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你让人传话,有何话说?”王皇后知道哥哥要见自己,定非小事,遂屏退身边之人。
王守一叹道:“朝廷近来括户天下,也不知怎么闹的,户部竟然把目光盯在为兄身上,御史台还派人与为兄谈了一阵。他们皆说奉宋璟之令,要查勘府中田亩和人口,皇亲国戚更要依圣上诏令而行。”
“你这些年大约收了不少土地和逃户吧?”
“那些贵宦之家皆如此办,我当然不能免俗。譬如父亲之墓建在这里,总要人守墓吧。为兄就想,在这里想法弄些田亩,让这些守墓人耕种自足,岂非一举两得之事?”
王皇后闻言,顿时大惊道:“啊,你竟然如此大胆?皇家之陵可以有守墓人,且朝廷可以划给田亩耕种,没听说王公大臣之墓可以如此,你如此胡闹就是逾制!你今日就不要走了,速速遣走守墓人,且要把田亩退回原处。”
“此为小事,妹妹何必如临大敌?”
王皇后叹道:“人心险恶啊,我为皇后,然身后无子,圣上渐宠他人,则此皇后之位更要小心翼翼。你如此逾制而为,万一有人指使言官上奏,那就是皇后恣意妄为之举了。”
王守一知道,若妹妹没有了皇后之位,自己的地位也会岌岌可危。守墓之孝与兄妹之位相比,当然无足轻重,他当即满口答应,立刻按妹妹所言来办,不给他人以口实。
王皇后又道:“户部与御史台派人找你,估计不会因为这点田亩吧?”
“是呀,其他地方还有一些,也为此收了一些逃户帮助耕种。”
“嗯,你按我说的去办。你今日回京之后,主动找到户部,将多收田亩悉数退回,并呈上逃户名册。”
王守一有些不愿,说道:“妹子,我们家与其他人家相比,动手又晚,所收又少,为何如此积极呢?哼,这个宋璟算是和我王家耗上了,他这样做,其实也是不给圣上面子!”
“你懂什么?圣上现在对宋璟言听计从,你若与宋璟对着干,圣上定会认为我实为指使之人。你不要说了,就这样办!”
王皇后见哥哥勉强答应,心中又生气恼,说道:“你不把正事儿办好,偏爱在如此小节上心。你寻来的那些药方儿有何用处?我吃了你那些苦药汁儿数年,缘何这肚子里毫无动静?”
王守一为使妹子肚中怀上龙种,这些年费了许多劲儿寻来许多药方,然王皇后的肚子平复如故。他现在听了妹妹的斥责之语,心中很是不安,低声说道:“请妹子放心,为兄近来遇到一位异人,已将之请入宅中细谈。为兄不敢提及妹妹之事,仅说府内孺人需用。此异人言之凿凿,说定有妙法儿让孺人怀孕。”
王皇后此时对哥哥已大失信心,淡淡说道:“什么异人?莫非又是招摇撞骗之徒?”
兴庆宫经过数年营造终于建成。此宫一反以往宫城布局的惯例,将朝会之所与御苑区的位置颠倒过来,由一道东西墙分隔成北部的宫殿区和南部的园林区。
为避李隆基讳,昔日的隆庆池改称龙池。池中种植有荷花、菱角等物,池北岸种有可解酒性的醒酒草,此草味辛芬芳,且枝蔓旺盛,将池水与岸上的奇花异树连成翠绿一片。北岸的百花园中点缀着沉香亭、五龙坛、龙堂等低矮建筑,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花萼相辉楼”与“勤政务本楼”。
北宫居中为跃龙门,两侧为通阳门和明光门。入门之后为大同殿,殿前左右为钟楼、鼓楼;再往后行即为正殿兴庆殿,其功能与太极宫的太极殿相似,是皇帝朝会和处置政务的地方。宫城的东北方向又有一片宫殿群,其主殿为南熏殿,又有新射殿、金花落等辅殿,此为皇后及后妃居住之地。
皇帝迁入新宫,然朝廷各衙署仍在原处办公。好在兴庆宫离原宫城不远,臣子们入新宫朝会或者奏事虽免不了一番征程,毕竟不算太累。
这日为臣子们到兴庆宫的初次朝会,恰巧张说自并州返京,遂依百官一起入兴庆殿面君。
百官依序觐见,礼毕后,李隆基一眼就瞧见武班中的张说,遂笑道:“张卿素为文官,今日一身戎装入殿,儒雅中显得英武逼人,实为儒帅啊。”
张说这日头顶顿项头旄,系玄金的盔体,覆以云状的红缨;身披紫绦连甲绯绣葵花文袍,袍间的甲片显得薄而精致,甲片多显银色,随着身动而熠熠生辉;两肩各有一褐色披膊,与乳部的圆护相配,显得威风凛凛。
张说闻言即迈出班序,躬身说道:“臣忝为天兵军节度使,所以戎装觐见,实为不敢忘记本分。”
李隆基转对宋璟说道:“宋卿,朝会时例由文臣先奏,今日张卿进京入见,定有非常事要说。我们今日就改一改此前之序,先让张卿奏事如何?”
宋璟难得露出笑容,躬身道:“陛下金口,微臣谨遵。”
李隆基笑道:“朕不管巨细事儿,皆须宋卿首肯,否则万一有失,宋卿定会不依不饶地诤谏不已,朕岂不是自找麻烦?”
群臣闻言,知道皇帝是在调侃宋璟,不禁莞尔。以往朝堂之上君臣议事,往往严肃刻板,难有如此轻松的时候。
张说前行了数步,躬身言道:“陛下,臣衔恩命就职天兵军,至并州后不敢懈怠,遂至各驻地巡视一遍。”他此后将边关驻军的窘况扼要说了一遍,直言兵源难以为继,且士气不振,甲士演练甚少。
李隆基先是收起微笑,愈听脸色愈发凝重。既而严峻问道:“依卿所言,如雁门关等地实为外强中干,不过以雄关威慑突厥罢了?若果如此,我大唐四境实属危矣。”
张说仕宦多年,深知不可贬损他人的道理。他若顺着李隆基的话头说下去,那么此前的百官和边将未曾提醒过皇帝,仅有本人目光如炬,由此就犯了众怒。他立刻斟章酌句,小心翼翼说道:“陛下,此窘境非一日之功,实天长日久渐行渐积而来。究其根本,实因均田法遭致破坏,如此兵源顿促,钱粮亦无。”他详细地将均田法遭到破坏的事儿说了一遍。
李隆基闻言颜色渐缓,转视宋璟道:“宋卿,你们力促括户之举,其实与张卿的识见殊途同归。好呀,自武德年间颁布两法以来,已近百年,其间乱象频仍,该是整饬的时候了。”
宋璟道:“此次括户由户部主持,另由御史台出使四方督促,已渐入佳境。好叫陛下得知,晋国公刚刚主动退出多占田亩,并将辖下逃户书成名册上缴户部。晋国公此举,实有牵头作用,京城贵宦之家闻此讯息,纷纷效仿,如此就开了一个好头。”
其实宋璟不知,这些贵宦之家一面退田交人,一面私下里诟骂宋璟不已。王守一作为皇后之兄带头响应朝堂诏令,他们无可奈何只好效仿。源乾曜与宇文融办事之余,动辄说宋璟在上面逼得甚紧,他们只好听命行事。如此一来,宋璟就成为这些贵宦之家切齿之人。
李隆基闻言大喜,将王守一唤出夸赞道:“朕之外戚,正该如此。你能识大节不贪小利,朕要赏赐你。来人,速赏王卿彩绢一百段。”
王守一叩伏谢恩,心想此次好险,暗赞妹妹目光甚准。自己若硬挺到底,圣上怪罪不说,妹妹说不定也因此受累。
李隆基办完这件事儿,既而又忧虑上脸,说道:“括户能使均田法趋于正途,有利于国家赋税增加。然积弊已久,将之理顺尚费时日,宋卿,你觉得什么时候能见效果?”
“臣以为三年尚短。”宋璟答道。
“是呀,朕也这样以为。然边关之事,一日都不能耽搁。张卿,以目下边关之窘状,能保证边关数年稳固吗?”
“臣以为不能!”张说与宋璟相比,说话的功夫要悦耳许多,其拱手继续言道,“陛下龙目深远,如此就瞧出了事儿的关键。臣此来正想请奏陛下,为保边关稳固,须有一些非常之措予以弥补。”
“嗯,说下去。”
“臣记得则天皇后时,曾于山东、河北诸道设置武骑团兵,其来源于家产丰赡的农户之家,家丁须身体强壮、骁勇好狠,其一旦被征,朝廷免其番役差料,不必自备兵器、衣器,号为‘团结兵’。臣以为眼前非常之时,可仿效此制以为权宜之计。”
张说所提的变通之法,实际以府兵制为基础,加入一些募兵的成分,较之单纯的府兵制,兵丁的负担要轻了许多。李隆基听完此建议,忽然想起了姚崇此前的数度提醒。若依此法,以天兵军为例,其节度使就可在并州辖地大加募兵,如此极易形成边将拥兵自重的局面,朝廷付出大量钱粮之后却无节制之能。李隆基的目光在下面搜寻姚崇的身影,然姚崇五日一参,今日并未上朝。
看到皇帝在那里沉吟不语,宋璟问道:“张大使,你身兼并州长史,则并州军政大事皆由你主持。我问你,若行此法,所募甲士或免或发钱粮皆由你一人定之吗?”宋璟目光如炬,马上瞧出了此法的利弊所在。
张说当然知道皇帝最关心的地方,率然答道:“其或免或发钱粮,例由户部统一调拨,各地并无此权。”
张说顿了顿又道:“其实所募兵丁数量,也要由兵部事先核准,另御史台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甲丁和钱粮实际数目。”
宋璟点头道:“如此尚可施行。”
李隆基此时方才开口道:“也罢,就依张卿所奏,先选数个边关以为试点,范围不可太大,人数也不易太多。宋卿,待括户收到效果时,此权宜之法立刻废止。”
李隆基此时既信姚崇之言,又思边关窘境须有非常之法,就有了如此的权宜之计。
李隆基搬入兴庆宫数月后,其二位宠妃皆有大事发生。
已然失宠的赵丽妃终于病重不治,一日晚间咽下最后一口气,就此撒手离去。
李隆基毕竟还记住与赵丽妃的恩爱,嘱有司按制予以葬礼。因赵丽妃为太子生母,其父兄又为朝廷大臣,其葬礼办得还算轰轰烈烈。然葬礼过后,许多人就将赵丽妃遗忘,仅剩下太子李瑛在那里心念生母,哀哀切切伤心不已。
武惠儿足月临盆,果然诞下了一位朗目秀貌的皇子。按照皇子序列,此为李隆基的第十四个儿子。李隆基观此儿子,心中甚喜,为之取名叫李一。
老子《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一”即为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的总纲,由此生出阴阳二气,遂有天地万物。李隆基为此子取名为“一”,足见对其宠爱之心。
然天有不测风云,李一降生后的第三日晚上,忽然停止了呼吸,由此夭折。
武惠儿得此噩耗,抢入室内抱起儿子的尸身号啕大哭,既而昏倒在地。李隆基闻讯,急忙前来看视。
经过人们一番手忙脚乱的救治,武惠儿方才苏醒过来。她睁眼看到李隆基坐在身边,遂翻身扑入李隆基的怀抱之中哽咽道:“陛下,一儿怎么……怎么就,没了,妾……妾也不想活了。”
李隆基此时也是柔肠百结,无比伤心。其眼中流出两行清泪,轻声道:“惠儿,朕之心……朕之心也碎了。”他用一只手轻抚武惠儿之面,另一只手试着去揩眼泪。
武惠儿抢过李隆基的双手,将面庞枕于其上,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大哭。室内诸人,皆忍不住陪其流泪。
李隆基屏退众人,伸手将武惠儿扶起,拢入怀中,说道:“一儿已死,徒哭无益。惠儿,你若哭坏了身子,朕将何处呢?”
武惠儿神思恍惚,不想说话,唯有紧抱李隆基啜泣而已。
两人相拥相抱,不知过了多长时辰,是时夜已阑珊,夜空中月星辉映,将大地照得一片银白。李隆基倦意上来,遂不唤宫女,自己将被子展开,仅将外衣一脱,然后抱着武惠儿并颈而眠。
武惠儿此时极度疲累,躺在李隆基宽厚的胸怀之中,心中就感到有了倚仗,于是就在神思恍惚中,不觉沉沉睡去。
看到武惠儿终于睡过去,李隆基不由得心头一松,很快沉入梦乡。
李隆基还在睡梦中,忽然被人推醒,就听武惠儿那熟悉的声音说道:“陛下,已交五更了,妾刚刚听到五鼓响起。”
李隆基知道,这是武惠儿在提醒自己该起床了,一个勤谨的皇帝不可动辄误了早朝。室内依旧黑暗,李隆基难辨其脸,不知道武惠儿此时的心情如何。然她能提醒自己上朝,大约已恢复了平静,李隆基心内大喜,摸索着抚其面庞道:“你能这样,朕就放心了。你还歇着吧,朕朝会过后再来看你。”
武惠儿轻声道:“陛下勿牵挂妾太多,若因此误了朝政之事,实为妾之大罪。陛下尽管放心上朝,妾慢慢将息,不敢糟蹋身子,望陛下宽心。”
李隆基觉得此女果然妥帖无比,女人遇此悲事往往难平,她却能一夜之间化去悲痛提醒自己上朝,实为不易啊。李隆基想到这里,叹道:“惠儿,人生不如意事甚多,诸事皆要想开了。一儿为朕第十四个儿子,加上他,朕已有五个儿子幼年夭折,朕伤心又何止一回?你年龄甚轻,今后还能生育,如此好好将息,就是善待自己。”
武惠儿终究不能全部脱离悲痛,闻言又忆起孩儿,心里一阵抽紧,眼泪又不自觉地流了下来。然她生怕再引起李隆基的思绪,先是轻轻答了一句:“妾知道了。”然后撑起身子,大声喊道,“来人,掌灯。”
李隆基临走时,俯在榻上轻声道:“你好好躺着歇息,不可大动。朕待会儿让皇后过来,由她安排人好好照顾你的起居。你遭此大变,可好好与皇后叙话,如此也可舒缓心情。”
武惠儿对王皇后没有什么好感,她闻听皇后要来,立刻起身坚决回绝道:“陛下,妾不敢劳动皇后大驾。妾独自将息,最怕别人在侧,妾深谢陛下好意,千万不敢让皇后前来。”
李隆基何等聪颖,一看武惠儿的神色就知其坚意所在,遂微微一笑道:“躺下,快躺下。你说不让皇后前来即可,何必如此着急?”
源乾曜深知括户的进度牵挂着皇帝之心,因而全力为之。皇帝的括户诏书下至各州,指明由各州长史专司此事,则各州自长史以下至于乡里,皆有衙役及乡勇分头核查。户部与御史台的功能大致相似,即须派员至各地督察。源乾曜知道,天下十五道中以京畿道、都畿道和河东道三处最为重视,因为长安、洛阳和太原三地,达官贵宦之家最多,则括户之时相对棘手。
源乾曜在皇帝诏书下发之日,即召来宇文融商议此事,并说此三道事关重大,若其能括户成功,则括户之举就可成功大半,所以非派能员督察不可。
宇文融道:“源大人果然目光如炬,下官也深以为然。下官以为,源大人主持天下括户大局,非坐镇长安不可,则京畿道的事儿,源大人可以顺手督促。”
源乾曜心想,京中事儿最为棘手,这家伙却先给自己一顶高帽儿戴,轻轻松松就置身度外。然自己毕竟为户部尚书,确实需要坐镇京中,他就是不说也该如此。
宇文融又道:“若源大人不嫌下官职位低微,下官愿往都畿道巡查。”
是时官宦之家往往在东都与西都皆有宅第,则田亩也不会少。宇文融主动提出前往洛阳,那里处置官宦之家的事儿也不会少了,源乾曜闻言赞道:“好哇,宇文御史系圣上钦命来此干事,当然要担大任。你主动提出到东都巡查,我最放心。”
宇文融道:“河东道虽比京畿、都畿二道达官贵人少一些,然此为大唐龙兴之地,名门望族不少,其又身连两京,如此也须妥善之人前去主持。若源大人不怪,下官愿荐一人。”
“好呀,请说。”
“太子中允李林甫。此人系宗室之人,又明晓吏事,堪当其任。”
“李林甫?他有些不合适吧,此人未曾在吏事上有过历练,骤然使之担当巡查大任,恐怕不行。”
“下官曾与李林甫有过交往,此人固然年轻,然他沉稳有思,每每处事时张弛有度,实为得宜。再说了,圣上当今求贤若渴,若使李林甫从此历练一番,说不定也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宇文融之所以如此说话,其实揣摩准了源乾曜的心思。源乾曜看似与李林甫毫无瓜葛,然内里其实有拐弯儿的亲戚关系。李林甫的舅舅为楚国公姜皎,而姜皎的妹妹又嫁给了源乾曜的侄子孙光乘。李林甫因此关系,就与孙光乘和源乾曜的儿子们混得厮熟。宇文融素与李林甫有交往,二人又比较投缘,由此得知李林甫与源乾曜之间的这一层关系。
李林甫颇善钻营,源乾曜当了户部尚书,其往源府跑的趟儿骤然多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李林甫觉得火候差不多,就请源乾曜的儿子告其父曰:“李林甫欲求为司门郎中,请父亲予以援手。”
司门郎中为刑部的四品官员,李林甫此时的太子中允为从五品官员。李林甫此请可谓胃口不小,若果然能成,既连升二级,又脱离了东宫的冷差使。
源乾曜并非枉法之人,闻言斥道:“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得任,李林甫有郎官的才具吗?哼,他得祖上余荫和姜皎的帮忙,官至从五品实属难得,如今又要得蜀望陇了。”
儿子道:“父亲,李林甫来求援手,你不帮忙也就罢了,何必还要损他一番?”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之人,李林甫入了源府见人皆为笑脸,说话又很得体,逢年过节还有礼品相送。儿子如此一说,源乾曜也觉得自己有些过火了,叹道:“哦,你告诉哥奴,靠祖荫无非能博得一个出身,若想有大用终须努力,要让君臣瞧见其功劳才好。”李林甫字哥奴,亲近之人一般以字相称,源乾曜现在既称其字,显见其已然心软了。
现在宇文融主动提出让李林甫到河东道赴任,源乾曜顿时眼前一亮,觉得李林甫正好有了历练的机会,遂说道:“好呀,圣上重视括户之举,钦命吏部可以在百司选人,若李林甫愿意前往,大可一试。”
“下官此前曾与李林甫说过此事,他当时满口答应。”
“如此就好。”此后宇文融赴洛阳,李林甫赴太原,二人得知源乾曜在京中率先对达官贵人下手,国舅王守一率先退出田亩,交出逃户,由此那些观望之人不敢懈怠,纷纷效仿王守一之行退田交人。二人由此精神大振,遂夜以继日督促各州府先查富户并田匿人情况,对任何人都不留情面,似乎括户之举就此变了味儿,括户变成了次要,核查富户则成了主旨。
近来为督察各地括户情况,御史大夫带领御史台内大半人散归各地巡查,由御史中丞崔隐甫主持台内事务。
崔隐甫这日午后端坐衙内处置政务,忽听大门外传来鼓声,不禁诧异道:“御史台向来大门敞开,本官又端坐衙中,为何还要敲鸣冤鼓?”他即令衙役前去查看。
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衙门,例在大门外设巨鼓一只,供人鸣冤之用。然而多年以来,人若有冤屈自可入门诉说,不用敲鼓,今日鼓声乍然响起,确实有些蹊跷。
衙役很快回来,禀道:“崔大人,门外集有二十余位老翁,皆银发白须,风尘仆仆,据说他们从太原、洛阳赶来鸣冤。”
“好呀,既有冤屈,可让他们入衙诉说。”
“他们不愿入衙,欲请大人出门诉说。”
“这帮人是何来历?为何如此托大?”
王守一叹道:“朝廷近来括户天下,也不知怎么闹的,户部竟然把目光盯在为兄身上,御史台还派人与为兄谈了一阵。他们皆说奉宋璟之令,要查勘府中田亩和人口,皇亲国戚更要依圣上诏令而行。”
“你这些年大约收了不少土地和逃户吧?”
“那些贵宦之家皆如此办,我当然不能免俗。譬如父亲之墓建在这里,总要人守墓吧。为兄就想,在这里想法弄些田亩,让这些守墓人耕种自足,岂非一举两得之事?”
王皇后闻言,顿时大惊道:“啊,你竟然如此大胆?皇家之陵可以有守墓人,且朝廷可以划给田亩耕种,没听说王公大臣之墓可以如此,你如此胡闹就是逾制!你今日就不要走了,速速遣走守墓人,且要把田亩退回原处。”
“此为小事,妹妹何必如临大敌?”
王皇后叹道:“人心险恶啊,我为皇后,然身后无子,圣上渐宠他人,则此皇后之位更要小心翼翼。你如此逾制而为,万一有人指使言官上奏,那就是皇后恣意妄为之举了。”
王守一知道,若妹妹没有了皇后之位,自己的地位也会岌岌可危。守墓之孝与兄妹之位相比,当然无足轻重,他当即满口答应,立刻按妹妹所言来办,不给他人以口实。
王皇后又道:“户部与御史台派人找你,估计不会因为这点田亩吧?”
“是呀,其他地方还有一些,也为此收了一些逃户帮助耕种。”
“嗯,你按我说的去办。你今日回京之后,主动找到户部,将多收田亩悉数退回,并呈上逃户名册。”
王守一有些不愿,说道:“妹子,我们家与其他人家相比,动手又晚,所收又少,为何如此积极呢?哼,这个宋璟算是和我王家耗上了,他这样做,其实也是不给圣上面子!”
“你懂什么?圣上现在对宋璟言听计从,你若与宋璟对着干,圣上定会认为我实为指使之人。你不要说了,就这样办!”
王皇后见哥哥勉强答应,心中又生气恼,说道:“你不把正事儿办好,偏爱在如此小节上心。你寻来的那些药方儿有何用处?我吃了你那些苦药汁儿数年,缘何这肚子里毫无动静?”
王守一为使妹子肚中怀上龙种,这些年费了许多劲儿寻来许多药方,然王皇后的肚子平复如故。他现在听了妹妹的斥责之语,心中很是不安,低声说道:“请妹子放心,为兄近来遇到一位异人,已将之请入宅中细谈。为兄不敢提及妹妹之事,仅说府内孺人需用。此异人言之凿凿,说定有妙法儿让孺人怀孕。”
王皇后此时对哥哥已大失信心,淡淡说道:“什么异人?莫非又是招摇撞骗之徒?”
兴庆宫经过数年营造终于建成。此宫一反以往宫城布局的惯例,将朝会之所与御苑区的位置颠倒过来,由一道东西墙分隔成北部的宫殿区和南部的园林区。
为避李隆基讳,昔日的隆庆池改称龙池。池中种植有荷花、菱角等物,池北岸种有可解酒性的醒酒草,此草味辛芬芳,且枝蔓旺盛,将池水与岸上的奇花异树连成翠绿一片。北岸的百花园中点缀着沉香亭、五龙坛、龙堂等低矮建筑,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花萼相辉楼”与“勤政务本楼”。
北宫居中为跃龙门,两侧为通阳门和明光门。入门之后为大同殿,殿前左右为钟楼、鼓楼;再往后行即为正殿兴庆殿,其功能与太极宫的太极殿相似,是皇帝朝会和处置政务的地方。宫城的东北方向又有一片宫殿群,其主殿为南熏殿,又有新射殿、金花落等辅殿,此为皇后及后妃居住之地。
皇帝迁入新宫,然朝廷各衙署仍在原处办公。好在兴庆宫离原宫城不远,臣子们入新宫朝会或者奏事虽免不了一番征程,毕竟不算太累。
这日为臣子们到兴庆宫的初次朝会,恰巧张说自并州返京,遂依百官一起入兴庆殿面君。
百官依序觐见,礼毕后,李隆基一眼就瞧见武班中的张说,遂笑道:“张卿素为文官,今日一身戎装入殿,儒雅中显得英武逼人,实为儒帅啊。”
张说这日头顶顿项头旄,系玄金的盔体,覆以云状的红缨;身披紫绦连甲绯绣葵花文袍,袍间的甲片显得薄而精致,甲片多显银色,随着身动而熠熠生辉;两肩各有一褐色披膊,与乳部的圆护相配,显得威风凛凛。
张说闻言即迈出班序,躬身说道:“臣忝为天兵军节度使,所以戎装觐见,实为不敢忘记本分。”
李隆基转对宋璟说道:“宋卿,朝会时例由文臣先奏,今日张卿进京入见,定有非常事要说。我们今日就改一改此前之序,先让张卿奏事如何?”
宋璟难得露出笑容,躬身道:“陛下金口,微臣谨遵。”
李隆基笑道:“朕不管巨细事儿,皆须宋卿首肯,否则万一有失,宋卿定会不依不饶地诤谏不已,朕岂不是自找麻烦?”
群臣闻言,知道皇帝是在调侃宋璟,不禁莞尔。以往朝堂之上君臣议事,往往严肃刻板,难有如此轻松的时候。
张说前行了数步,躬身言道:“陛下,臣衔恩命就职天兵军,至并州后不敢懈怠,遂至各驻地巡视一遍。”他此后将边关驻军的窘况扼要说了一遍,直言兵源难以为继,且士气不振,甲士演练甚少。
李隆基先是收起微笑,愈听脸色愈发凝重。既而严峻问道:“依卿所言,如雁门关等地实为外强中干,不过以雄关威慑突厥罢了?若果如此,我大唐四境实属危矣。”
张说仕宦多年,深知不可贬损他人的道理。他若顺着李隆基的话头说下去,那么此前的百官和边将未曾提醒过皇帝,仅有本人目光如炬,由此就犯了众怒。他立刻斟章酌句,小心翼翼说道:“陛下,此窘境非一日之功,实天长日久渐行渐积而来。究其根本,实因均田法遭致破坏,如此兵源顿促,钱粮亦无。”他详细地将均田法遭到破坏的事儿说了一遍。
李隆基闻言颜色渐缓,转视宋璟道:“宋卿,你们力促括户之举,其实与张卿的识见殊途同归。好呀,自武德年间颁布两法以来,已近百年,其间乱象频仍,该是整饬的时候了。”
宋璟道:“此次括户由户部主持,另由御史台出使四方督促,已渐入佳境。好叫陛下得知,晋国公刚刚主动退出多占田亩,并将辖下逃户书成名册上缴户部。晋国公此举,实有牵头作用,京城贵宦之家闻此讯息,纷纷效仿,如此就开了一个好头。”
其实宋璟不知,这些贵宦之家一面退田交人,一面私下里诟骂宋璟不已。王守一作为皇后之兄带头响应朝堂诏令,他们无可奈何只好效仿。源乾曜与宇文融办事之余,动辄说宋璟在上面逼得甚紧,他们只好听命行事。如此一来,宋璟就成为这些贵宦之家切齿之人。
李隆基闻言大喜,将王守一唤出夸赞道:“朕之外戚,正该如此。你能识大节不贪小利,朕要赏赐你。来人,速赏王卿彩绢一百段。”
王守一叩伏谢恩,心想此次好险,暗赞妹妹目光甚准。自己若硬挺到底,圣上怪罪不说,妹妹说不定也因此受累。
李隆基办完这件事儿,既而又忧虑上脸,说道:“括户能使均田法趋于正途,有利于国家赋税增加。然积弊已久,将之理顺尚费时日,宋卿,你觉得什么时候能见效果?”
“臣以为三年尚短。”宋璟答道。
“是呀,朕也这样以为。然边关之事,一日都不能耽搁。张卿,以目下边关之窘状,能保证边关数年稳固吗?”
“臣以为不能!”张说与宋璟相比,说话的功夫要悦耳许多,其拱手继续言道,“陛下龙目深远,如此就瞧出了事儿的关键。臣此来正想请奏陛下,为保边关稳固,须有一些非常之措予以弥补。”
“嗯,说下去。”
“臣记得则天皇后时,曾于山东、河北诸道设置武骑团兵,其来源于家产丰赡的农户之家,家丁须身体强壮、骁勇好狠,其一旦被征,朝廷免其番役差料,不必自备兵器、衣器,号为‘团结兵’。臣以为眼前非常之时,可仿效此制以为权宜之计。”
张说所提的变通之法,实际以府兵制为基础,加入一些募兵的成分,较之单纯的府兵制,兵丁的负担要轻了许多。李隆基听完此建议,忽然想起了姚崇此前的数度提醒。若依此法,以天兵军为例,其节度使就可在并州辖地大加募兵,如此极易形成边将拥兵自重的局面,朝廷付出大量钱粮之后却无节制之能。李隆基的目光在下面搜寻姚崇的身影,然姚崇五日一参,今日并未上朝。
看到皇帝在那里沉吟不语,宋璟问道:“张大使,你身兼并州长史,则并州军政大事皆由你主持。我问你,若行此法,所募甲士或免或发钱粮皆由你一人定之吗?”宋璟目光如炬,马上瞧出了此法的利弊所在。
张说当然知道皇帝最关心的地方,率然答道:“其或免或发钱粮,例由户部统一调拨,各地并无此权。”
张说顿了顿又道:“其实所募兵丁数量,也要由兵部事先核准,另御史台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甲丁和钱粮实际数目。”
宋璟点头道:“如此尚可施行。”
李隆基此时方才开口道:“也罢,就依张卿所奏,先选数个边关以为试点,范围不可太大,人数也不易太多。宋卿,待括户收到效果时,此权宜之法立刻废止。”
李隆基此时既信姚崇之言,又思边关窘境须有非常之法,就有了如此的权宜之计。
李隆基搬入兴庆宫数月后,其二位宠妃皆有大事发生。
已然失宠的赵丽妃终于病重不治,一日晚间咽下最后一口气,就此撒手离去。
李隆基毕竟还记住与赵丽妃的恩爱,嘱有司按制予以葬礼。因赵丽妃为太子生母,其父兄又为朝廷大臣,其葬礼办得还算轰轰烈烈。然葬礼过后,许多人就将赵丽妃遗忘,仅剩下太子李瑛在那里心念生母,哀哀切切伤心不已。
武惠儿足月临盆,果然诞下了一位朗目秀貌的皇子。按照皇子序列,此为李隆基的第十四个儿子。李隆基观此儿子,心中甚喜,为之取名叫李一。
老子《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一”即为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的总纲,由此生出阴阳二气,遂有天地万物。李隆基为此子取名为“一”,足见对其宠爱之心。
然天有不测风云,李一降生后的第三日晚上,忽然停止了呼吸,由此夭折。
武惠儿得此噩耗,抢入室内抱起儿子的尸身号啕大哭,既而昏倒在地。李隆基闻讯,急忙前来看视。
经过人们一番手忙脚乱的救治,武惠儿方才苏醒过来。她睁眼看到李隆基坐在身边,遂翻身扑入李隆基的怀抱之中哽咽道:“陛下,一儿怎么……怎么就,没了,妾……妾也不想活了。”
李隆基此时也是柔肠百结,无比伤心。其眼中流出两行清泪,轻声道:“惠儿,朕之心……朕之心也碎了。”他用一只手轻抚武惠儿之面,另一只手试着去揩眼泪。
武惠儿抢过李隆基的双手,将面庞枕于其上,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大哭。室内诸人,皆忍不住陪其流泪。
李隆基屏退众人,伸手将武惠儿扶起,拢入怀中,说道:“一儿已死,徒哭无益。惠儿,你若哭坏了身子,朕将何处呢?”
武惠儿神思恍惚,不想说话,唯有紧抱李隆基啜泣而已。
两人相拥相抱,不知过了多长时辰,是时夜已阑珊,夜空中月星辉映,将大地照得一片银白。李隆基倦意上来,遂不唤宫女,自己将被子展开,仅将外衣一脱,然后抱着武惠儿并颈而眠。
武惠儿此时极度疲累,躺在李隆基宽厚的胸怀之中,心中就感到有了倚仗,于是就在神思恍惚中,不觉沉沉睡去。
看到武惠儿终于睡过去,李隆基不由得心头一松,很快沉入梦乡。
李隆基还在睡梦中,忽然被人推醒,就听武惠儿那熟悉的声音说道:“陛下,已交五更了,妾刚刚听到五鼓响起。”
李隆基知道,这是武惠儿在提醒自己该起床了,一个勤谨的皇帝不可动辄误了早朝。室内依旧黑暗,李隆基难辨其脸,不知道武惠儿此时的心情如何。然她能提醒自己上朝,大约已恢复了平静,李隆基心内大喜,摸索着抚其面庞道:“你能这样,朕就放心了。你还歇着吧,朕朝会过后再来看你。”
武惠儿轻声道:“陛下勿牵挂妾太多,若因此误了朝政之事,实为妾之大罪。陛下尽管放心上朝,妾慢慢将息,不敢糟蹋身子,望陛下宽心。”
李隆基觉得此女果然妥帖无比,女人遇此悲事往往难平,她却能一夜之间化去悲痛提醒自己上朝,实为不易啊。李隆基想到这里,叹道:“惠儿,人生不如意事甚多,诸事皆要想开了。一儿为朕第十四个儿子,加上他,朕已有五个儿子幼年夭折,朕伤心又何止一回?你年龄甚轻,今后还能生育,如此好好将息,就是善待自己。”
武惠儿终究不能全部脱离悲痛,闻言又忆起孩儿,心里一阵抽紧,眼泪又不自觉地流了下来。然她生怕再引起李隆基的思绪,先是轻轻答了一句:“妾知道了。”然后撑起身子,大声喊道,“来人,掌灯。”
李隆基临走时,俯在榻上轻声道:“你好好躺着歇息,不可大动。朕待会儿让皇后过来,由她安排人好好照顾你的起居。你遭此大变,可好好与皇后叙话,如此也可舒缓心情。”
武惠儿对王皇后没有什么好感,她闻听皇后要来,立刻起身坚决回绝道:“陛下,妾不敢劳动皇后大驾。妾独自将息,最怕别人在侧,妾深谢陛下好意,千万不敢让皇后前来。”
李隆基何等聪颖,一看武惠儿的神色就知其坚意所在,遂微微一笑道:“躺下,快躺下。你说不让皇后前来即可,何必如此着急?”
源乾曜深知括户的进度牵挂着皇帝之心,因而全力为之。皇帝的括户诏书下至各州,指明由各州长史专司此事,则各州自长史以下至于乡里,皆有衙役及乡勇分头核查。户部与御史台的功能大致相似,即须派员至各地督察。源乾曜知道,天下十五道中以京畿道、都畿道和河东道三处最为重视,因为长安、洛阳和太原三地,达官贵宦之家最多,则括户之时相对棘手。
源乾曜在皇帝诏书下发之日,即召来宇文融商议此事,并说此三道事关重大,若其能括户成功,则括户之举就可成功大半,所以非派能员督察不可。
宇文融道:“源大人果然目光如炬,下官也深以为然。下官以为,源大人主持天下括户大局,非坐镇长安不可,则京畿道的事儿,源大人可以顺手督促。”
源乾曜心想,京中事儿最为棘手,这家伙却先给自己一顶高帽儿戴,轻轻松松就置身度外。然自己毕竟为户部尚书,确实需要坐镇京中,他就是不说也该如此。
宇文融又道:“若源大人不嫌下官职位低微,下官愿往都畿道巡查。”
是时官宦之家往往在东都与西都皆有宅第,则田亩也不会少。宇文融主动提出前往洛阳,那里处置官宦之家的事儿也不会少了,源乾曜闻言赞道:“好哇,宇文御史系圣上钦命来此干事,当然要担大任。你主动提出到东都巡查,我最放心。”
宇文融道:“河东道虽比京畿、都畿二道达官贵人少一些,然此为大唐龙兴之地,名门望族不少,其又身连两京,如此也须妥善之人前去主持。若源大人不怪,下官愿荐一人。”
“好呀,请说。”
“太子中允李林甫。此人系宗室之人,又明晓吏事,堪当其任。”
“李林甫?他有些不合适吧,此人未曾在吏事上有过历练,骤然使之担当巡查大任,恐怕不行。”
“下官曾与李林甫有过交往,此人固然年轻,然他沉稳有思,每每处事时张弛有度,实为得宜。再说了,圣上当今求贤若渴,若使李林甫从此历练一番,说不定也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宇文融之所以如此说话,其实揣摩准了源乾曜的心思。源乾曜看似与李林甫毫无瓜葛,然内里其实有拐弯儿的亲戚关系。李林甫的舅舅为楚国公姜皎,而姜皎的妹妹又嫁给了源乾曜的侄子孙光乘。李林甫因此关系,就与孙光乘和源乾曜的儿子们混得厮熟。宇文融素与李林甫有交往,二人又比较投缘,由此得知李林甫与源乾曜之间的这一层关系。
李林甫颇善钻营,源乾曜当了户部尚书,其往源府跑的趟儿骤然多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李林甫觉得火候差不多,就请源乾曜的儿子告其父曰:“李林甫欲求为司门郎中,请父亲予以援手。”
司门郎中为刑部的四品官员,李林甫此时的太子中允为从五品官员。李林甫此请可谓胃口不小,若果然能成,既连升二级,又脱离了东宫的冷差使。
源乾曜并非枉法之人,闻言斥道:“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得任,李林甫有郎官的才具吗?哼,他得祖上余荫和姜皎的帮忙,官至从五品实属难得,如今又要得蜀望陇了。”
儿子道:“父亲,李林甫来求援手,你不帮忙也就罢了,何必还要损他一番?”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之人,李林甫入了源府见人皆为笑脸,说话又很得体,逢年过节还有礼品相送。儿子如此一说,源乾曜也觉得自己有些过火了,叹道:“哦,你告诉哥奴,靠祖荫无非能博得一个出身,若想有大用终须努力,要让君臣瞧见其功劳才好。”李林甫字哥奴,亲近之人一般以字相称,源乾曜现在既称其字,显见其已然心软了。
现在宇文融主动提出让李林甫到河东道赴任,源乾曜顿时眼前一亮,觉得李林甫正好有了历练的机会,遂说道:“好呀,圣上重视括户之举,钦命吏部可以在百司选人,若李林甫愿意前往,大可一试。”
“下官此前曾与李林甫说过此事,他当时满口答应。”
“如此就好。”此后宇文融赴洛阳,李林甫赴太原,二人得知源乾曜在京中率先对达官贵人下手,国舅王守一率先退出田亩,交出逃户,由此那些观望之人不敢懈怠,纷纷效仿王守一之行退田交人。二人由此精神大振,遂夜以继日督促各州府先查富户并田匿人情况,对任何人都不留情面,似乎括户之举就此变了味儿,括户变成了次要,核查富户则成了主旨。
近来为督察各地括户情况,御史大夫带领御史台内大半人散归各地巡查,由御史中丞崔隐甫主持台内事务。
崔隐甫这日午后端坐衙内处置政务,忽听大门外传来鼓声,不禁诧异道:“御史台向来大门敞开,本官又端坐衙中,为何还要敲鸣冤鼓?”他即令衙役前去查看。
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衙门,例在大门外设巨鼓一只,供人鸣冤之用。然而多年以来,人若有冤屈自可入门诉说,不用敲鼓,今日鼓声乍然响起,确实有些蹊跷。
衙役很快回来,禀道:“崔大人,门外集有二十余位老翁,皆银发白须,风尘仆仆,据说他们从太原、洛阳赶来鸣冤。”
“好呀,既有冤屈,可让他们入衙诉说。”
“他们不愿入衙,欲请大人出门诉说。”
“这帮人是何来历?为何如此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