如此事儿只要朝廷稍微示弱,他们定会顺着竿儿无休无止。陛下此次决意罢官,这些人在朝中没有倚仗之人不免气馁,事儿就好办了。臣当日在殿上当堂说出此法,朝会散后这些人已从各个渠道知悉,知道这次是认真的,没人敢来说三道四,就有了今日的结果。”
李隆基叹道:“你在顷刻之间,就办妥了张说他们三个月办不成的事儿,足见朕此次拜相甚为妥当。姚卿,以张说、魏知古之能,为何不能遂朕心意呢?”
姚崇道:“此次罢‘斜封官’之后,陛下须跟进整饬吏事。臣替陛下想过了,现在已近年关,到了考绩官员的时候,过往官员考绩流于形式,此次一定要整改前弊。”
“好呀,此事还是由你来办。”
姚崇摇摇头,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那日朝堂之上,张说与刘幽求对臣插手吏部之事不以为然,陛下应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