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耶律斜轸也看出疑窦来了。“你看,旗子不多,而且极不整齐,只怕是疑兵!”他说,“我看不必理他们。”
“不然。”哈依利大摇其头,“疑兵也是兵。旗子不会凭空而生,总有人插上去的。现在就看他兵有多少,从何而来。”
“从何而来,一时无法追究,只有派人去打探。倒是兵有多少,先得判断正确,才好想应付的计策。”
“表面来看,似乎不多。不过兵法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不能不防。”
照这样说来,宋军似乎有意隐藏在森林密箐之中。耶律斜轸细想一想,不以为然。“倘或对方的兵力足够,为什么不就动手?”他说,“易地而处,我如果有千把兵在手里,居高临下,攻其不备,早就下手了。”
“这话倒也是。不过兵法是多算胜,少算不胜,总要算无遗策才是。”
对这话,耶律斜轸很不佩服。用兵无万全之策,争取时机,更往往是胜败的关键。阵前接敌,先下手为强,等慢慢盘算停当,方在调兵遣将之际,敌人已大举而至,试问仓促之间,如何抵挡?
因此,耶律斜轸断然决然地说:“我料定敌人只是少数疑兵,我不但要破他的疑兵,还要找出他们的来路,出奇兵反击。”
哈依利原是有名无实的军师,听耶律斜轸这一说,见机而作,连连答说:“出奇兵反击这一着,高明之至。就请将军派人吧!”
派人派多少,却费踌躇,少了不管用,多了又徒耗兵力,也怕宋军声东击西,由入山正途来攻击,未免影响防务。
“我看这样吧!”哈依利说,“我们烧他一烧,让对方存身不住,非露面不可。”
计倒是一条好计,但是,这几日风向不定,一烧林子,如果火焰回卷,变成惹火自焚,却不能不加顾虑。
“这一计缓一缓。”耶律斜轸说,“先派斥堠。”
派出四名斥堠上山搜索。哈依利想到另一处的敌人。“将军,”他提醒耶律斜轸,“敌人四处捣乱,情势不宜弄得过于复杂,被困的那些蛮子,送他们‘回老家’吧?”
被困的“蛮子”就是何庆奇和他的两百名士兵。当赵如山突围往回走时,何庆奇奋战而前,被耶律斜轸逼入一条绝路。那地方叫作葫芦峪,大小两谷,一径中通,南口极宽,北口却是一座关隘,就叫葫芦关。何庆奇一入圈套,南北两面为耶律斜轸派兵扼守,真是插翅难飞了。
如果耶律斜轸要想歼灭这批敌人,一个也逃不了,但是,他不想这么做。耶律斜轸因为敌烈已被阵斩,料想南下援助北汉,必是自己接替先锋之任。如果援太原有功,击退宋师,看情形可以乘胜追击,那时帐下就需要一批熟悉中原地形的汉人,作为向导。倘能将这批人收服,眼前虽无多大用处,将来一定得力。因而下令,对于葫芦峪中的宋军,只是监视,不准攻击。不但如此,还从四周高山上抛下干粮,接济敌人,作用是想“以德服人”感动敌军,束手投降。
但是,他估计错了!何庆奇抱着必死之心,不但不肯投降,甚至估计到绝无生还之望,耻食敌人的粮食,打算绝粒殉国。
他的部下却不会个个有像他那样的想法,事实上,那种想法,也是并不高明的。高明的做法是苦撑待援,若能够自己找出一条生路来,当然更好。
在左右苦劝之下,何庆奇恢复了饮食,同时也激起了死中求活的雄心。勘察地形,认为移入北面的大谷,比小谷中有利。因为大谷的北面是葫芦关,南面通小谷的路,是一段窄径,两面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形势,自己固然很难脱困,敌人却也不易攻入。而谷中有泉水,有果木,也有獐兔之类的野兽,很可以坚守一段时期。
打定主意,立即照行。他们在黑夜中悄然移动,由小谷进入大谷。趁月色连夜构筑工事,砍倒树木,将葫芦关由北面直下的一条不容并马的山路堵住。同时找隐蔽之处,埋伏弓箭手,日夜戒备。
葫芦关上驻扎的契丹兵并不多,因为这不是防守的要地,不过作为一处观察各种情况的“望台”而已。等他们发现通往谷中的路径已被塞住,明显地形成了敌对之势时,不由得大为紧张,立刻飞报耶律斜轸。
监视南口的契丹兵,亦已发觉宋军移动转进,据险而守,同时向上呈报。耶律斜轸颇感意外,但同时想到,这名宋将的斗志甚旺,计谋甚多,反而越发起了惺惺相惜之意,蓄志要收为己用。
于是他由军师哈依利陪着,策马巡视葫芦峪。大谷四面高山,围着里许方圆一片斜坡地,真个形如釜底,只有东南方向山脚内凹,天然荫蔽,两百多人就隐藏在那里面。
“军师!”耶律斜轸问,“你看如何?”
“釜底游魂,命在旦夕。”
“那倒也不尽然。”耶律斜轸用马鞭指着一道飞瀑,和奔窜的野兔说道,“有这些东西,一时困不死他们,还得想法子逼他们出来。”
“那也容易。”哈依利说,“在葫芦关这面放一把火,敞开南口,浓烟把他们熏也熏出来了。”
“这是最后一计。”耶律斜轸生怕敌人情愿自焚,不肯投降,摇摇头说,“我觉得硬逼不如软困。”
“请问,何谓软困?”
“稍停即知。”耶律斜轸下令,“派一队人,守在这里,看住敌人,每天早晚两次,须有报告。”
他驻马之处在大谷西北,地势最高,视界宽阔,不但正对着宋军藏身之处,而且谷中大部分地区,都在监视之下,确是一个可以掌握敌人动态的好“望台”。
部署已定,他从葫芦关绕了过去,循着水声,行到东面,寻着了飞瀑的源头——其实是山泉汇集之处,一汪深潭,西面有个丈许宽的缺口。众流奔赴,注入深潭,然后由西面缺口流降,成为飞瀑。
“你看,”耶律斜轸指着西面说,“倘能将那个口子塞住,就是断了下面的水道,腹饥易忍,口渴难当,不怕他不投降。”
原来这就是软困。“妙!妙!”哈依利拊掌笑道,“用兵之奇,真不可及。”
“你休得意。工程也还不轻。”
不过光是堵塞流降的缺口,并无用处,因为山泉流满潭内,向外漫溢,仍旧会向较低的西面流下去。所以必须另外开凿一条口子。“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这个口子必须开得比西面低才管用。
工程不算小,好的是人多。耶律斜轸调来两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将作”士兵,相度地形,锄耙齐施,要不了半天工夫,就在东北面凿开一条深沟,作为潭水下泻的引道。最后在潭边敲开一条口子,但见一道泉水,如白龙似的直泻而下,喷珠溅玉,水声哗哗,颇为壮观。
在大谷中,何庆奇和他的士兵却还不知究竟。他们隐藏在东南面的山洞中,目光只注视着西北山峰上的契丹哨兵,掘潭的工程在他们背后山峰上进行,自下上望,视线阻隔,怎么样也不能发现。只是每个人都突然有了一种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的感觉。
何庆奇静下心来思索,是少了什么东西?他还未想到,却已有人发现。
“怎么回事?”是很惊惶的声音,“瀑布不见了!”
这才恍然大悟,少了的那点东西,就是瀑布的响声。何庆奇急忙奔出去探望,果然,日夜可见的那条“白练”,销声匿迹,只留下一条多少年来被瀑布冲刷得瘦骨嶙峋的坡道。
是什么原因使得瀑布消失?这时候无暇去思索。何庆奇首先想到的是从此将无水可饮。这是要命的事,得要赶快想办法。
看到山脚下坎坷不平的洼塘中的积水,他猛然省悟,立即下令:“拿水壶,找所有可以盛水的东西,把水留起来!”
于是各人把水壶取来,盛足了水,并且俯下身去,饱饮一顿,再牵马来饮。这些情形,都在西北监视的契丹兵的眼中,当夜换班回去就报告了耶律斜轸。
“谅他们每人一壶水,能维持得几时?而况人还可以忍受,马又如何忍得?”耶律斜轸极有信心地说,“不出三日,包管他们投降。”
何庆奇也是这么在想,最多只能维持三日。如果这三日之中不能脱困,自己是决定以死殉国了,不过对部下士兵,又何忍要求他们随自己同样行动?
到晚来月色如银,何庆奇带着一名卫士在谷中徘徊,心里极乱,茫然地无法集中思虑。夜渐深、心渐静,他不由得想到赵如山,不知可曾安然回到自己阵地?
一个人想不透,只好跟卫士谈谈。这名卫士是何庆奇当年在江淮作战,从战火流离中收养的一名孤儿,那年是寅年,便叫他小虎,没有姓便姓了何庆奇的姓。实际上何庆奇并无妻室,真把何小虎当儿子一样,寸步不离,上阵也是“父子兵”。
“小虎,”他问,“你看赵如山‘到家’了没有?”
“我看是到了。”
“怎么呢?”何庆奇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赵如山是去通知后面的弟兄,挡住他们不要中伏。后面的弟兄一定被挡住了,这就见得赵如山已经‘到家’。”
“那么,你又怎么知道后面的弟兄被挡住了呢?”
“没有挡住,一定要进攻;进攻一定会中伏,吃败仗;吃败仗就一定会有人被俘。”何小虎接着又说,“敌人现在要爷投降,如果有人被俘,他们一定会让被俘的人来劝。爷,你想是不是呢?”
用俘虏招降,原是战阵之中的通例。何庆奇听得何小虎的分析,心中的疑团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喜悦——小虎才十六岁,不道理路如此清楚,料事如此透彻,好好培养,将来是干城之选,大将之才。
这一转念间,何庆奇精神大振,觉得就是为了培植何小虎,也必须死中求生,再活下去。“小虎,”他兴奋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再往下想:赵如山回去,见着了熊将军会怎么样?”
“拿熊将军跟爷的交情来说,一定会派人来救。”
“这——”是派大队人马赴援,还是选取死士,深入敌阵?如果是前者,大违自己的本心;倘是后者,深山辽阔,哪里去找?何庆奇摇摇头说,“难!”
“爷!”何小虎突然喊了一声,急促而微带气喘地说,“你看!这条瀑布流过的坡道,凹凸不平,倒有落脚的地方。”
果然!是一条路!何庆奇先不答他的话,紧紧闭着嘴唇,先朝前面凝视了好一会儿,又回身去望,西北峰顶上,影影绰绰一条人影,正是日夜在监视的契丹兵。
现在有一条路、一个障碍并列在眼前。这条瀑布流经的坡道,是敌人意想不到的;由此脱身,神不知、鬼不觉,必定可以避去敌人的追击。但是,如何能够让两百人脱困,而不为西北山峰敌人的监视哨所发现?障碍就在这里。
“你想得倒不错。”何庆奇对何小虎讲话的态度改变了。从前只能拿他当个大孩子,发号施令,只让他照办就是,此刻却是用商量甚至请教的语气,“你想想,怎么能瞒过那面山上的耳目?”
“很容易!拿他们干掉就是。”
消除障碍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将障碍铲平,或者移走。他的话是对了,但口气太轻率,何庆奇未免不悦。
“你倒说得轻松!年纪轻轻的,不可以浮而不实!”
何小虎到底还是个大孩子,脸皮薄,受了何庆奇的责备,虽没有第三人在场,依然涨得满面通红。
能愧悔,就会改过。何庆奇反倒有些歉然,放缓了声音说:“能干掉他们自然最好。不过,怎样下手呢?你该仔细想一想,提出一套可以行得通的办法,那才是中规中矩、可以担当得起责任的人。”
这番教诲,也是鼓励。何小虎答应一声“是!”后开始凝神静思。
何庆奇也在思索,认为两百人脱逃,目标太大,虽不可能,悄悄溜走一两个人,只要掩护得好,不是办不到的事。
只是这一两个逃出去了,可以做些什么有用的事?无非探望一下周围的情形,看一看瀑布为什么忽然消失。此外呢?
此外,也可能遇着来援救的人。但是这个虚无缥缈的希望,真所谓“可遇而不可求”,不必抱此奢望。
“爷!”何小虎忽然开口,喊声中充满了兴奋,“那面山上的人,不会多,看上去最多四个人。我们加一倍,有八个人上去,一定可以把他们都干掉。”
“八个人?”何庆奇怀疑,“逃出一两个人去,或许还可以。”
“可以的,时候要挑得好,就在太阳刚出之前,谷里格外黑,他们看不见。”
仔细想一想,果然可行。初日东升,晨曦照向西方,而自己这面,恰好背光,敌明我暗,是个天然的掩护。不过一到峰顶,立刻就被笼罩在旭日之中,对方一望而知,这一点,无论如何要避免。
计算已定,即时就应着手,因为兵法虽说多算胜少算不胜,但时机却更要紧;而况同为圆颅方趾,智慧相仿,自己算得到,人家也算得到,所胜者是算得快了些。如果今夜不动手,明天等敌人算到,只派少数兵力扼守,居高临下,占尽优势,整个计划,皆成泡影。
“爷!”何小虎郑重其事地说,“我一定要去。”
他的能力,已为何庆奇所充分信任,而况语气中还带着点撒娇的意味,自更不忍拒绝,何庆奇点点头说:“你当然少不了的。”
还有七个人呢?自己要主持全局,必不能去,将平日得力的一批人,仔细想一想,决定了三个,还缺一半。
他知道何小虎人缘很好,大家都拿他当小老弟,既然他有料事之才,当然也有知人之明,不妨问问他。
这一问还真问对了,何小虎一口气举了六个,每个人的长处何在,短处是什么,讲得很扼要,也很细致,真是观人于微。何庆奇微想一想,果然不错,一一考量着,选定了四个。
于是由何小虎去传令,集合的地点是在西北山脚下,因为这个位置,为监视的目光所不及,而对面预定脱逃的那条坡道却看得很清楚。
“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计划——”
讲完了行动的步骤要领,何庆奇不即分配任务,先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有个马兵军头名叫林震,为人冷静机警,平时沉默寡言,而言必有中。这时他徐徐说道:“此一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照现在的情形看,前半段可以成功,后半段一定失败。”
“何谓后半段?”何庆奇问道,“你是说,由此上山是前半段?”
“是!突袭敌哨,就是后半段。”林震提醒他说,“请将军排排时间看。”
一排时间,果然失算,如果初日方升时上山,瞬息之间,天光大亮,绕到西北,何能出其不意,展开突袭?自然非失败不可。
“那就只有提早了。”
听得这一说,个个摩拳擦掌,就待动手似的。士气如此,何庆奇自感安慰,但亦略嫌浮躁,所以他得有几句告诫。
“大家要沉着,不论遇到什么值得高兴或不幸的事故,都要不动感情。时间虽须提早,也不争在此一刻。”
何庆奇同时想到,为了掩护突袭八健儿,还应该使一条声东击西之计,转移监视的视线。
这很容易。何庆奇下令召集五十个人,集中到北面通葫芦关的坡道上,又召集五十个人集中到南口这一面。这些部署的作用及配合的时机,当然要让八健儿的领队知道。
领队派定林震。何庆奇告诉他:“我先装作准备进攻葫芦关的模样,将监视哨的眼光吸引到北面,你们趁这时候上岭。你估计要多少辰光?”
林震很仔细地看了看上岭之路,估计着说:“约莫半个时辰。”
“好的。半个时辰,北面停顿,我在南口烧起几堆火,把监视哨的视线转到南口。这时候,你们就赶紧绕道葫芦关突袭。”
“是的。这样做很好。”林震又问,“信号怎么样规定?”
“情况不外三种,从坏的说起,最坏是失败,那就是不需要有什么信号。我想信号一定会有的!”何庆奇接下来说,“第二种是一半成功、一半失败,这就是说:有人逃走。逃走几个你放几支箭。”
“放到哪里?”
何庆奇拿脚点一点:“就是这里。”这里是一块松软的泥土地,一箭从上射下,会矗立在泥地上,很容易辨认。
“是。第三种呢?”林震说,“第三种当然完全成功。”
“对!”何庆奇说,“刚才那个信号要改一改,多加一支箭上去,譬如逃走一个就放两支箭,你懂这个道理吗?”
“懂。放一支箭,就表示一个都没有逃走。”
“那就是完全成功。”何庆奇拍拍他的肩说,“我等你这一支箭!”
五十个人在葫芦关前列开阵势,装模作样地奔驰调动,仿佛将有所动作似的。就在这时候,林震悄悄领队出发了。
第一个人上去比较困难。选派的那个人姓氏很怪,姓刀,单名卜,大家开玩笑都叫他“刀疤”。其人短小精悍,面目黧黑,是生长在西南边疆的苗人,爬起山来,就如猿猴,攀附奔跃,如有神助。
他腰际挂着一只吊钩,钩上连着一根绳子,绳子一大盘放在地上,但见盘旋凌空,渐将消失,林震赶紧又接上一盘。直到第三盘将尽时,方始静止不动。仰脸望时,影影绰绰看到刀卜已经登岭了。
又等了片刻,绳子往上提了三下,这是暗号,表示吊钩已经系紧,于是林震低声说道:“小虎先上!一次上四个,怕绳子吃不住分量。”
何小虎轻声答应着,检点全身,扎紧绑腿,背起弓箭,首先拉住绳子,双足撑住崖壁,手足并用,交替攀缘而上。约莫离地十丈,第二个再上,参考何小虎的足迹跟随上升,就比较省事得多了。
一个接一个上岭,一个接一个俯伏隐藏,最后一个是林震。上得岭去,首先就向西北方面瞭望,月光下三条影子,似乎都是侧面向北。显然,何庆奇的声东击西之计,已见效验。
由于进行顺利,所用的时间,比预定的少得多,所以必须等待。好久,才见葫芦关坡道下面,人影渐少,终于消失。接着,南口亮起三堆火,火光中人影幢幢,往来奔走。望到西北峰头,监视哨果然转向,都望着南面。
“走吧!”林震对何小虎说,同时轻拍两掌。
八个人成一条线,蛇行而北。走出半里多路,林震突然想起一件事,停下来拉一拉何小虎的衣服。
“差点误事。”他说,“绳子还留在那里。”
“那也不碍。”
“完全成功,自然不碍。就怕不成功,那条绳子留在那里,等天亮让对方发现,岂不是老大一个破绽?”
“不过,”何小虎说,“如果完全成功,下面的人自然马上就走,留着绳子,要省事得多。”
“这也说得是。”林震想了一会儿说,“且先留着,看情形再作道理。”
于是,他们继续前进。又走了里把路,葫芦关已经在望,忽然有人拍掌,这是通知大家暂停的暗号。
“你们看,这是什么?”
说话的是刀卜,林震闻声走近,但见他伸出一只血淋淋的手,倒吃了一惊。
“我绊着一块石头,差点滑倒,用手往地上一撑!”刀卜解释他这一手血的来由,“沾了一手的血。”
俯身察看,地上果然有一摊血。
血迹未干,颜色也还是深红,显见得留下不久。然则这血是什么人的?因何而起?深夜荒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太奇怪了。
何小虎心中一动,便向林震说道:“恐怕是我们自己人的。”
“自己人?”林震愕然,这话怎么解释?
“赵如山回去以后,当然会派人来寻访营救,不是自己人吗?”
“嗯,嗯!”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解释,但“自己人”又怎么有血在这里?是受伤了,还是被害了?被害应有尸体,受伤则人在哪里?
何小虎也是这样在想,没有遗尸,则必定是受伤,看血迹的形状,走得应该不会远,必得搜索一下。
“受伤走了,一路会留下血迹。”林震下令,“大家找一找看,不要走得太远。”
于是分东、北、南三路寻找。偏偏一块浮云,掩住明月,黑头里去觅草间的点滴血迹,自是徒劳无功。
“不管他了!”林震断然决然地说,“我们有我们的紧要任务,快走!”
重整队伍,往北继续前行,就在将要绕道葫芦关,又有新的发现:这次是一方染满了血迹的灰布,布犹潮湿,可知抛弃不久。
林震接过来,就月下仔细辨认,失声说道:“果然是自己人!”
“从何见得?”何小虎问。
“你看!”林震指着那块布说,“跟你我的军服,不是同样的布?”
这就容易推测了,必是当时受了伤,军服上撕块布扎裹,走到这里,由于流血不止,重新扎裹,所以有这样一块布,抛弃在这里。
“这倒不能不管!”林震想了一会儿说,“好在那面监视哨只有三个人,我们的人,少一个也不碍。小虎,你留在这里想法子搜查。这也是很有关系的任务。”
何小虎略一踌躇,终于接受。“好的。”他问,“回头如何联络?”
“不用跟我们联络了。你搜查有了结果,回到瀑布那里,看情形办。”
说完,林震更不稍停,带着六个人急行而去。
要越过葫芦关,自然算是一道难关,但竟出乎意外地顺利。这因为葫芦关是一个荒废的关隘,耶律斜轸起先未加重视,等何庆奇的两百人困入葫芦峪,为防备他们从此逸出,方始添兵把守。不过,入关坡道已经填塞,要想冲关,先须除去障碍,所以尽有时间备战。这天夜里,坡道下先有动作,把关人马,倒吃了一惊,但后来转向南口,料知畏难而退,可以无事,加以半夜有警,人困马乏,此时一松懈下来,无不倦意侵袭,连守卫的士兵,都抱着刀,倚着墙壁在打盹,因而林震一行,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越过。
这道关口一过,一行人越发精神抖擞。向西不多远,敌哨便已在望。林震一住脚,后面的人便都停了下来,俯伏在地,只仰起头静静窥探。
那三个契丹兵所处的位置很突出,是在一块大崖石上面,月光下清楚地可以看到,还搭着一个茅棚,里面是不是还有人,就不知道了。
“外面就是三个。”林震指着前面对刀卜说,“如果茅棚里还有人,恐怕一下子干不干净。”
“只要能干掉那三个,等茅棚里的人惊醒起来,就来不及了。”
“这话说得是。”林震心想:照这样看,非悄悄地从后掩杀不可,不然一喊一嚷,惊醒了他的同伴,事情就扎手了。
但是那块崖石,三面高起,一面临谷,而且看上去相当光滑,攀缘不易,只怕人未上去,已被敌人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一脚踹了下来,跌得头破血流。
这就只有一法,冷箭相射。转念到此,立刻悔恨,犯了个小小的错误,有把弓在何小虎身上,忘了取来,少了一样利器。
徒悔无益,只有利用现有的两把弓。他对自己的箭法是有自信的,不知其余的人如何,便先问刀卜:“你的箭,有没有把握?”
“我很少用箭,不过,”刀卜答道,“我会打石子。”
“那也很好。”林震很高兴地说了这一句,接着又问,“哪个射箭射得好,自己说,不必客气。”
“曾得时好!”有两三个人齐声回答。
林震记起来了,仿佛听人说过,曾得时未投军以前是个猎人,箭法好自不足为奇。便招招手,示意大家围成一圈,听他提示如何展开攻击。
首先说明:三个目标由曾得时、刀卜及他自己,每人对付一个。刀卜的飞篁石子,力量当然比强弓来得弱,一下子打不死敌人,林震只要求将对方打伤,逃跑不快,然后,由曾得时补上第二箭。
其次,下余四个人在崖石下戒备。估计茅棚中有人,最多也不过三个,以七对三,应该绰绰有余。
“请记住,你们四位的任务,只是戒备。好比一道闸,他们不来闯,你们不必动;若来闯时,一定叫他们闯不过去。”林震指着弓说,“取他们的性命,仍靠此物。”说罢,挥手示意,于是那四个人极小心地蛇行而前,影子渐远渐小,但仍隐约可辨。林震目不转瞬地盯着,看影子静止,左右各一,中间两个,在崖石下完成了包围的态势,方始向左右顾视。
一个扣箭在手,一个握着石子,蓄势以待,早就预备好了。林震点点头,将箭壶卸了下来,里面有十来支箭,都取了出来,平放在地上,为的是连发连射,携取方便。
“左面那个是我的。”曾得时说。
“右面那个是我的。”刀卜跟着说。
林震点点头,拈箭上弓,弓开八分,觑准了中间那个契丹兵的后心,轻喝一声:“放!”
弓弦微震,“嗡”的一声清响,两支箭,一块石子,倒赶流星般往前飞了过去。左、中两人,背心上各着了一箭;右面那个惊觉回脸,石子刚刚飞到,恰好打在鼻梁上。只见他以手掩面,将头低了下去。
曾得时果然是好手,第一支箭离弦,第二支箭已取在手上,拽了就放,随随便便地就又射中了右面的那个。
这三个人只要中了箭,死活就都不必管了,因为崖石下有道“闸”,不怕他们逃走,就算不死,回头再来收拾,也还不迟。此刻三双眼睛,不约而同地都注视着茅棚。
“奇怪!”茅棚中没有动静,莫非是空的?林震对刀卜说,“给它两块石子!”
这是所谓“投石问路”。刀卜一连扔了三个石子过去,打在茅棚上,发声不小,无论如何可以将里面的人惊醒。
谁知仍是毫无反应。林震便说:“只怕真的没有人。”
“上吧!”林震挺起身来,大声说道,同时拔脚往前奔了过去。
走到崖石前面,方始看清,中有一条路可上,是临时用几块大石头垫成的台阶。再往上看去,已躺倒的三个人都在抽搐,作垂死前的挣扎。另一面的茅棚,搭得非常简陋,四角打着地钉,用绳子系住,顶上两股绳子,往中间收拢,吊在崖石旁边的一株大树上,撑起一个尖顶,估量最多也只能睡三个人。
“你们还是照旧警戒。”林震对那四个人说,“我们三个上去。”
说完,腾身而上,挺刀直扑茅棚。不道茅棚中居然有人——此人异常机警,当他的三个同伴,中箭惊呼时,他已醒来,从缝隙中发现崖石下有人,远处又有人。而三个同伴都已受了暗算,自己一闯出去,当然也是送命无疑,所以一直躲在里面,苦苦思索脱身之计。
现在到了图穷而匕首见,不能不露面的时候。人急智生,就此瞬息间,想到了一条脱身之计,等林震挺刀来刺时,他跳出来将刀一格,荡开对方的兵器,顺手一挥,将吊茅棚的两根绳子,割断了一根。
“当心!”林震大喊一声,“有人!”
刀卜和曾得时已先发现了,各自站定,先要看清是几个人——茅棚一端已陷了下去,可以看出再无他人。
“只有一个。”林震又叫,“不必忙,慢慢收拾他,只防他要逃就是。”
于是警戒的四个人,各自看一看左右,往崖石逼近,缩小包围。那个契丹兵却是一步一步往后退,突然间,举刀割断另一条吊茅棚的绳子,抢在手里,双脚一撑,临空而起,从警戒的宋兵头上越过,荡到他们身后,双手一松,身子落地,就势打个滚,拔步飞跑。
“弓!弓!”林震大叫。
只得两把弓,由于要短兵相接之故,都丢在原处,不在手边。刀卜就地捡起一块石子,用力一扔,不曾打中。下面警戒的人一起追赶,无奈那契丹兵跟刀卜一样,善跑山路,眨眨眼之间,已经无影无踪。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大家无不懊丧万分。林震却比较冷静,事已如此,须当记取穷寇莫追的古训,倘或自己这面的人,追得落入对方的掌握,则可能机密尽泄,更为不妙。
这样想着,当机立断,大声喊道:“回来,别追了!”
山巅空旷,声音本不能送远,幸好人往西追,风是东风,借助风力,命令遥遥达到,追的人都站住了脚,林震才算放心。
接下来就该通知何庆奇了。远远望去,南口火光依然,中间那一方空地,也能辨得很清楚。林震亲自瞄准着射了两箭,两箭都是尾端带哨子的响箭,呼啸而下,谷中清晰可闻。
在谷中的何庆奇,从林震一行出发以后,就已拟定了行动的计划。他决定尽可能在这一夜脱困,一方面是由于声东击西之计,逐步收效,增加了他的信心;另一方面他认为能由谷底而上高山,哪怕遭遇强敌,力战而死,也比釜底游鱼般坐困在谷中好得多。
行动计划要根据各种情况来拟定。第一步要看林震他们上得去上不去。能上得去,便证明这条路确是一条路。
第二步要看林震他们是不是能从东面到达西北面?如果能够到达,就表示葫芦关的戒备不严。照他的估计,葫芦关经先前的一阵佯攻而又似知难而退的做作,可以使敌人误信危机已经过去,松弛了警戒。
第三步,最要紧的是看有没有信号,如果没有信号,表示林震一行“全军覆没”,那么,西北方向的情况就是不可测的了!不过可以猜想得到,对方人数一定很多,不然,自己这方面不至于一个人都逃不掉。同时谷底当然也还在敌人监视之下,想逃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唯有另作打算,或者怙守待机,或者力攻南口。只要有信号来,哪怕三个人都逃掉了,至少也可以证明西北方面的监视哨,已经不存在,敌哨的位置已为林震所占领。
现在听到发射的是响箭,更见得林震已控制了一切,所以明目张胆地报信,而且逃掉的只有一个人,等他回营报信,调遣大队来拦截,已是天亮以后的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唯一的顾虑是,南口之外,有大批契丹兵在,发现自己这方面的行动,可能会入谷追击。
这一层他早就想过,并没有万无一失的善策,必要时得牺牲少数人掩护大家撤退。这是他不忍心的事,所以一直没有宣布详细的计划,只做了一个提示:可能随时要突围,各人预备,保持精力。而此刻必须要做一个决定了。
当断不断,必成祸害。他立即召集四名队长——两百多人自退入谷中,已重新编组,分为四队,由两名虞候、一名干当官、一名副军头充任队长。
这四名队长是知道林震这一行的任务的,两支响箭表示什么,亦都了解,原知今夜就要突围,此刻所要听取的,只是行动的步骤。
“我打算分三批撤退,第一批撤两队,第二批撤一队半,最后撤半队。弓箭手都集中在第二批,以防万一。”
何庆奇的计划是,第三批的半队,仍旧在南口最前面行疑兵之计,第二批在后面列阵,防敌人自南口冲入,便用强弓硬弩,将他们挡住,好掩护第一批撤退。
“第一批撤完,第二批跟着撤,这靠第三批掩护。不过,”他用很沉重的声音说,“第三批就全靠自己了,如果能够顺利撤出,便是大功。”
意在言外,撤不出就得牺牲在谷中。第四队队长立即答道:“我那里拨半队出来,另外半队我自己带,最后撤。”他紧接着又说,“理当如此,大家不要跟我争。”
他所说的“理当如此”,只有何庆奇了解。因为虞候参赞军务,干当官办理运粮补给等职司,都算幕僚,只有第四队队长这个姓朱的副军头,是正式的带兵官,那就理当他担任最吃重、最危险的战斗任务。
“这话也是!大家不必跟他争。”何庆奇又说,“第二批由我带,你们也不必跟我争。”
第二批是带领弓箭手。万一敌军冲入,掩护第一批,以及保卫自己这一队半,责任甚重,当然要由善于指挥作战的来担任领队,所以大家也都不敢跟他争。
“第一批由你领队。”何庆奇向第一队队长陆虞候说,“如果我走不脱,你代理我的职务。”说着环视其余诸人,表示已指定了继承者。
“是!”陆虞候很严肃地答应。
“分头去挑人!动作要秘密——要快——”
临时的编组,很快地完成了。最精悍而又善于白刃搏击的一小队,由朱副军头率领,挡住南口;弓箭手集中在何庆奇手下,在中路严阵以待;陆虞候带领撤退的一大队人,都是比较弱的。这就是说,如果谷中有变,抵挡不住,则精锐尽丧,逃出去的那批人不大中用,能够有何作为,就很难说了。
不过,这批人要逃出去,却因为林震一行驱除了契丹监视哨,算是移去了一个极大的障碍,行动相当方便自由。更因为留下了一根现成的钩索,攀缘亦不费事。陆虞候也是颇能干的人,身先士卒,缘绳而上,指挥先登的四五个人,挑选适当的地点,又放下两根钩索,等于一共有三条上岭之路,不消半个时辰,上百人都已脱困。不幸地摔落了两个人:一个脑浆迸流,当即丧命;另一个摔断了大腿,大概一则不愿受苦,再则不愿成为全队的拖累,竟用随身所携的短刀自戕了。
这就该轮到何庆奇的弓箭手撤退了。事到临头,他却有些踌躇,派人将朱副军头找了来说:“已成功一半了,我们一起走吧!”
“我倒也想走。上岭去转败为胜,说不定还可以好好干一场。不过,我不能走,一走就露了马脚,反而‘引鬼进门’。敌人在谷外看得很紧。”
“那,我们走了。你又如何?”
“看情形。”朱副军头说,“请将军将弓箭留给我。”
“那当然。”何庆奇留下三十把弓,三十壶箭——朱副军头的人,只有那么多。
“将军!”朱副军头问,“下一步的打算如何?”
这就难回答了。现在只求脱困,岭上的情势还不大明了,自己弟兄的体力又是如何,要看各种情况才能决定进止,或者突袭葫芦关,或者觅路回营。
想了一下,何庆奇老实答道:“此刻我说不出一个究竟。不过,我在岭上一定留上步哨,等你上岭,跟你联络。你多保重!”
“是了。”朱副军头说,“将军珍重。”他紧接着又问:“将军,我这里一共二十八个人,连我一共二十九,名字你都记得吗?”
听得这话,何庆奇悚然一惊。他懂得朱副军头的用意,这二十九个人断后,预备牺牲在谷中了!将来奏报旌奖,如果遗漏一个人,怎么对得起在天的忠魂?
这一点何庆奇是疏忽了,不过可以补救,却不必承认疏忽,免得影响士气;“我当然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说,“为了确实起见,再重新核对一次。”
此时此地,并无纸笔可以记载,但多派几个人记忆也是一样。何庆奇指定左右数人,每人各记最后扼守的健儿数人。这要花费一些时间。等记认明白,朱副军头不敢再耽搁他的工夫,连连催促,从速上岭。
经过这一番患难,同袍的感情,越觉深厚。何庆奇心里在想:两百人绝处逢生,能够脱困,独独这三十个人不能不牺牲,无论如何是件令人不甘心的事。所以一面督促大家缘绳而上,一面念兹在兹地在思索,怎么样能让这三十个人也安然撤退。
一直到都上了岭,还未筹得善策,而自己所领的这批人,何去何从,却必须做一决定,因而不得不抛开谷底,将心思用在应付眼前。
于是他先观察环境,往前望是葫芦关,往后望是敌人的营盘。右面山峰起伏,似乎绵延无尽;左面就是谷底,遥望对山,影影绰绰似乎有一两条人影,当然是林震一行,突袭得手以后,留下人在看守着。
然则,林震呢?他自语着:要设法先跟他取得联络才好。
这是初步的一个决定。看看天上,照北斗星的方位来说,即将日出。天光一亮,一百多人这样大一个目标,过于显豁,必为敌人所发现,那时再觅路逃避,就嫌太晚了。
转念到此,相当焦急,一急急出了一个主意,不暇多作考虑,将陆虞候找了来,断然下令:“咱们硬夺葫芦关!”
“是!”陆虞候问道,“怎么夺法?请交代下来,好赶快动手。”
“只有见机行事。先往前走,到关前再看。”
说着,他与陆虞候走在前面,一百多人跟随而进。到葫芦关已清晰可见时,天色突然暗了下来,这是太阳将升上大地的征兆,时间真的不多了!
“停步!”陆虞候突然喊道,“前面有人。”
何庆奇也看到了,只是天正暗,影子若隐若现,辨不清敌我。“不要莽撞。”他按住陆虞候正在抽箭的手,“也许是自己人!”
陆虞候被提醒了,倒惊出一身冷汗:若非何庆奇制止,冷箭一定会伤了自己人。
于是手从箭壶上移开,轻轻拍了三掌,这是暗头里招呼自己人的信号。果然,前面也回了三下掌声。
何庆奇松了口气:“好了,联络上了。不知道是不是林震?”
大家都站着等待,等那条影子渐近,何庆奇首先看出,身影挺拔矫捷,纵跃轻灵,十之八九是何小虎。
果然,一声:“爷!”带着欢笑扑到面前的,正是何小虎。“爷、爷!”他不知因何兴奋,又笑又喘,以至于话都堵塞在喉头了。
在何庆奇周围的人,见此光景,料知必有极好的消息,无不既高兴,又着急,急着要探问究竟。却不能催,一催他会说不出话。
“小虎!”陆虞候拍拍他的肩说,“沉住气!定下心来,慢慢儿说!”
何小虎心里很乱,意想不到的奇遇,每一点都重要,每一点都有趣,不知从哪里说起,定一定心,找到一句话来开头:“孙副都头要来了!”
耶律斜轸也看出疑窦来了。“你看,旗子不多,而且极不整齐,只怕是疑兵!”他说,“我看不必理他们。”
“不然。”哈依利大摇其头,“疑兵也是兵。旗子不会凭空而生,总有人插上去的。现在就看他兵有多少,从何而来。”
“从何而来,一时无法追究,只有派人去打探。倒是兵有多少,先得判断正确,才好想应付的计策。”
“表面来看,似乎不多。不过兵法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不能不防。”
照这样说来,宋军似乎有意隐藏在森林密箐之中。耶律斜轸细想一想,不以为然。“倘或对方的兵力足够,为什么不就动手?”他说,“易地而处,我如果有千把兵在手里,居高临下,攻其不备,早就下手了。”
“这话倒也是。不过兵法是多算胜,少算不胜,总要算无遗策才是。”
对这话,耶律斜轸很不佩服。用兵无万全之策,争取时机,更往往是胜败的关键。阵前接敌,先下手为强,等慢慢盘算停当,方在调兵遣将之际,敌人已大举而至,试问仓促之间,如何抵挡?
因此,耶律斜轸断然决然地说:“我料定敌人只是少数疑兵,我不但要破他的疑兵,还要找出他们的来路,出奇兵反击。”
哈依利原是有名无实的军师,听耶律斜轸这一说,见机而作,连连答说:“出奇兵反击这一着,高明之至。就请将军派人吧!”
派人派多少,却费踌躇,少了不管用,多了又徒耗兵力,也怕宋军声东击西,由入山正途来攻击,未免影响防务。
“我看这样吧!”哈依利说,“我们烧他一烧,让对方存身不住,非露面不可。”
计倒是一条好计,但是,这几日风向不定,一烧林子,如果火焰回卷,变成惹火自焚,却不能不加顾虑。
“这一计缓一缓。”耶律斜轸说,“先派斥堠。”
派出四名斥堠上山搜索。哈依利想到另一处的敌人。“将军,”他提醒耶律斜轸,“敌人四处捣乱,情势不宜弄得过于复杂,被困的那些蛮子,送他们‘回老家’吧?”
被困的“蛮子”就是何庆奇和他的两百名士兵。当赵如山突围往回走时,何庆奇奋战而前,被耶律斜轸逼入一条绝路。那地方叫作葫芦峪,大小两谷,一径中通,南口极宽,北口却是一座关隘,就叫葫芦关。何庆奇一入圈套,南北两面为耶律斜轸派兵扼守,真是插翅难飞了。
如果耶律斜轸要想歼灭这批敌人,一个也逃不了,但是,他不想这么做。耶律斜轸因为敌烈已被阵斩,料想南下援助北汉,必是自己接替先锋之任。如果援太原有功,击退宋师,看情形可以乘胜追击,那时帐下就需要一批熟悉中原地形的汉人,作为向导。倘能将这批人收服,眼前虽无多大用处,将来一定得力。因而下令,对于葫芦峪中的宋军,只是监视,不准攻击。不但如此,还从四周高山上抛下干粮,接济敌人,作用是想“以德服人”感动敌军,束手投降。
但是,他估计错了!何庆奇抱着必死之心,不但不肯投降,甚至估计到绝无生还之望,耻食敌人的粮食,打算绝粒殉国。
他的部下却不会个个有像他那样的想法,事实上,那种想法,也是并不高明的。高明的做法是苦撑待援,若能够自己找出一条生路来,当然更好。
在左右苦劝之下,何庆奇恢复了饮食,同时也激起了死中求活的雄心。勘察地形,认为移入北面的大谷,比小谷中有利。因为大谷的北面是葫芦关,南面通小谷的路,是一段窄径,两面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形势,自己固然很难脱困,敌人却也不易攻入。而谷中有泉水,有果木,也有獐兔之类的野兽,很可以坚守一段时期。
打定主意,立即照行。他们在黑夜中悄然移动,由小谷进入大谷。趁月色连夜构筑工事,砍倒树木,将葫芦关由北面直下的一条不容并马的山路堵住。同时找隐蔽之处,埋伏弓箭手,日夜戒备。
葫芦关上驻扎的契丹兵并不多,因为这不是防守的要地,不过作为一处观察各种情况的“望台”而已。等他们发现通往谷中的路径已被塞住,明显地形成了敌对之势时,不由得大为紧张,立刻飞报耶律斜轸。
监视南口的契丹兵,亦已发觉宋军移动转进,据险而守,同时向上呈报。耶律斜轸颇感意外,但同时想到,这名宋将的斗志甚旺,计谋甚多,反而越发起了惺惺相惜之意,蓄志要收为己用。
于是他由军师哈依利陪着,策马巡视葫芦峪。大谷四面高山,围着里许方圆一片斜坡地,真个形如釜底,只有东南方向山脚内凹,天然荫蔽,两百多人就隐藏在那里面。
“军师!”耶律斜轸问,“你看如何?”
“釜底游魂,命在旦夕。”
“那倒也不尽然。”耶律斜轸用马鞭指着一道飞瀑,和奔窜的野兔说道,“有这些东西,一时困不死他们,还得想法子逼他们出来。”
“那也容易。”哈依利说,“在葫芦关这面放一把火,敞开南口,浓烟把他们熏也熏出来了。”
“这是最后一计。”耶律斜轸生怕敌人情愿自焚,不肯投降,摇摇头说,“我觉得硬逼不如软困。”
“请问,何谓软困?”
“稍停即知。”耶律斜轸下令,“派一队人,守在这里,看住敌人,每天早晚两次,须有报告。”
他驻马之处在大谷西北,地势最高,视界宽阔,不但正对着宋军藏身之处,而且谷中大部分地区,都在监视之下,确是一个可以掌握敌人动态的好“望台”。
部署已定,他从葫芦关绕了过去,循着水声,行到东面,寻着了飞瀑的源头——其实是山泉汇集之处,一汪深潭,西面有个丈许宽的缺口。众流奔赴,注入深潭,然后由西面缺口流降,成为飞瀑。
“你看,”耶律斜轸指着西面说,“倘能将那个口子塞住,就是断了下面的水道,腹饥易忍,口渴难当,不怕他不投降。”
原来这就是软困。“妙!妙!”哈依利拊掌笑道,“用兵之奇,真不可及。”
“你休得意。工程也还不轻。”
不过光是堵塞流降的缺口,并无用处,因为山泉流满潭内,向外漫溢,仍旧会向较低的西面流下去。所以必须另外开凿一条口子。“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这个口子必须开得比西面低才管用。
工程不算小,好的是人多。耶律斜轸调来两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将作”士兵,相度地形,锄耙齐施,要不了半天工夫,就在东北面凿开一条深沟,作为潭水下泻的引道。最后在潭边敲开一条口子,但见一道泉水,如白龙似的直泻而下,喷珠溅玉,水声哗哗,颇为壮观。
在大谷中,何庆奇和他的士兵却还不知究竟。他们隐藏在东南面的山洞中,目光只注视着西北山峰上的契丹哨兵,掘潭的工程在他们背后山峰上进行,自下上望,视线阻隔,怎么样也不能发现。只是每个人都突然有了一种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的感觉。
何庆奇静下心来思索,是少了什么东西?他还未想到,却已有人发现。
“怎么回事?”是很惊惶的声音,“瀑布不见了!”
这才恍然大悟,少了的那点东西,就是瀑布的响声。何庆奇急忙奔出去探望,果然,日夜可见的那条“白练”,销声匿迹,只留下一条多少年来被瀑布冲刷得瘦骨嶙峋的坡道。
是什么原因使得瀑布消失?这时候无暇去思索。何庆奇首先想到的是从此将无水可饮。这是要命的事,得要赶快想办法。
看到山脚下坎坷不平的洼塘中的积水,他猛然省悟,立即下令:“拿水壶,找所有可以盛水的东西,把水留起来!”
于是各人把水壶取来,盛足了水,并且俯下身去,饱饮一顿,再牵马来饮。这些情形,都在西北监视的契丹兵的眼中,当夜换班回去就报告了耶律斜轸。
“谅他们每人一壶水,能维持得几时?而况人还可以忍受,马又如何忍得?”耶律斜轸极有信心地说,“不出三日,包管他们投降。”
何庆奇也是这么在想,最多只能维持三日。如果这三日之中不能脱困,自己是决定以死殉国了,不过对部下士兵,又何忍要求他们随自己同样行动?
到晚来月色如银,何庆奇带着一名卫士在谷中徘徊,心里极乱,茫然地无法集中思虑。夜渐深、心渐静,他不由得想到赵如山,不知可曾安然回到自己阵地?
一个人想不透,只好跟卫士谈谈。这名卫士是何庆奇当年在江淮作战,从战火流离中收养的一名孤儿,那年是寅年,便叫他小虎,没有姓便姓了何庆奇的姓。实际上何庆奇并无妻室,真把何小虎当儿子一样,寸步不离,上阵也是“父子兵”。
“小虎,”他问,“你看赵如山‘到家’了没有?”
“我看是到了。”
“怎么呢?”何庆奇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赵如山是去通知后面的弟兄,挡住他们不要中伏。后面的弟兄一定被挡住了,这就见得赵如山已经‘到家’。”
“那么,你又怎么知道后面的弟兄被挡住了呢?”
“没有挡住,一定要进攻;进攻一定会中伏,吃败仗;吃败仗就一定会有人被俘。”何小虎接着又说,“敌人现在要爷投降,如果有人被俘,他们一定会让被俘的人来劝。爷,你想是不是呢?”
用俘虏招降,原是战阵之中的通例。何庆奇听得何小虎的分析,心中的疑团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喜悦——小虎才十六岁,不道理路如此清楚,料事如此透彻,好好培养,将来是干城之选,大将之才。
这一转念间,何庆奇精神大振,觉得就是为了培植何小虎,也必须死中求生,再活下去。“小虎,”他兴奋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再往下想:赵如山回去,见着了熊将军会怎么样?”
“拿熊将军跟爷的交情来说,一定会派人来救。”
“这——”是派大队人马赴援,还是选取死士,深入敌阵?如果是前者,大违自己的本心;倘是后者,深山辽阔,哪里去找?何庆奇摇摇头说,“难!”
“爷!”何小虎突然喊了一声,急促而微带气喘地说,“你看!这条瀑布流过的坡道,凹凸不平,倒有落脚的地方。”
果然!是一条路!何庆奇先不答他的话,紧紧闭着嘴唇,先朝前面凝视了好一会儿,又回身去望,西北峰顶上,影影绰绰一条人影,正是日夜在监视的契丹兵。
现在有一条路、一个障碍并列在眼前。这条瀑布流经的坡道,是敌人意想不到的;由此脱身,神不知、鬼不觉,必定可以避去敌人的追击。但是,如何能够让两百人脱困,而不为西北山峰敌人的监视哨所发现?障碍就在这里。
“你想得倒不错。”何庆奇对何小虎讲话的态度改变了。从前只能拿他当个大孩子,发号施令,只让他照办就是,此刻却是用商量甚至请教的语气,“你想想,怎么能瞒过那面山上的耳目?”
“很容易!拿他们干掉就是。”
消除障碍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将障碍铲平,或者移走。他的话是对了,但口气太轻率,何庆奇未免不悦。
“你倒说得轻松!年纪轻轻的,不可以浮而不实!”
何小虎到底还是个大孩子,脸皮薄,受了何庆奇的责备,虽没有第三人在场,依然涨得满面通红。
能愧悔,就会改过。何庆奇反倒有些歉然,放缓了声音说:“能干掉他们自然最好。不过,怎样下手呢?你该仔细想一想,提出一套可以行得通的办法,那才是中规中矩、可以担当得起责任的人。”
这番教诲,也是鼓励。何小虎答应一声“是!”后开始凝神静思。
何庆奇也在思索,认为两百人脱逃,目标太大,虽不可能,悄悄溜走一两个人,只要掩护得好,不是办不到的事。
只是这一两个逃出去了,可以做些什么有用的事?无非探望一下周围的情形,看一看瀑布为什么忽然消失。此外呢?
此外,也可能遇着来援救的人。但是这个虚无缥缈的希望,真所谓“可遇而不可求”,不必抱此奢望。
“爷!”何小虎忽然开口,喊声中充满了兴奋,“那面山上的人,不会多,看上去最多四个人。我们加一倍,有八个人上去,一定可以把他们都干掉。”
“八个人?”何庆奇怀疑,“逃出一两个人去,或许还可以。”
“可以的,时候要挑得好,就在太阳刚出之前,谷里格外黑,他们看不见。”
仔细想一想,果然可行。初日东升,晨曦照向西方,而自己这面,恰好背光,敌明我暗,是个天然的掩护。不过一到峰顶,立刻就被笼罩在旭日之中,对方一望而知,这一点,无论如何要避免。
计算已定,即时就应着手,因为兵法虽说多算胜少算不胜,但时机却更要紧;而况同为圆颅方趾,智慧相仿,自己算得到,人家也算得到,所胜者是算得快了些。如果今夜不动手,明天等敌人算到,只派少数兵力扼守,居高临下,占尽优势,整个计划,皆成泡影。
“爷!”何小虎郑重其事地说,“我一定要去。”
他的能力,已为何庆奇所充分信任,而况语气中还带着点撒娇的意味,自更不忍拒绝,何庆奇点点头说:“你当然少不了的。”
还有七个人呢?自己要主持全局,必不能去,将平日得力的一批人,仔细想一想,决定了三个,还缺一半。
他知道何小虎人缘很好,大家都拿他当小老弟,既然他有料事之才,当然也有知人之明,不妨问问他。
这一问还真问对了,何小虎一口气举了六个,每个人的长处何在,短处是什么,讲得很扼要,也很细致,真是观人于微。何庆奇微想一想,果然不错,一一考量着,选定了四个。
于是由何小虎去传令,集合的地点是在西北山脚下,因为这个位置,为监视的目光所不及,而对面预定脱逃的那条坡道却看得很清楚。
“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计划——”
讲完了行动的步骤要领,何庆奇不即分配任务,先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有个马兵军头名叫林震,为人冷静机警,平时沉默寡言,而言必有中。这时他徐徐说道:“此一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照现在的情形看,前半段可以成功,后半段一定失败。”
“何谓后半段?”何庆奇问道,“你是说,由此上山是前半段?”
“是!突袭敌哨,就是后半段。”林震提醒他说,“请将军排排时间看。”
一排时间,果然失算,如果初日方升时上山,瞬息之间,天光大亮,绕到西北,何能出其不意,展开突袭?自然非失败不可。
“那就只有提早了。”
听得这一说,个个摩拳擦掌,就待动手似的。士气如此,何庆奇自感安慰,但亦略嫌浮躁,所以他得有几句告诫。
“大家要沉着,不论遇到什么值得高兴或不幸的事故,都要不动感情。时间虽须提早,也不争在此一刻。”
何庆奇同时想到,为了掩护突袭八健儿,还应该使一条声东击西之计,转移监视的视线。
这很容易。何庆奇下令召集五十个人,集中到北面通葫芦关的坡道上,又召集五十个人集中到南口这一面。这些部署的作用及配合的时机,当然要让八健儿的领队知道。
领队派定林震。何庆奇告诉他:“我先装作准备进攻葫芦关的模样,将监视哨的眼光吸引到北面,你们趁这时候上岭。你估计要多少辰光?”
林震很仔细地看了看上岭之路,估计着说:“约莫半个时辰。”
“好的。半个时辰,北面停顿,我在南口烧起几堆火,把监视哨的视线转到南口。这时候,你们就赶紧绕道葫芦关突袭。”
“是的。这样做很好。”林震又问,“信号怎么样规定?”
“情况不外三种,从坏的说起,最坏是失败,那就是不需要有什么信号。我想信号一定会有的!”何庆奇接下来说,“第二种是一半成功、一半失败,这就是说:有人逃走。逃走几个你放几支箭。”
“放到哪里?”
何庆奇拿脚点一点:“就是这里。”这里是一块松软的泥土地,一箭从上射下,会矗立在泥地上,很容易辨认。
“是。第三种呢?”林震说,“第三种当然完全成功。”
“对!”何庆奇说,“刚才那个信号要改一改,多加一支箭上去,譬如逃走一个就放两支箭,你懂这个道理吗?”
“懂。放一支箭,就表示一个都没有逃走。”
“那就是完全成功。”何庆奇拍拍他的肩说,“我等你这一支箭!”
五十个人在葫芦关前列开阵势,装模作样地奔驰调动,仿佛将有所动作似的。就在这时候,林震悄悄领队出发了。
第一个人上去比较困难。选派的那个人姓氏很怪,姓刀,单名卜,大家开玩笑都叫他“刀疤”。其人短小精悍,面目黧黑,是生长在西南边疆的苗人,爬起山来,就如猿猴,攀附奔跃,如有神助。
他腰际挂着一只吊钩,钩上连着一根绳子,绳子一大盘放在地上,但见盘旋凌空,渐将消失,林震赶紧又接上一盘。直到第三盘将尽时,方始静止不动。仰脸望时,影影绰绰看到刀卜已经登岭了。
又等了片刻,绳子往上提了三下,这是暗号,表示吊钩已经系紧,于是林震低声说道:“小虎先上!一次上四个,怕绳子吃不住分量。”
何小虎轻声答应着,检点全身,扎紧绑腿,背起弓箭,首先拉住绳子,双足撑住崖壁,手足并用,交替攀缘而上。约莫离地十丈,第二个再上,参考何小虎的足迹跟随上升,就比较省事得多了。
一个接一个上岭,一个接一个俯伏隐藏,最后一个是林震。上得岭去,首先就向西北方面瞭望,月光下三条影子,似乎都是侧面向北。显然,何庆奇的声东击西之计,已见效验。
由于进行顺利,所用的时间,比预定的少得多,所以必须等待。好久,才见葫芦关坡道下面,人影渐少,终于消失。接着,南口亮起三堆火,火光中人影幢幢,往来奔走。望到西北峰头,监视哨果然转向,都望着南面。
“走吧!”林震对何小虎说,同时轻拍两掌。
八个人成一条线,蛇行而北。走出半里多路,林震突然想起一件事,停下来拉一拉何小虎的衣服。
“差点误事。”他说,“绳子还留在那里。”
“那也不碍。”
“完全成功,自然不碍。就怕不成功,那条绳子留在那里,等天亮让对方发现,岂不是老大一个破绽?”
“不过,”何小虎说,“如果完全成功,下面的人自然马上就走,留着绳子,要省事得多。”
“这也说得是。”林震想了一会儿说,“且先留着,看情形再作道理。”
于是,他们继续前进。又走了里把路,葫芦关已经在望,忽然有人拍掌,这是通知大家暂停的暗号。
“你们看,这是什么?”
说话的是刀卜,林震闻声走近,但见他伸出一只血淋淋的手,倒吃了一惊。
“我绊着一块石头,差点滑倒,用手往地上一撑!”刀卜解释他这一手血的来由,“沾了一手的血。”
俯身察看,地上果然有一摊血。
血迹未干,颜色也还是深红,显见得留下不久。然则这血是什么人的?因何而起?深夜荒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太奇怪了。
何小虎心中一动,便向林震说道:“恐怕是我们自己人的。”
“自己人?”林震愕然,这话怎么解释?
“赵如山回去以后,当然会派人来寻访营救,不是自己人吗?”
“嗯,嗯!”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解释,但“自己人”又怎么有血在这里?是受伤了,还是被害了?被害应有尸体,受伤则人在哪里?
何小虎也是这样在想,没有遗尸,则必定是受伤,看血迹的形状,走得应该不会远,必得搜索一下。
“受伤走了,一路会留下血迹。”林震下令,“大家找一找看,不要走得太远。”
于是分东、北、南三路寻找。偏偏一块浮云,掩住明月,黑头里去觅草间的点滴血迹,自是徒劳无功。
“不管他了!”林震断然决然地说,“我们有我们的紧要任务,快走!”
重整队伍,往北继续前行,就在将要绕道葫芦关,又有新的发现:这次是一方染满了血迹的灰布,布犹潮湿,可知抛弃不久。
林震接过来,就月下仔细辨认,失声说道:“果然是自己人!”
“从何见得?”何小虎问。
“你看!”林震指着那块布说,“跟你我的军服,不是同样的布?”
这就容易推测了,必是当时受了伤,军服上撕块布扎裹,走到这里,由于流血不止,重新扎裹,所以有这样一块布,抛弃在这里。
“这倒不能不管!”林震想了一会儿说,“好在那面监视哨只有三个人,我们的人,少一个也不碍。小虎,你留在这里想法子搜查。这也是很有关系的任务。”
何小虎略一踌躇,终于接受。“好的。”他问,“回头如何联络?”
“不用跟我们联络了。你搜查有了结果,回到瀑布那里,看情形办。”
说完,林震更不稍停,带着六个人急行而去。
要越过葫芦关,自然算是一道难关,但竟出乎意外地顺利。这因为葫芦关是一个荒废的关隘,耶律斜轸起先未加重视,等何庆奇的两百人困入葫芦峪,为防备他们从此逸出,方始添兵把守。不过,入关坡道已经填塞,要想冲关,先须除去障碍,所以尽有时间备战。这天夜里,坡道下先有动作,把关人马,倒吃了一惊,但后来转向南口,料知畏难而退,可以无事,加以半夜有警,人困马乏,此时一松懈下来,无不倦意侵袭,连守卫的士兵,都抱着刀,倚着墙壁在打盹,因而林震一行,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越过。
这道关口一过,一行人越发精神抖擞。向西不多远,敌哨便已在望。林震一住脚,后面的人便都停了下来,俯伏在地,只仰起头静静窥探。
那三个契丹兵所处的位置很突出,是在一块大崖石上面,月光下清楚地可以看到,还搭着一个茅棚,里面是不是还有人,就不知道了。
“外面就是三个。”林震指着前面对刀卜说,“如果茅棚里还有人,恐怕一下子干不干净。”
“只要能干掉那三个,等茅棚里的人惊醒起来,就来不及了。”
“这话说得是。”林震心想:照这样看,非悄悄地从后掩杀不可,不然一喊一嚷,惊醒了他的同伴,事情就扎手了。
但是那块崖石,三面高起,一面临谷,而且看上去相当光滑,攀缘不易,只怕人未上去,已被敌人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一脚踹了下来,跌得头破血流。
这就只有一法,冷箭相射。转念到此,立刻悔恨,犯了个小小的错误,有把弓在何小虎身上,忘了取来,少了一样利器。
徒悔无益,只有利用现有的两把弓。他对自己的箭法是有自信的,不知其余的人如何,便先问刀卜:“你的箭,有没有把握?”
“我很少用箭,不过,”刀卜答道,“我会打石子。”
“那也很好。”林震很高兴地说了这一句,接着又问,“哪个射箭射得好,自己说,不必客气。”
“曾得时好!”有两三个人齐声回答。
林震记起来了,仿佛听人说过,曾得时未投军以前是个猎人,箭法好自不足为奇。便招招手,示意大家围成一圈,听他提示如何展开攻击。
首先说明:三个目标由曾得时、刀卜及他自己,每人对付一个。刀卜的飞篁石子,力量当然比强弓来得弱,一下子打不死敌人,林震只要求将对方打伤,逃跑不快,然后,由曾得时补上第二箭。
其次,下余四个人在崖石下戒备。估计茅棚中有人,最多也不过三个,以七对三,应该绰绰有余。
“请记住,你们四位的任务,只是戒备。好比一道闸,他们不来闯,你们不必动;若来闯时,一定叫他们闯不过去。”林震指着弓说,“取他们的性命,仍靠此物。”说罢,挥手示意,于是那四个人极小心地蛇行而前,影子渐远渐小,但仍隐约可辨。林震目不转瞬地盯着,看影子静止,左右各一,中间两个,在崖石下完成了包围的态势,方始向左右顾视。
一个扣箭在手,一个握着石子,蓄势以待,早就预备好了。林震点点头,将箭壶卸了下来,里面有十来支箭,都取了出来,平放在地上,为的是连发连射,携取方便。
“左面那个是我的。”曾得时说。
“右面那个是我的。”刀卜跟着说。
林震点点头,拈箭上弓,弓开八分,觑准了中间那个契丹兵的后心,轻喝一声:“放!”
弓弦微震,“嗡”的一声清响,两支箭,一块石子,倒赶流星般往前飞了过去。左、中两人,背心上各着了一箭;右面那个惊觉回脸,石子刚刚飞到,恰好打在鼻梁上。只见他以手掩面,将头低了下去。
曾得时果然是好手,第一支箭离弦,第二支箭已取在手上,拽了就放,随随便便地就又射中了右面的那个。
这三个人只要中了箭,死活就都不必管了,因为崖石下有道“闸”,不怕他们逃走,就算不死,回头再来收拾,也还不迟。此刻三双眼睛,不约而同地都注视着茅棚。
“奇怪!”茅棚中没有动静,莫非是空的?林震对刀卜说,“给它两块石子!”
这是所谓“投石问路”。刀卜一连扔了三个石子过去,打在茅棚上,发声不小,无论如何可以将里面的人惊醒。
谁知仍是毫无反应。林震便说:“只怕真的没有人。”
“上吧!”林震挺起身来,大声说道,同时拔脚往前奔了过去。
走到崖石前面,方始看清,中有一条路可上,是临时用几块大石头垫成的台阶。再往上看去,已躺倒的三个人都在抽搐,作垂死前的挣扎。另一面的茅棚,搭得非常简陋,四角打着地钉,用绳子系住,顶上两股绳子,往中间收拢,吊在崖石旁边的一株大树上,撑起一个尖顶,估量最多也只能睡三个人。
“你们还是照旧警戒。”林震对那四个人说,“我们三个上去。”
说完,腾身而上,挺刀直扑茅棚。不道茅棚中居然有人——此人异常机警,当他的三个同伴,中箭惊呼时,他已醒来,从缝隙中发现崖石下有人,远处又有人。而三个同伴都已受了暗算,自己一闯出去,当然也是送命无疑,所以一直躲在里面,苦苦思索脱身之计。
现在到了图穷而匕首见,不能不露面的时候。人急智生,就此瞬息间,想到了一条脱身之计,等林震挺刀来刺时,他跳出来将刀一格,荡开对方的兵器,顺手一挥,将吊茅棚的两根绳子,割断了一根。
“当心!”林震大喊一声,“有人!”
刀卜和曾得时已先发现了,各自站定,先要看清是几个人——茅棚一端已陷了下去,可以看出再无他人。
“只有一个。”林震又叫,“不必忙,慢慢收拾他,只防他要逃就是。”
于是警戒的四个人,各自看一看左右,往崖石逼近,缩小包围。那个契丹兵却是一步一步往后退,突然间,举刀割断另一条吊茅棚的绳子,抢在手里,双脚一撑,临空而起,从警戒的宋兵头上越过,荡到他们身后,双手一松,身子落地,就势打个滚,拔步飞跑。
“弓!弓!”林震大叫。
只得两把弓,由于要短兵相接之故,都丢在原处,不在手边。刀卜就地捡起一块石子,用力一扔,不曾打中。下面警戒的人一起追赶,无奈那契丹兵跟刀卜一样,善跑山路,眨眨眼之间,已经无影无踪。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大家无不懊丧万分。林震却比较冷静,事已如此,须当记取穷寇莫追的古训,倘或自己这面的人,追得落入对方的掌握,则可能机密尽泄,更为不妙。
这样想着,当机立断,大声喊道:“回来,别追了!”
山巅空旷,声音本不能送远,幸好人往西追,风是东风,借助风力,命令遥遥达到,追的人都站住了脚,林震才算放心。
接下来就该通知何庆奇了。远远望去,南口火光依然,中间那一方空地,也能辨得很清楚。林震亲自瞄准着射了两箭,两箭都是尾端带哨子的响箭,呼啸而下,谷中清晰可闻。
在谷中的何庆奇,从林震一行出发以后,就已拟定了行动的计划。他决定尽可能在这一夜脱困,一方面是由于声东击西之计,逐步收效,增加了他的信心;另一方面他认为能由谷底而上高山,哪怕遭遇强敌,力战而死,也比釜底游鱼般坐困在谷中好得多。
行动计划要根据各种情况来拟定。第一步要看林震他们上得去上不去。能上得去,便证明这条路确是一条路。
第二步要看林震他们是不是能从东面到达西北面?如果能够到达,就表示葫芦关的戒备不严。照他的估计,葫芦关经先前的一阵佯攻而又似知难而退的做作,可以使敌人误信危机已经过去,松弛了警戒。
第三步,最要紧的是看有没有信号,如果没有信号,表示林震一行“全军覆没”,那么,西北方向的情况就是不可测的了!不过可以猜想得到,对方人数一定很多,不然,自己这方面不至于一个人都逃不掉。同时谷底当然也还在敌人监视之下,想逃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唯有另作打算,或者怙守待机,或者力攻南口。只要有信号来,哪怕三个人都逃掉了,至少也可以证明西北方面的监视哨,已经不存在,敌哨的位置已为林震所占领。
现在听到发射的是响箭,更见得林震已控制了一切,所以明目张胆地报信,而且逃掉的只有一个人,等他回营报信,调遣大队来拦截,已是天亮以后的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唯一的顾虑是,南口之外,有大批契丹兵在,发现自己这方面的行动,可能会入谷追击。
这一层他早就想过,并没有万无一失的善策,必要时得牺牲少数人掩护大家撤退。这是他不忍心的事,所以一直没有宣布详细的计划,只做了一个提示:可能随时要突围,各人预备,保持精力。而此刻必须要做一个决定了。
当断不断,必成祸害。他立即召集四名队长——两百多人自退入谷中,已重新编组,分为四队,由两名虞候、一名干当官、一名副军头充任队长。
这四名队长是知道林震这一行的任务的,两支响箭表示什么,亦都了解,原知今夜就要突围,此刻所要听取的,只是行动的步骤。
“我打算分三批撤退,第一批撤两队,第二批撤一队半,最后撤半队。弓箭手都集中在第二批,以防万一。”
何庆奇的计划是,第三批的半队,仍旧在南口最前面行疑兵之计,第二批在后面列阵,防敌人自南口冲入,便用强弓硬弩,将他们挡住,好掩护第一批撤退。
“第一批撤完,第二批跟着撤,这靠第三批掩护。不过,”他用很沉重的声音说,“第三批就全靠自己了,如果能够顺利撤出,便是大功。”
意在言外,撤不出就得牺牲在谷中。第四队队长立即答道:“我那里拨半队出来,另外半队我自己带,最后撤。”他紧接着又说,“理当如此,大家不要跟我争。”
他所说的“理当如此”,只有何庆奇了解。因为虞候参赞军务,干当官办理运粮补给等职司,都算幕僚,只有第四队队长这个姓朱的副军头,是正式的带兵官,那就理当他担任最吃重、最危险的战斗任务。
“这话也是!大家不必跟他争。”何庆奇又说,“第二批由我带,你们也不必跟我争。”
第二批是带领弓箭手。万一敌军冲入,掩护第一批,以及保卫自己这一队半,责任甚重,当然要由善于指挥作战的来担任领队,所以大家也都不敢跟他争。
“第一批由你领队。”何庆奇向第一队队长陆虞候说,“如果我走不脱,你代理我的职务。”说着环视其余诸人,表示已指定了继承者。
“是!”陆虞候很严肃地答应。
“分头去挑人!动作要秘密——要快——”
临时的编组,很快地完成了。最精悍而又善于白刃搏击的一小队,由朱副军头率领,挡住南口;弓箭手集中在何庆奇手下,在中路严阵以待;陆虞候带领撤退的一大队人,都是比较弱的。这就是说,如果谷中有变,抵挡不住,则精锐尽丧,逃出去的那批人不大中用,能够有何作为,就很难说了。
不过,这批人要逃出去,却因为林震一行驱除了契丹监视哨,算是移去了一个极大的障碍,行动相当方便自由。更因为留下了一根现成的钩索,攀缘亦不费事。陆虞候也是颇能干的人,身先士卒,缘绳而上,指挥先登的四五个人,挑选适当的地点,又放下两根钩索,等于一共有三条上岭之路,不消半个时辰,上百人都已脱困。不幸地摔落了两个人:一个脑浆迸流,当即丧命;另一个摔断了大腿,大概一则不愿受苦,再则不愿成为全队的拖累,竟用随身所携的短刀自戕了。
这就该轮到何庆奇的弓箭手撤退了。事到临头,他却有些踌躇,派人将朱副军头找了来说:“已成功一半了,我们一起走吧!”
“我倒也想走。上岭去转败为胜,说不定还可以好好干一场。不过,我不能走,一走就露了马脚,反而‘引鬼进门’。敌人在谷外看得很紧。”
“那,我们走了。你又如何?”
“看情形。”朱副军头说,“请将军将弓箭留给我。”
“那当然。”何庆奇留下三十把弓,三十壶箭——朱副军头的人,只有那么多。
“将军!”朱副军头问,“下一步的打算如何?”
这就难回答了。现在只求脱困,岭上的情势还不大明了,自己弟兄的体力又是如何,要看各种情况才能决定进止,或者突袭葫芦关,或者觅路回营。
想了一下,何庆奇老实答道:“此刻我说不出一个究竟。不过,我在岭上一定留上步哨,等你上岭,跟你联络。你多保重!”
“是了。”朱副军头说,“将军珍重。”他紧接着又问:“将军,我这里一共二十八个人,连我一共二十九,名字你都记得吗?”
听得这话,何庆奇悚然一惊。他懂得朱副军头的用意,这二十九个人断后,预备牺牲在谷中了!将来奏报旌奖,如果遗漏一个人,怎么对得起在天的忠魂?
这一点何庆奇是疏忽了,不过可以补救,却不必承认疏忽,免得影响士气;“我当然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说,“为了确实起见,再重新核对一次。”
此时此地,并无纸笔可以记载,但多派几个人记忆也是一样。何庆奇指定左右数人,每人各记最后扼守的健儿数人。这要花费一些时间。等记认明白,朱副军头不敢再耽搁他的工夫,连连催促,从速上岭。
经过这一番患难,同袍的感情,越觉深厚。何庆奇心里在想:两百人绝处逢生,能够脱困,独独这三十个人不能不牺牲,无论如何是件令人不甘心的事。所以一面督促大家缘绳而上,一面念兹在兹地在思索,怎么样能让这三十个人也安然撤退。
一直到都上了岭,还未筹得善策,而自己所领的这批人,何去何从,却必须做一决定,因而不得不抛开谷底,将心思用在应付眼前。
于是他先观察环境,往前望是葫芦关,往后望是敌人的营盘。右面山峰起伏,似乎绵延无尽;左面就是谷底,遥望对山,影影绰绰似乎有一两条人影,当然是林震一行,突袭得手以后,留下人在看守着。
然则,林震呢?他自语着:要设法先跟他取得联络才好。
这是初步的一个决定。看看天上,照北斗星的方位来说,即将日出。天光一亮,一百多人这样大一个目标,过于显豁,必为敌人所发现,那时再觅路逃避,就嫌太晚了。
转念到此,相当焦急,一急急出了一个主意,不暇多作考虑,将陆虞候找了来,断然下令:“咱们硬夺葫芦关!”
“是!”陆虞候问道,“怎么夺法?请交代下来,好赶快动手。”
“只有见机行事。先往前走,到关前再看。”
说着,他与陆虞候走在前面,一百多人跟随而进。到葫芦关已清晰可见时,天色突然暗了下来,这是太阳将升上大地的征兆,时间真的不多了!
“停步!”陆虞候突然喊道,“前面有人。”
何庆奇也看到了,只是天正暗,影子若隐若现,辨不清敌我。“不要莽撞。”他按住陆虞候正在抽箭的手,“也许是自己人!”
陆虞候被提醒了,倒惊出一身冷汗:若非何庆奇制止,冷箭一定会伤了自己人。
于是手从箭壶上移开,轻轻拍了三掌,这是暗头里招呼自己人的信号。果然,前面也回了三下掌声。
何庆奇松了口气:“好了,联络上了。不知道是不是林震?”
大家都站着等待,等那条影子渐近,何庆奇首先看出,身影挺拔矫捷,纵跃轻灵,十之八九是何小虎。
果然,一声:“爷!”带着欢笑扑到面前的,正是何小虎。“爷、爷!”他不知因何兴奋,又笑又喘,以至于话都堵塞在喉头了。
在何庆奇周围的人,见此光景,料知必有极好的消息,无不既高兴,又着急,急着要探问究竟。却不能催,一催他会说不出话。
“小虎!”陆虞候拍拍他的肩说,“沉住气!定下心来,慢慢儿说!”
何小虎心里很乱,意想不到的奇遇,每一点都重要,每一点都有趣,不知从哪里说起,定一定心,找到一句话来开头:“孙副都头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