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宣战案一提出,府会及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关系是仍能维持还是终于破裂,到了图穷而匕首见的时候。不但全国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个案子上,“东交民巷”亦深为关切,日本公使林权助,特地要求谒见黎元洪,表示中国对德宣战,必于国家前途有利。至于中国所提出要求援助的条件,日本政府愿以十二分的善意考虑。
黎元洪已预知林权助的来意,早就召集智囊,拟好答复:“我代表中国感谢日本对我们的关怀。不过,中国现在是共和国家,不能不以民意为依归。民意以国会议员的态度为代表。贵公使应该已经知道三百多位国会议员,致各省督军、省长、议会、商会的通电,足以看出中国民意的趋向。”
日本公使馆的书记官船津,将这番话译完以后,林权助用讥讽的语气答说:“贵国人人可发通电,报纸以通电为主要内容。国会议员前后所发的通电极多,我很怀疑有多少人对这些文字会感兴趣。”
“贵公使即令不感兴趣,亦非勉强读一读不可。”黎元洪的词锋倒也不弱,“这里有一份剪报,特以奉赠。”
船津将剪报接到手中一看,是两个月前的,由马君武领衔的一道通电,关于对德宣战问题,首言“闻有阴谋小人,欲借此在国内滋生事端,怂请政府断绝国交”,这是指梁启超而言。以下列举主要“祸害”五端:一是怕强邻借此干涉;二是既入战圈,外债加重;三是土匪将乘机而起;四是德国与土耳其同盟,而西北回部与土耳其同种,势必发生边患;五是德国潜水艇一封锁,中立国船只不能至华,影响商务。
林权助对这个通电,是早就研究过的,所以只要船津提一个大概,立即便有话说:“这是中国对德绝交以前的看法。贵国国会当初既有三百多位议员提出反对的意见,何以后来又通过对德绝交?由此可知贵国议员的意见,不是不能改变的,问题在于大总统阁下能否善为运用?”
林权助对中国的政情,相当熟悉,但黎元洪对他的弦外之音,装作不解,故意问道:“请贵公使见教,如何运用?”
“这,我们外人不便置喙,否则就变成干涉内政了。不过,”林权助的脸色转为凝重,“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请大总统阁下万勿忽略,若不幸而有‘非常之变’,不特影响中国,就是日本亦同其利害。”
这是个忠告,而黎元洪视之为警告。他最关心的是解散国会问题,因而将司法总长张耀曾,请到公府来谈此事。
“如果国会不通过参战案,他们怎么样?”黎元洪问,“他们能不能解散国会?”
“大总统所说的他们指谁?”
“督军团。”
“督军是政府所委派的地方官,怎么能干预国会?”
“那么,”黎元洪问,“内阁呢?”
“按现行法令,政府无解散国会之权。”
黎元洪想了一下又问:“内阁既没有解散国会之权,国会又不通过内阁所提的宣战案,这不成了僵局?”
“回大总统的话,内阁并没有向国会提案之权,是政府提出法案——”
“对、对!”黎元洪省悟了,政府包括大总统与内阁,对国会而言光是内阁还不能称为政府,他接受了张耀曾的纠正。
于是张耀曾又谈“僵局”,他说:“当初是防项城滥行职权,动辄解散国会,所以规定政府无解散国会之权,以为保障,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等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国会的组织法,应该修正。”
“照外国的办法呢?”
“照外国的办法,国会否决了政府的提案,政府除非接受,不然就只有解散国会,重新选举。至于政府的提案,仍旧要提交新国会通过,方能执行。”
“照现在的情形,国会不通过,政府毫无办法?”
“是。”
“万一内阁用强硬手段解散国会呢?”
“那就是违法,违法便是造反。”
“对!”黎元洪大声说道,“违法便是造反。”
“不过,”张耀曾半正经、半玩笑地说,“我要提醒大总统,不要卷入造反的漩涡。”
“此话怎讲?”黎元洪愕然相问。
“内阁解散国会的命令,要公府盖印,才能发布。大总统同意盖印,岂非卷入了造反的漩涡?”
“不会、不会!”黎元洪说,“我的印把子抓得很紧。”
张耀曾沉思了一会儿,忧形于色地说,“但愿不致成为僵局。”他摇摇头,“否则真想不出有什么化解的办法。”
张耀曾本来属于韬园系,后来与现任农商总长谷钟秀,及李根源、章士钊、杨永泰等另组“政学系”,提倡文治但不一定赞成政党政治,在思想方面跟研究系比较接近。因此研究系希望国会能够通过对德宣战案,在国会九大重要派系中,唯一能取得协力的,只有一个政学系。
政学系在内阁与国会对立的局面中,一直是以调人的姿态出现。这一点,需要研究系的充分合作。因此,张耀曾在发现段祺瑞及督军团不惜解散国会以求参战案的通过,而黎元洪又有乐见国会与内阁各趋极端,预备牺牲国会来倒阁的意向时,立刻跟研究系展开接触。第一个要找的,不是在天津遥为控制的梁启超,也不是在众议院议长席上的汤化龙,而是专为制订对德政策而成立的,国际政务评议委员会的秘书长张君劢。
听张耀曾谈了黎元洪的态度,张君劢对“黎菩萨”亦颇有微词。“名为‘菩萨’,其实不见得慈悲,大有幸灾乐祸之意。”他说,“章行严告诉我,黎菩萨把他找了去说:林权助去看过他,表示中国如有内乱,日本一定出兵相助。意思是北洋的武力并不足惧。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那,林权助说过这话没有呢?”
“没有。林权助说的是‘ォモツロクナィコト’,至多是个‘不愉快事件’。船津故甚其词,译成‘非常多变’,到了黎菩萨嘴里,变成内乱了。”
“唉!”张耀曾大为摇头,略停一下问道,“事到如今,研究系究竟持何态度?”
“尽力疏通,能让对德案通过。当然,内阁方面应该让步。不过,合肥亦很固执。”张君劢说,“我曾把你们的意思,探过他的口气,我说:参战案通过,内阁就是‘国防内阁’,不妨预先改组,作为交换条件。他说:总理可辞,条件不能交换。如之奈何?”
“内阁改组,成立三方面合作的‘国防内阁’,是解决当前政治问题的唯一办法。张乾若亦赞成此议。”张耀曾说,“合肥对你很赏识,你不妨再下点功夫。”
张君劢想了一会儿问道:“你们能不能稍作让步?”
“怎么让法?”
“不必预先改组,只要合肥保证参战案通过,成立全体一致的国防内阁,亦就可以了。”
“如果他肯保证,当然亦无不可。”
“好!我去进行。”张君劢又说,“不过将来如何改组,恐怕大成问题。”
“粥少僧多,一定会有争执的。不过,那总是将来的问题,眼前只有尽力设法,尤其不致决裂,别无他计了。”
“说得不错!”张君劢很负责地说,“我全力以赴。”
于是张君劢约了对所谓“国防内阁”最热心的章士钊,与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又谈了一次。张国淦认为目前是一个极好的进言机会,因为请国会同意对德宣战的咨文,已经由张国淦的斡旋,总算在总统府毫无留难地盖印送出了。国会预定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日,举行“全院委员会”审查。各主要派系的负责人,决定先开一次谈话会,邀请国务总理交换意见。段祺瑞如果能在会中,作一改组内阁的诺言,颇有助于化解议员的成见。
章士钊是为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的岑春煊及唐绍仪在活动,只要岑、唐能够入阁,改组迟早,并无意见。他只是提醒张君劢,要活动就在今晚,因为众院各派系负责人的谈话会,定于第二天上午举行。
一日之隔,形势大变,是往好的地方变。一方面是段祺瑞“从善如流”,向各党派表示,参战以后,必须团结一致,改组国防内阁,容纳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张国淦向黎元洪疏通,府院敌对的态势比较缓和,国会议员的想法亦就不同,“算了吧!闹不出什么花样来的”这样的口吻一流行,在众院中估计通过参战案,可有六七成的把握。参院比较困难,但小麻烦不免,大决裂是不会有的。
这些暗中的转变,只有极少数身在核心而又能保持冷静头脑的人,才看得出来。负责组织“公民团”的“三人小组”,只有王揖唐比较清楚,但他不敢提出半途而废的主张,只说情势已见缓和,是不是还需要“请愿”,似应从长计议。
“当然需要。”靳云鹏说,“情势不过缓和,并不是真的有了什么十足的把握。正应该趁他们刚软下来的当儿,加上一点压力,一下子把它搞成功。”
“你看呢,”王揖唐问傅良佐,“是不是要请示总理?”
“请示总理,是让总理为难。我们认为对的就走,不对就不走。”
“可是,”靳云鹏说,“钱已经花出去了。”
“钱是小事。”傅良佐说,“咱们不妨找倪丹忱去研究研究。”
于是联袂到北京饭店去看倪嗣冲,道明来意,请教动静。倪嗣冲脱口答说:“公民有请愿权,载明约法,依法行事,有何不可?”
“就怕公民会闹事。”王揖唐说。
“公民闹事,公民负责,与诸公何干?而且,三位不会叫公民不要闹事吗?”
“是,是!”王揖唐与靳云鹏异口同声地答应着。
但是,倪嗣冲的话,他们都只听了半段。王揖唐听的是下半段,靳云鹏听的是上半段。
“公民闹事,公民负责。”靳云鹏对张世钧说,“当然,如果真的让警察抓了,我来保他们出来。”
有他这句话,张世钧自然可以放手办事了。五月九号半夜里,就开始召集人马。何掌柜找了天桥“杆儿上”的老金帮忙,找了一帮乞儿,每人发一件毛蓝布的大褂;又找了十来副“剃头挑子”,用雪亮的剃刀,风卷残云似的,把那些乞儿一个个剃成大光头。然后每人发一条新毛巾,里面包着四个称为“门钉”的肉馅大包子。饱餐既毕,用新毛巾洗了脸,套上毛蓝布大褂,如果不看下面那双赤脚的泥腿,居然斯文一脉。
当然,全是混混跟乞儿,办不了大事。张世钧事先又邀了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叫刘尧卿,是他的同官;一个唐绍陈,国务院参议;再有一个,头衔煊赫,是为“公民代表”,是中华大学的校长,姓孙名熙泽。
众院全院委员会,定在上午十点半召开。开完,由全院委员会委员长彭允彝招待午餐。“公民团”当然不能早到,否则就会有许多议员望而却步。所以张世钧的计划是十点钟开始集合,发给旗子,十点四十分钟出发,十一点钟到达众议院完成包围。如果国会议员不就范,就一直包围下去,隔绝内外,连厨子都不准进出,断绝他们饮食,便非屈服不可。
到得上午八点钟,部署便已就绪。张世钧与冯大洲以何掌柜的馆子为“前进指挥所”,逐一检点应办事项,事事妥帖,颇为高兴。
“现在只等旗子了。”张世钧说,“早点把它去取了来。”
“不忙!”冯大洲说,“约好九点钟去取,一定有。这张五说话最有信用。”
“还是早点去等的好。”
拗不过长官,冯大洲只好带了何掌柜的两个伙计,坐上洋车,直奔张五家。下车入内一看,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张五家“铁将军把门”,从窗子缝隙中往里望去,只见大捆的五色纸堆了半屋子,哪里有什么旗子?
张五住的是大杂院,有他的一个街坊上前问道:“你老是不是陆军部的冯先生?”
“是、是!不敢。请问贵姓?”冯大洲急急问,“张五爷哪里去了?”
“这会儿已经上了火车了。”那人答说,“敝姓李,张五爷留下一封信,让我转给你。”
冯大洲急忙撕开信封,里面龙飞凤舞着三个核桃大的字:“吾去也!”
“这个小子!”冯大洲气得跳脚,“简直不是人。”
“冯先生,是怎么回事?”
“他误了我的大事,答应我写两百面的旗子,现在就要用了!怎么办?”
“什么旗子?”
“请愿用的。”冯大洲看此人文质彬彬,心中一动,“李爷,你能不能帮我想个法子?还有两个钟头,多找些人赶一赶,也许还来得及。”
这姓李的很帮忙,立即替他去找了两个人来。冯大洲又派一名伙计去买毛笔、墨汁、糨糊,接着破门而入,在张五那间四壁萧条的屋子里,就地上摊开五色油光纸,大家一起动手。标语字句是早拟好的,字迹不求工整,所以写得很快。一面写,一面黏上竹条,做成一面旗子,不过个把钟头,便已竣事。
“谢谢,谢谢!”冯大洲十分领情,送了十块现大洋作为酬谢,对方亦很高兴。
听说议院附近,出现了“公民团”,会场上的气氛一变,原来发言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沉寂了。相顾默询是怎么回事,但所看到的是对方愤怒的脸色。
“袁世凯阴魂不散!胁迫国会的丑剧,再度上演。”
有人大吼,吸引了全场的视线,定睛细看,正是反段的大将,韬园派的首脑孙洪伊。他是天津人,天津街的嗓门儿之大是出了名的,况当盛怒之际,越发声震屋瓦,以至于想说几句缓和气氛的人,亦都被镇慑得噤不出声了。
“本席提议,把今天的全院委员会,改成大会。请内阁总理、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到会列席,接受质询。”
“赞成、赞成!”好几个人同时发声,而且掌声如雷。
临时动议及表决的程序,在十几秒钟以内同时完成。全院委员会委员长彭允彝,便即宣布:“全院委员会结束,改开大会。请议长先生行使主席职权。”
于是一向以风度端凝著称的众议院议长,从他高高在上的议长座位中,先拿木槌敲了一下,然后站起身来,用一口湖北官话说道:“今天本来是全院委员会,审查政府咨请立法的对德宣战案。现在改开大会,是一次临时会议,主要的讨论事项是突然发生的公民团请愿事件。现在陈副议长正在接见公民团的代表,是不是等听取了陈副议长的报告,再决定需要不需要请有关政府首长来会,接受质询。请大会公决。”
“本席刚刚出去看过。”国民党籍的议员邹鲁起立发言,“所谓‘公民团’已经包围了本院,这种非法的举动,本席认为幕后一定有指使的人。应该责成政府,迅即采取纠正的措施,同时由本院组织临时调查委员会,加以彻底调查。”
“关于调查一部分,不妨暂时保留。”汤化龙说,“自称公民团,既已包围国会,这一节必须立刻有所处置。本席以主席的地位,决定邀请内阁总理,内务、司法两总长到会,此刻暂时休会,等待陈副议长提出报告。”
一散了会,各派各系,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换意见。反段而态度激烈的,便公然拍案大骂军阀,道是对国会议员犹且如此,可见平时如何残民以逞。其中最痛心的,自然是研究系的议员,内外奔走,眼看可以通过的参战案,恐怕要胎死腹中了。
及至复会的铃声大振,议员入座,副议长陈国祥开始报告接见公民团代表请愿的经过,他说:“代表一共三位,他们不但是公民,而且是有社会地位的,为首的是中华大学校长孙熙泽。”
此言一出,席间立刻引起一阵骚动,一片“嗡嗡”的声音,相顾私议,或者彼此在打听孙熙泽是何许人。直到汤化龙敲了一下议槌,会场静止下来,陈国祥方又继续报告。
“他们提出一个要求,必须在今天通过对德宣战案。我向他们解释,今天是审查议案。审查成立,定期召开大会,才谈得到通过不通过。这是法定的程序。代表之中有一个姓刘的,是陆军部的谘议,蛮不讲理,他说:‘我们不懂什么程序不程序,只知道对德宣战,就可以收回山东让德国侵占的地方。谁反对,谁就是汉奸!这个案子今天如果不通过,你们就别想回家。’我说:‘你们自称公民团,这样做法,不但妨害议员个人自由,而且妨害议员执行公务,是犯法的。’这姓刘的说:‘你说我犯法,你请司法总长来评理——’”
话还未完,议席中有人大喊:“对!请司法总长来评理!”
这时议员情绪已很激动了,争着发言,声音一个比一个高,秩序无法维持。汤化龙便又只好使出“散会”的法宝。
这一散会坏了,有些议员为了私人的理由,想离开众院,哪知公民团包围阻拦,不准通过。脾气暴躁的议员,便即破口骂道:“你们是什么东西!军阀的狗腿子,冒充公民!”
“他妈的!”有个天桥的混混大吼,“这个狗娘养的骂人,还不揍他个狗日的!”
“对!打!”
一呼百应,就此发生冲突。派在众院的警卫,原已获得警察总监吴炳湘的密令,对于公民团请愿,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现在看打议员要出人命,不能不奋力解救。张世钧、冯大洲以及帮同在场指挥的何掌柜等人,亦纷纷横身排解,力竭声嘶地大喊:“不准动手、不准动手。”
群情汹涌,哪里弹压得住?亏得冯大洲有急智,请三四个人把他抬了起来,用马口铁的话筒大声嚷道:“吃午饭啰,发大馒头啰!快来领啊!”
这一嚷嚷,比什么都灵,公民团不由得都住了手,寻声而视。众院的警卫,才将议员们救出重围,受伤的已有邹鲁、田桐、吕复、陈策、吴宗慈、郭同等等,一共十来个人。大部分是反段的益友社和民友社的成员。
伤势幸都不重,众院本设有医务室,医生、护士一起动手,没有多少时候,就都料理完了。
但风波不因伤势不重而减弱,只是拍桌大骂也好、咬牙切齿也好,都无补于眼前的困境,因为内外交通,只靠电话。而唯一能解除众院困境的警察总监吴炳湘,在电话中遍寻不着,自然是故意躲起来了。
于是,议长汤化龙只得依照前议,用电话邀请国务总理、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到会,接受质询。打到国务院的电话,是一个秘书接的,说总理正在接见外宾。找秘书长张国淦,回答是到公府见总统去了。
“请你联络一下,联络到了,请他立刻给我电话。”汤化龙那秘书一口湖北话,便又打着乡谈叮嘱,“公民团在我这里‘扯皮闹绊’,找吴总监不在,找你们秘书长,又不在,都是‘肖鳝鱼的’,简直‘打伙弄琵琶’嘛!你跟你们秘书长说,议员都‘狗脸生毛’了!他如果再‘装佯其相’,‘出刘秀’我可不负责。到那时候‘扯油面’嫌晚了。”
意思是说:公民团“无理取闹”,吴炳湘、张国淦都“开溜”了。简直是“合伙整人”。议员都“翻脸”了,张国淦如果再“装傻”,出了“意外”,他不负责。到那时候“上吊”嫌晚了。话中威胁的意味甚重,那秘书不敢怠慢,赶紧找到张国淦,据实转告。
张国淦也有说不出的苦,但不能不打电话。汤化龙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驱散公民团,二是请段祺瑞到会。张国淦的答复:第一、立刻找吴炳湘想办法。第二、一定请总理到会,不过开会及接见外宾的日程,都是早已预定的,得想法子抽工夫,时间不能限定。
汤化龙无奈,只能再找内务总长,其是由教育总长范源濂兼代,答应马上到院。说得斩钉截铁,却就是不见人影,隔了一个钟头,电话来了,说是受阻于公民团,无法进入众院大门,不胜抱歉。
于是第三个找司法总长张耀曾,他们是一系的同志,所以汤化龙不打官腔,只用情商。
“镕西,你总不忍坐视吧?你是司法总长,吴镜潭不能不听你的命令。无论如何,你要帮忙!”
“不等老兄说,我早已打了不知多少通电话给吴镜潭,好不容易找到了,你知道他怎么说?”
“他怎么说?他总不能不管吧?”
“他说他不是不管,是管不了!一管非出人命不可。”
“此话怎讲?”
“他也有他的理由:公民团是一群暴民,与警察发生冲突,是还手还是不还手?不还手打死警察,还手打死暴民。他说:请议员老爷多包涵,忍一忍,到天黑肚子饿了,自然就散了。”
“公民团要到天黑才会饿,这里可是这会儿就闹饥荒了。”
“啊!”张耀曾吃惊地问,“饭都吃不成吗?”
“对了。”
“这太说不过去了!这太说不过去了!”张耀曾喃喃地说,“我来想办法,我来想办法!”
他倒是言而有信,立刻又找吴炳湘,到王府井大街的外国面包房,备办了大批面包、黄油、德国香肠,用箩筐装好,然后打电话找靳云鹏,再辗转找到在现场指挥的张世钧、冯大洲,开出一条通路,将几大箩筐的干粮送了进去,等议员到嘴,也就差不多天黑了。
天虽黑了,公民团却并无散去的迹象。相反,还有吃了晚饭无事,“溜达、溜达”来消食的人,集中到这里来看热闹,将一座众院,围得水泄不通。
就在这时候传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国务总理段祺瑞决定出席国会接受质询,已经由国务院出发了。
于是摇铃入席,议员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预备大大地轰他一炮。但也有人提出警告: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段祺瑞虽然不善于辞令,但沉着镇静有余。倘或抱着想让他难堪得下不得台,出一口腌臜气,恐怕会失望。
果然,段祺瑞在七点三十分到达时,神色如常,跟议长汤化龙握一握手,坐在为政府官员所备的席位上,静以观变。
一马当先的,是在民国元年曾任临时参议院议长的吴景濂。“请问总理,”他说,“北京自称公民团的暴民非法包围国会,政府如何处置?”
“只有疏导。”
“疏导无效呢?”
“采取监视的手段,防止出现任何暴行。”
“照总理这么说,国会议员就被困死在这里?”
“困则有之,死则未必。”段祺瑞说,“爱国无罪,公民团为了争取国家的利益,行动稍有出轨,情有可原,请议员先生谅解政府不能强力干预的苦衷。”说完,段祺瑞一鞠躬下台。
吴景濂与民友社、益友社的议员,为之气结。有个议员站起来大声质问:“政府有保护国会议员的责任。请问段总理,你尽到了责任没有?”
段祺瑞不即答复,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来细看。原来可能提到的问题,已由他的幕僚预先仔细想过,拟好答案,只要找到了照样回答就是。
终于找到了,段祺瑞就在原席位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说:“警察总监已经用电话命令驻国会的警卫,不准任何公民闯入议院,这就是对议员先生的保护。”
“这样保护,要保护到什么时候?”又有人问。
“保护到各位认为不必再保护了为止。”
“哼!”那人唯有冷笑。
段祺瑞恍如不闻,神态如常。他本不善于言辞,但这天的情形例外,是因为掌握了一个“冷”字诀。不管议员如何动肝火,他只以冷静处之。加以议员的心理状态,不难了解,会有些什么话要问,也早由幕僚研究透彻,因而应付裕如,丝毫不觉得为难。
议员们对他,实在是无可奈何,恨之入骨,只有倒阁才能出胸头这口恶气。想通了这一点,索性不跟他生闲气。有的小声闲谈,有的闭目养神,竟出现了奇怪的、安静的场面。
“议长先生,”他问,“质询是否终了?”
汤化龙板着脸回答:“总理先生,谢谢!”
于是段祺瑞在众院门口上了汽车,由人丛中分开来的一条路穿出去,回府学胡同私邸。只见倪嗣冲、靳云鹏、张国淦等人,都在那里等他。
“这样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张国淦说,“总要想个打开僵局的法子才好。”
段祺瑞对靳云鹏、傅良佐与王揖唐这个“三人小组织”也颇为不满。不过,他御下有一样长处,是从袁世凯那里学来的,事情弄糟了,总觉得自己领导无方,不愿归咎部下。所以此时只问:“你们看,下一步棋怎么走?”
“今天是绝不会讨论参战案的了。为了留个相见的余地,我看可以让吴镜潭的马队出动了。”张国淦又说,“府里来电话问过。”
“府里怎么说,”段祺瑞问,“唯恐天下不乱?”
“案子盖了大总统的印提出,在这件案子上,府院的立场是一致的。”
“真的?”
“真的!”
“我看未必。”段祺瑞说,“如果你有把握,立场一定会一致,我就要提出解散国会的建议。”
“这怕有点问题——”
“有十足的理由,”段祺瑞不容他表示反对的理由,“国会搞到今天这种样子,不顾国家的利益,就是自绝于人民,代表资格,当然不存在。”
“总理的话很透彻。”倪嗣冲连连点头,“国会议员是不是想当下去,完全要看他们自己了。”
张国淦默然。对未来的发展,他看得很清楚,参战案一定通不过,段祺瑞亦一定会呈请总统解散国会,那一来黎元洪将遭遇到极大的难题。
“翼青,”段祺瑞对靳云鹏说,“你打电话给镜潭吧!”
于是靳云鹏到另一间空屋中,打电话给吴炳湘,请他派马队驱散公民团,然后又打电话给在陆军部留守的张世钧,告诉他这出戏吹尾声了。
“明天召集一次临时阁议吧!”段祺瑞交代张国淦,“定在上午十点钟。”
“议程呢?”
“问问大家的意见,如果参战案通不过,内阁该怎么办?”
“这,”张国淦很婉转地说,“是不是私下向大家征询意见,比较能够探出其意?”
“不!我希望大家公开表示意见。”
张国淦是秘书长,建言不纳,唯有奉令行事,打电话到国务院秘书处,关照连夜发召集阁议的通知。
段祺瑞准十点钟到了国务院,随即进入会议室,放眼一望,不由得愣住了,阁员还只到了一个——教育总长兼代内务总长的范源濂。
“今天怕要流会了。”张国淦听说总理已到,匆匆赶了来,手里拿着一大沓信。
“怎么,都请假?”
“不是,都辞职了。”说着将手中的信一扬,“一共四份辞职书。”
“哪四位?”
辞职的四总长是外交伍廷芳、法务张耀曾、农商谷钟秀、海军程璧光。此外交通许世英、财政陈锦涛则因他案先后去职,代理的次长都出差去了,以至于只有一个范源濂出席阁议。
这样子从内部来倒阁,为段祺瑞始料所不及。当时走到范源濂面前,伸手相握,很感激地说:“静生,多承不弃,感激之至。”
“总理身系重任,总以委曲求全为贵。”
“委曲而能求全,我亦甘受委屈,”段祺瑞不愿多谈,连声说道,“多谢,多谢!”说完,将手放了开来。
于是范源濂鞠个躬走了。段祺瑞在他自己的椅子坐了下来,好半天不作声。
“辞职的理由是什么?”
“总理何必问理由?真正的理由,不会形诸文字的。”
“伍、程辞职,不足为奇,他们本来就是西南那面的;张镕西辞职,一定是为昨天的事引咎。我就不明白,何以谷九峰亦跟我捣乱?”段祺瑞问,“君劢在不在?”
“秘书长,”有个秘书推门进来,一看段祺瑞也在座,便先向他行了礼,然后才向张国淦作未完的报告,“公府丁秘书长有电话。”
“一定是说昨天那件事。”段祺瑞站起来说,“跟丁佛言谈完了,到我那里来。”
果然,段祺瑞料得不错,丁佛言告诉张国淦,西南方面由孙中山领衔,岑春煊、章太炎、唐绍仪、唐继尧联名,电请黎大总统惩办滋扰国会的伪公民团分子。
“这件事非严办不可。”丁佛言说,“为段总理设想,应该赶快发布这个命令,越快越好。现在流言很盛,你总听到了吧?”
“什么流言?我没有听到。”
“只说一点好了,公民团的代表是陆军部的职员,可以想见幕后指使者是谁。”
张国淦在电话中报以长叹,说得一声:“我知道了。”随即挂断了电话。
到得段祺瑞的办公室,只见张君劢也在那里,看到他,都住了口。张国淦便将丁世峄的话转告了段祺瑞,赞成立即发布严办公民团的命令。
段祺瑞考虑了好一会儿才开口:“照这样子,是往妥协的路子上去走。发布命令以后,下一个步骤如何?现在就得研究。请你打电话给又铮,马上来。”
张国淦如言照办,等办好严惩公民团的“府稿”,派人送出,徐树铮也到了,一起在总理办公室密谈。
“你大概还不知道,”段祺瑞对徐树铮说,“今天召集临时阁议,只到了一个范静生,其余的都辞职了。”
“这也不是意外。”徐树铮说,“正不妨趁此机会,改组内阁。”
“是的。”张国淦乘机进言,“参战案通过了,要成立国防内阁。不如先改组,容纳了国会中最大的两派,参战案自然就能顺利通过。”
段祺瑞不作声,只看了徐树铮一眼,意思是要他来发问。
“乾若兄,”徐树铮说,“这个团结一致的原则,是可以接受的,但要看改组的办法。国防内阁自然以权力集中为原则。是不是?”
“一点不错。”张国淦说,“权力要集中,人就不能太多。我想除总理以外,阁员以六位为原则。”
“这六位是如何分配呢?”
“鼎足之势。”
“意思是请总理提两位,研究会、国民党各提两位?”
“是的。”
“我想,”徐树铮只看着段祺瑞说,“只要提出来的人肯合作,这个原则也未始不能接受。”
段祺瑞点点头,“任公跟济武是处得来的。”他问,“你们看国民党会提哪两个人?”
“大概是岑云阶、唐少川。”
“岑云阶也还罢了;唐少川,”段祺瑞大为摇头,“绝不行!”
原来段祺瑞对唐绍仪恶感特深。唐绍仪本以依附袁世凯起家,入民国后,袁世凯且提名他为第一任国务总理。但袁、唐的想法不同,在袁世凯,不管是美国式的总统制也好,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也好,只认为唐绍仪是他的“首辅”,犹如清朝的军机大臣领班。而以幼童留美,出身耶鲁大学的唐绍仪,却因约法明定是责任内阁制,处处争权,而且还加入了同盟会,因而大为不满,不过当了两个月首揆,就为袁世凯借故逼得辞职了。
及至袁世凯筹备帝制,唐绍仪率先通电反对,措词非常严厉。段祺瑞就认为唐绍仪忘恩负义,万不可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接位总统,由段祺瑞组阁,迫于西南方面的压力,勉强发表唐绍仪为外交总长,暗中却指使各省督军反对,以致唐绍仪无法就职。双方积怨已深,无论如何是合作不起来的。
这些缘故,张国淦无不深知,但为了拉拢政学系,不能不照章士钊的意见,提出岑、唐二人。唐虽被拒,岑可接纳,加上段祺瑞欢迎研究系的梁启超、汤化龙参加国防内阁,就只剩下一个唐绍仪的出处,不过整个问题的六分之一,总比较容易解决。
因此,张国淦说:“总理如果同意这个原则,我们不妨悄悄进行。唐少川的问题,留着以后再说。”
“此事还须从长计议。”徐树铮说,“全局的关键在国会通过参战案。这一层,乾若兄有何高见?”
“当然是以疏通为主。”张国淦说,“最好请各省督军,就本人的关系,分批邀宴本省的国会议员,要求支持。”
“这是很正当的做法,我赞成。”徐树铮又说,“辞总长的那几位,不知道能不能暂时收回辞呈?”
“这也要商量起来看。”
“那么,咱们就分头办事好了。督军团方面归我去疏通;辞职的总长方面,请乾若兄去情商;国民党及政学会方面,请君劢兄去安抚。混沌的局面,只好暂时维持几天了。”
“好!就这么说了。”段祺瑞表示同意,“不过,公府那方面,请乾若去打个招呼,不要节外生枝。”
“是!”张国淦很有把握地说,“不会的。”
等散了会,徐树铮邀请张国淦、张君劢到家吃饭,预备再作进一步的详说。不道黎元洪的心腹哈汉章来了电话,想跟张国淦即时见面,说有极重要的事情。这一来,自然只有辞谢了徐树铮的邀约了。
“今天上午,王聘老去看大总统,带来了一个消息:督军团想造反。大总统要我来向你求证。”
哈汉章告诉张国淦,督军团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如果参战案不能在国会通过,决定采取武力干预的态度。预定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是解散国会,第二是解散总统的卫队,第三是软禁总统,最后,拥护一个人取黄陂而代之。”
“有这话吗?”张国淦大为诧异,“这不是要造反?”
“王聘老特来为见黄陂告警,消息靠得住的。不过,黄陂为慎重起见,让我来向您求证。”
“我无法证实,可也不敢说绝无其事。王聘老一向言不妄发,不过可能传闻有误。”张国淦又说,“我们先研究,拥立谁呢?”
“非合肥,即东海,也可能是王聘老。”
“我看,至少还有两个人够资格。”
“谁?”
“一位是河间,一位是辫帅。”
“河间不可能,他也舍不得离开南京,辫帅的动向很可疑。”哈汉章又说,“其实黄陂亦不是一定跟合肥过不去,这两天会有一个很切实的表示。不过,一切都以安定为前提,黄陂要我来求证这个消息,亦是为了这一点。你能不能问一问又铮?”
“不必问。”张国淦答说,“请你回去报告黄陂,目前的方针,以和为贵。明天开始,各省督军,邀宴本省的国会议员,要求支持参战案。如果能够顺利通过,内阁马上改组,延纳国会最大的两个派系。那一来是大团结,黄陂安心垂拱而治好了。”
“这倒也是正办。可是,参战案如果通不过呢?”
“不敢想。”张国淦将两手掩在耳朵上,仿佛连听都不敢听。
“还有一个问题,听说内阁只剩了三个人了。合肥、范静生,还有足下。”哈汉章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肥应该有以自处。”
“你是说,要合肥请辞?”
“我没有这么说,不过总该有个办法出来,不然这种怪现象不成了笑话?”
“办法一定有的,不过要看明天督军疏通议员的结果再谈。黄陂既然要求安定,希望他对这个‘怪现象’视而不见。”
“你是讲原则,这话我可以跟黄陂说。乾若,我还有句话,请你记在心里:你不要忘记来自何处!”
这是提醒张国淦,他原是黎元洪一系的。“我为大局!”他说,“求大局面的不生大变化,也是为了黄陂。”
哈汉章没有再说下去,坐上汽车去向黎元洪复命时,心心念念在研究的是张国淦的态度,总觉得他倾向段祺瑞的成分,多于倾向黎元洪。
宣战案一提出,府会及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关系是仍能维持还是终于破裂,到了图穷而匕首见的时候。不但全国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个案子上,“东交民巷”亦深为关切,日本公使林权助,特地要求谒见黎元洪,表示中国对德宣战,必于国家前途有利。至于中国所提出要求援助的条件,日本政府愿以十二分的善意考虑。
黎元洪已预知林权助的来意,早就召集智囊,拟好答复:“我代表中国感谢日本对我们的关怀。不过,中国现在是共和国家,不能不以民意为依归。民意以国会议员的态度为代表。贵公使应该已经知道三百多位国会议员,致各省督军、省长、议会、商会的通电,足以看出中国民意的趋向。”
日本公使馆的书记官船津,将这番话译完以后,林权助用讥讽的语气答说:“贵国人人可发通电,报纸以通电为主要内容。国会议员前后所发的通电极多,我很怀疑有多少人对这些文字会感兴趣。”
“贵公使即令不感兴趣,亦非勉强读一读不可。”黎元洪的词锋倒也不弱,“这里有一份剪报,特以奉赠。”
船津将剪报接到手中一看,是两个月前的,由马君武领衔的一道通电,关于对德宣战问题,首言“闻有阴谋小人,欲借此在国内滋生事端,怂请政府断绝国交”,这是指梁启超而言。以下列举主要“祸害”五端:一是怕强邻借此干涉;二是既入战圈,外债加重;三是土匪将乘机而起;四是德国与土耳其同盟,而西北回部与土耳其同种,势必发生边患;五是德国潜水艇一封锁,中立国船只不能至华,影响商务。
林权助对这个通电,是早就研究过的,所以只要船津提一个大概,立即便有话说:“这是中国对德绝交以前的看法。贵国国会当初既有三百多位议员提出反对的意见,何以后来又通过对德绝交?由此可知贵国议员的意见,不是不能改变的,问题在于大总统阁下能否善为运用?”
林权助对中国的政情,相当熟悉,但黎元洪对他的弦外之音,装作不解,故意问道:“请贵公使见教,如何运用?”
“这,我们外人不便置喙,否则就变成干涉内政了。不过,”林权助的脸色转为凝重,“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请大总统阁下万勿忽略,若不幸而有‘非常之变’,不特影响中国,就是日本亦同其利害。”
这是个忠告,而黎元洪视之为警告。他最关心的是解散国会问题,因而将司法总长张耀曾,请到公府来谈此事。
“如果国会不通过参战案,他们怎么样?”黎元洪问,“他们能不能解散国会?”
“大总统所说的他们指谁?”
“督军团。”
“督军是政府所委派的地方官,怎么能干预国会?”
“那么,”黎元洪问,“内阁呢?”
“按现行法令,政府无解散国会之权。”
黎元洪想了一下又问:“内阁既没有解散国会之权,国会又不通过内阁所提的宣战案,这不成了僵局?”
“回大总统的话,内阁并没有向国会提案之权,是政府提出法案——”
“对、对!”黎元洪省悟了,政府包括大总统与内阁,对国会而言光是内阁还不能称为政府,他接受了张耀曾的纠正。
于是张耀曾又谈“僵局”,他说:“当初是防项城滥行职权,动辄解散国会,所以规定政府无解散国会之权,以为保障,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等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国会的组织法,应该修正。”
“照外国的办法呢?”
“照外国的办法,国会否决了政府的提案,政府除非接受,不然就只有解散国会,重新选举。至于政府的提案,仍旧要提交新国会通过,方能执行。”
“照现在的情形,国会不通过,政府毫无办法?”
“是。”
“万一内阁用强硬手段解散国会呢?”
“那就是违法,违法便是造反。”
“对!”黎元洪大声说道,“违法便是造反。”
“不过,”张耀曾半正经、半玩笑地说,“我要提醒大总统,不要卷入造反的漩涡。”
“此话怎讲?”黎元洪愕然相问。
“内阁解散国会的命令,要公府盖印,才能发布。大总统同意盖印,岂非卷入了造反的漩涡?”
“不会、不会!”黎元洪说,“我的印把子抓得很紧。”
张耀曾沉思了一会儿,忧形于色地说,“但愿不致成为僵局。”他摇摇头,“否则真想不出有什么化解的办法。”
张耀曾本来属于韬园系,后来与现任农商总长谷钟秀,及李根源、章士钊、杨永泰等另组“政学系”,提倡文治但不一定赞成政党政治,在思想方面跟研究系比较接近。因此研究系希望国会能够通过对德宣战案,在国会九大重要派系中,唯一能取得协力的,只有一个政学系。
政学系在内阁与国会对立的局面中,一直是以调人的姿态出现。这一点,需要研究系的充分合作。因此,张耀曾在发现段祺瑞及督军团不惜解散国会以求参战案的通过,而黎元洪又有乐见国会与内阁各趋极端,预备牺牲国会来倒阁的意向时,立刻跟研究系展开接触。第一个要找的,不是在天津遥为控制的梁启超,也不是在众议院议长席上的汤化龙,而是专为制订对德政策而成立的,国际政务评议委员会的秘书长张君劢。
听张耀曾谈了黎元洪的态度,张君劢对“黎菩萨”亦颇有微词。“名为‘菩萨’,其实不见得慈悲,大有幸灾乐祸之意。”他说,“章行严告诉我,黎菩萨把他找了去说:林权助去看过他,表示中国如有内乱,日本一定出兵相助。意思是北洋的武力并不足惧。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那,林权助说过这话没有呢?”
“没有。林权助说的是‘ォモツロクナィコト’,至多是个‘不愉快事件’。船津故甚其词,译成‘非常多变’,到了黎菩萨嘴里,变成内乱了。”
“唉!”张耀曾大为摇头,略停一下问道,“事到如今,研究系究竟持何态度?”
“尽力疏通,能让对德案通过。当然,内阁方面应该让步。不过,合肥亦很固执。”张君劢说,“我曾把你们的意思,探过他的口气,我说:参战案通过,内阁就是‘国防内阁’,不妨预先改组,作为交换条件。他说:总理可辞,条件不能交换。如之奈何?”
“内阁改组,成立三方面合作的‘国防内阁’,是解决当前政治问题的唯一办法。张乾若亦赞成此议。”张耀曾说,“合肥对你很赏识,你不妨再下点功夫。”
张君劢想了一会儿问道:“你们能不能稍作让步?”
“怎么让法?”
“不必预先改组,只要合肥保证参战案通过,成立全体一致的国防内阁,亦就可以了。”
“如果他肯保证,当然亦无不可。”
“好!我去进行。”张君劢又说,“不过将来如何改组,恐怕大成问题。”
“粥少僧多,一定会有争执的。不过,那总是将来的问题,眼前只有尽力设法,尤其不致决裂,别无他计了。”
“说得不错!”张君劢很负责地说,“我全力以赴。”
于是张君劢约了对所谓“国防内阁”最热心的章士钊,与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又谈了一次。张国淦认为目前是一个极好的进言机会,因为请国会同意对德宣战的咨文,已经由张国淦的斡旋,总算在总统府毫无留难地盖印送出了。国会预定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日,举行“全院委员会”审查。各主要派系的负责人,决定先开一次谈话会,邀请国务总理交换意见。段祺瑞如果能在会中,作一改组内阁的诺言,颇有助于化解议员的成见。
章士钊是为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的岑春煊及唐绍仪在活动,只要岑、唐能够入阁,改组迟早,并无意见。他只是提醒张君劢,要活动就在今晚,因为众院各派系负责人的谈话会,定于第二天上午举行。
一日之隔,形势大变,是往好的地方变。一方面是段祺瑞“从善如流”,向各党派表示,参战以后,必须团结一致,改组国防内阁,容纳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张国淦向黎元洪疏通,府院敌对的态势比较缓和,国会议员的想法亦就不同,“算了吧!闹不出什么花样来的”这样的口吻一流行,在众院中估计通过参战案,可有六七成的把握。参院比较困难,但小麻烦不免,大决裂是不会有的。
这些暗中的转变,只有极少数身在核心而又能保持冷静头脑的人,才看得出来。负责组织“公民团”的“三人小组”,只有王揖唐比较清楚,但他不敢提出半途而废的主张,只说情势已见缓和,是不是还需要“请愿”,似应从长计议。
“当然需要。”靳云鹏说,“情势不过缓和,并不是真的有了什么十足的把握。正应该趁他们刚软下来的当儿,加上一点压力,一下子把它搞成功。”
“你看呢,”王揖唐问傅良佐,“是不是要请示总理?”
“请示总理,是让总理为难。我们认为对的就走,不对就不走。”
“可是,”靳云鹏说,“钱已经花出去了。”
“钱是小事。”傅良佐说,“咱们不妨找倪丹忱去研究研究。”
于是联袂到北京饭店去看倪嗣冲,道明来意,请教动静。倪嗣冲脱口答说:“公民有请愿权,载明约法,依法行事,有何不可?”
“就怕公民会闹事。”王揖唐说。
“公民闹事,公民负责,与诸公何干?而且,三位不会叫公民不要闹事吗?”
“是,是!”王揖唐与靳云鹏异口同声地答应着。
但是,倪嗣冲的话,他们都只听了半段。王揖唐听的是下半段,靳云鹏听的是上半段。
“公民闹事,公民负责。”靳云鹏对张世钧说,“当然,如果真的让警察抓了,我来保他们出来。”
有他这句话,张世钧自然可以放手办事了。五月九号半夜里,就开始召集人马。何掌柜找了天桥“杆儿上”的老金帮忙,找了一帮乞儿,每人发一件毛蓝布的大褂;又找了十来副“剃头挑子”,用雪亮的剃刀,风卷残云似的,把那些乞儿一个个剃成大光头。然后每人发一条新毛巾,里面包着四个称为“门钉”的肉馅大包子。饱餐既毕,用新毛巾洗了脸,套上毛蓝布大褂,如果不看下面那双赤脚的泥腿,居然斯文一脉。
当然,全是混混跟乞儿,办不了大事。张世钧事先又邀了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叫刘尧卿,是他的同官;一个唐绍陈,国务院参议;再有一个,头衔煊赫,是为“公民代表”,是中华大学的校长,姓孙名熙泽。
众院全院委员会,定在上午十点半召开。开完,由全院委员会委员长彭允彝招待午餐。“公民团”当然不能早到,否则就会有许多议员望而却步。所以张世钧的计划是十点钟开始集合,发给旗子,十点四十分钟出发,十一点钟到达众议院完成包围。如果国会议员不就范,就一直包围下去,隔绝内外,连厨子都不准进出,断绝他们饮食,便非屈服不可。
到得上午八点钟,部署便已就绪。张世钧与冯大洲以何掌柜的馆子为“前进指挥所”,逐一检点应办事项,事事妥帖,颇为高兴。
“现在只等旗子了。”张世钧说,“早点把它去取了来。”
“不忙!”冯大洲说,“约好九点钟去取,一定有。这张五说话最有信用。”
“还是早点去等的好。”
拗不过长官,冯大洲只好带了何掌柜的两个伙计,坐上洋车,直奔张五家。下车入内一看,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张五家“铁将军把门”,从窗子缝隙中往里望去,只见大捆的五色纸堆了半屋子,哪里有什么旗子?
张五住的是大杂院,有他的一个街坊上前问道:“你老是不是陆军部的冯先生?”
“是、是!不敢。请问贵姓?”冯大洲急急问,“张五爷哪里去了?”
“这会儿已经上了火车了。”那人答说,“敝姓李,张五爷留下一封信,让我转给你。”
冯大洲急忙撕开信封,里面龙飞凤舞着三个核桃大的字:“吾去也!”
“这个小子!”冯大洲气得跳脚,“简直不是人。”
“冯先生,是怎么回事?”
“他误了我的大事,答应我写两百面的旗子,现在就要用了!怎么办?”
“什么旗子?”
“请愿用的。”冯大洲看此人文质彬彬,心中一动,“李爷,你能不能帮我想个法子?还有两个钟头,多找些人赶一赶,也许还来得及。”
这姓李的很帮忙,立即替他去找了两个人来。冯大洲又派一名伙计去买毛笔、墨汁、糨糊,接着破门而入,在张五那间四壁萧条的屋子里,就地上摊开五色油光纸,大家一起动手。标语字句是早拟好的,字迹不求工整,所以写得很快。一面写,一面黏上竹条,做成一面旗子,不过个把钟头,便已竣事。
“谢谢,谢谢!”冯大洲十分领情,送了十块现大洋作为酬谢,对方亦很高兴。
听说议院附近,出现了“公民团”,会场上的气氛一变,原来发言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沉寂了。相顾默询是怎么回事,但所看到的是对方愤怒的脸色。
“袁世凯阴魂不散!胁迫国会的丑剧,再度上演。”
有人大吼,吸引了全场的视线,定睛细看,正是反段的大将,韬园派的首脑孙洪伊。他是天津人,天津街的嗓门儿之大是出了名的,况当盛怒之际,越发声震屋瓦,以至于想说几句缓和气氛的人,亦都被镇慑得噤不出声了。
“本席提议,把今天的全院委员会,改成大会。请内阁总理、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到会列席,接受质询。”
“赞成、赞成!”好几个人同时发声,而且掌声如雷。
临时动议及表决的程序,在十几秒钟以内同时完成。全院委员会委员长彭允彝,便即宣布:“全院委员会结束,改开大会。请议长先生行使主席职权。”
于是一向以风度端凝著称的众议院议长,从他高高在上的议长座位中,先拿木槌敲了一下,然后站起身来,用一口湖北官话说道:“今天本来是全院委员会,审查政府咨请立法的对德宣战案。现在改开大会,是一次临时会议,主要的讨论事项是突然发生的公民团请愿事件。现在陈副议长正在接见公民团的代表,是不是等听取了陈副议长的报告,再决定需要不需要请有关政府首长来会,接受质询。请大会公决。”
“本席刚刚出去看过。”国民党籍的议员邹鲁起立发言,“所谓‘公民团’已经包围了本院,这种非法的举动,本席认为幕后一定有指使的人。应该责成政府,迅即采取纠正的措施,同时由本院组织临时调查委员会,加以彻底调查。”
“关于调查一部分,不妨暂时保留。”汤化龙说,“自称公民团,既已包围国会,这一节必须立刻有所处置。本席以主席的地位,决定邀请内阁总理,内务、司法两总长到会,此刻暂时休会,等待陈副议长提出报告。”
一散了会,各派各系,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换意见。反段而态度激烈的,便公然拍案大骂军阀,道是对国会议员犹且如此,可见平时如何残民以逞。其中最痛心的,自然是研究系的议员,内外奔走,眼看可以通过的参战案,恐怕要胎死腹中了。
及至复会的铃声大振,议员入座,副议长陈国祥开始报告接见公民团代表请愿的经过,他说:“代表一共三位,他们不但是公民,而且是有社会地位的,为首的是中华大学校长孙熙泽。”
此言一出,席间立刻引起一阵骚动,一片“嗡嗡”的声音,相顾私议,或者彼此在打听孙熙泽是何许人。直到汤化龙敲了一下议槌,会场静止下来,陈国祥方又继续报告。
“他们提出一个要求,必须在今天通过对德宣战案。我向他们解释,今天是审查议案。审查成立,定期召开大会,才谈得到通过不通过。这是法定的程序。代表之中有一个姓刘的,是陆军部的谘议,蛮不讲理,他说:‘我们不懂什么程序不程序,只知道对德宣战,就可以收回山东让德国侵占的地方。谁反对,谁就是汉奸!这个案子今天如果不通过,你们就别想回家。’我说:‘你们自称公民团,这样做法,不但妨害议员个人自由,而且妨害议员执行公务,是犯法的。’这姓刘的说:‘你说我犯法,你请司法总长来评理——’”
话还未完,议席中有人大喊:“对!请司法总长来评理!”
这时议员情绪已很激动了,争着发言,声音一个比一个高,秩序无法维持。汤化龙便又只好使出“散会”的法宝。
这一散会坏了,有些议员为了私人的理由,想离开众院,哪知公民团包围阻拦,不准通过。脾气暴躁的议员,便即破口骂道:“你们是什么东西!军阀的狗腿子,冒充公民!”
“他妈的!”有个天桥的混混大吼,“这个狗娘养的骂人,还不揍他个狗日的!”
“对!打!”
一呼百应,就此发生冲突。派在众院的警卫,原已获得警察总监吴炳湘的密令,对于公民团请愿,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现在看打议员要出人命,不能不奋力解救。张世钧、冯大洲以及帮同在场指挥的何掌柜等人,亦纷纷横身排解,力竭声嘶地大喊:“不准动手、不准动手。”
群情汹涌,哪里弹压得住?亏得冯大洲有急智,请三四个人把他抬了起来,用马口铁的话筒大声嚷道:“吃午饭啰,发大馒头啰!快来领啊!”
这一嚷嚷,比什么都灵,公民团不由得都住了手,寻声而视。众院的警卫,才将议员们救出重围,受伤的已有邹鲁、田桐、吕复、陈策、吴宗慈、郭同等等,一共十来个人。大部分是反段的益友社和民友社的成员。
伤势幸都不重,众院本设有医务室,医生、护士一起动手,没有多少时候,就都料理完了。
但风波不因伤势不重而减弱,只是拍桌大骂也好、咬牙切齿也好,都无补于眼前的困境,因为内外交通,只靠电话。而唯一能解除众院困境的警察总监吴炳湘,在电话中遍寻不着,自然是故意躲起来了。
于是,议长汤化龙只得依照前议,用电话邀请国务总理、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到会,接受质询。打到国务院的电话,是一个秘书接的,说总理正在接见外宾。找秘书长张国淦,回答是到公府见总统去了。
“请你联络一下,联络到了,请他立刻给我电话。”汤化龙那秘书一口湖北话,便又打着乡谈叮嘱,“公民团在我这里‘扯皮闹绊’,找吴总监不在,找你们秘书长,又不在,都是‘肖鳝鱼的’,简直‘打伙弄琵琶’嘛!你跟你们秘书长说,议员都‘狗脸生毛’了!他如果再‘装佯其相’,‘出刘秀’我可不负责。到那时候‘扯油面’嫌晚了。”
意思是说:公民团“无理取闹”,吴炳湘、张国淦都“开溜”了。简直是“合伙整人”。议员都“翻脸”了,张国淦如果再“装傻”,出了“意外”,他不负责。到那时候“上吊”嫌晚了。话中威胁的意味甚重,那秘书不敢怠慢,赶紧找到张国淦,据实转告。
张国淦也有说不出的苦,但不能不打电话。汤化龙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驱散公民团,二是请段祺瑞到会。张国淦的答复:第一、立刻找吴炳湘想办法。第二、一定请总理到会,不过开会及接见外宾的日程,都是早已预定的,得想法子抽工夫,时间不能限定。
汤化龙无奈,只能再找内务总长,其是由教育总长范源濂兼代,答应马上到院。说得斩钉截铁,却就是不见人影,隔了一个钟头,电话来了,说是受阻于公民团,无法进入众院大门,不胜抱歉。
于是第三个找司法总长张耀曾,他们是一系的同志,所以汤化龙不打官腔,只用情商。
“镕西,你总不忍坐视吧?你是司法总长,吴镜潭不能不听你的命令。无论如何,你要帮忙!”
“不等老兄说,我早已打了不知多少通电话给吴镜潭,好不容易找到了,你知道他怎么说?”
“他怎么说?他总不能不管吧?”
“他说他不是不管,是管不了!一管非出人命不可。”
“此话怎讲?”
“他也有他的理由:公民团是一群暴民,与警察发生冲突,是还手还是不还手?不还手打死警察,还手打死暴民。他说:请议员老爷多包涵,忍一忍,到天黑肚子饿了,自然就散了。”
“公民团要到天黑才会饿,这里可是这会儿就闹饥荒了。”
“啊!”张耀曾吃惊地问,“饭都吃不成吗?”
“对了。”
“这太说不过去了!这太说不过去了!”张耀曾喃喃地说,“我来想办法,我来想办法!”
他倒是言而有信,立刻又找吴炳湘,到王府井大街的外国面包房,备办了大批面包、黄油、德国香肠,用箩筐装好,然后打电话找靳云鹏,再辗转找到在现场指挥的张世钧、冯大洲,开出一条通路,将几大箩筐的干粮送了进去,等议员到嘴,也就差不多天黑了。
天虽黑了,公民团却并无散去的迹象。相反,还有吃了晚饭无事,“溜达、溜达”来消食的人,集中到这里来看热闹,将一座众院,围得水泄不通。
就在这时候传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国务总理段祺瑞决定出席国会接受质询,已经由国务院出发了。
于是摇铃入席,议员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预备大大地轰他一炮。但也有人提出警告: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段祺瑞虽然不善于辞令,但沉着镇静有余。倘或抱着想让他难堪得下不得台,出一口腌臜气,恐怕会失望。
果然,段祺瑞在七点三十分到达时,神色如常,跟议长汤化龙握一握手,坐在为政府官员所备的席位上,静以观变。
一马当先的,是在民国元年曾任临时参议院议长的吴景濂。“请问总理,”他说,“北京自称公民团的暴民非法包围国会,政府如何处置?”
“只有疏导。”
“疏导无效呢?”
“采取监视的手段,防止出现任何暴行。”
“照总理这么说,国会议员就被困死在这里?”
“困则有之,死则未必。”段祺瑞说,“爱国无罪,公民团为了争取国家的利益,行动稍有出轨,情有可原,请议员先生谅解政府不能强力干预的苦衷。”说完,段祺瑞一鞠躬下台。
吴景濂与民友社、益友社的议员,为之气结。有个议员站起来大声质问:“政府有保护国会议员的责任。请问段总理,你尽到了责任没有?”
段祺瑞不即答复,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来细看。原来可能提到的问题,已由他的幕僚预先仔细想过,拟好答案,只要找到了照样回答就是。
终于找到了,段祺瑞就在原席位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说:“警察总监已经用电话命令驻国会的警卫,不准任何公民闯入议院,这就是对议员先生的保护。”
“这样保护,要保护到什么时候?”又有人问。
“保护到各位认为不必再保护了为止。”
“哼!”那人唯有冷笑。
段祺瑞恍如不闻,神态如常。他本不善于言辞,但这天的情形例外,是因为掌握了一个“冷”字诀。不管议员如何动肝火,他只以冷静处之。加以议员的心理状态,不难了解,会有些什么话要问,也早由幕僚研究透彻,因而应付裕如,丝毫不觉得为难。
议员们对他,实在是无可奈何,恨之入骨,只有倒阁才能出胸头这口恶气。想通了这一点,索性不跟他生闲气。有的小声闲谈,有的闭目养神,竟出现了奇怪的、安静的场面。
“议长先生,”他问,“质询是否终了?”
汤化龙板着脸回答:“总理先生,谢谢!”
于是段祺瑞在众院门口上了汽车,由人丛中分开来的一条路穿出去,回府学胡同私邸。只见倪嗣冲、靳云鹏、张国淦等人,都在那里等他。
“这样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张国淦说,“总要想个打开僵局的法子才好。”
段祺瑞对靳云鹏、傅良佐与王揖唐这个“三人小组织”也颇为不满。不过,他御下有一样长处,是从袁世凯那里学来的,事情弄糟了,总觉得自己领导无方,不愿归咎部下。所以此时只问:“你们看,下一步棋怎么走?”
“今天是绝不会讨论参战案的了。为了留个相见的余地,我看可以让吴镜潭的马队出动了。”张国淦又说,“府里来电话问过。”
“府里怎么说,”段祺瑞问,“唯恐天下不乱?”
“案子盖了大总统的印提出,在这件案子上,府院的立场是一致的。”
“真的?”
“真的!”
“我看未必。”段祺瑞说,“如果你有把握,立场一定会一致,我就要提出解散国会的建议。”
“这怕有点问题——”
“有十足的理由,”段祺瑞不容他表示反对的理由,“国会搞到今天这种样子,不顾国家的利益,就是自绝于人民,代表资格,当然不存在。”
“总理的话很透彻。”倪嗣冲连连点头,“国会议员是不是想当下去,完全要看他们自己了。”
张国淦默然。对未来的发展,他看得很清楚,参战案一定通不过,段祺瑞亦一定会呈请总统解散国会,那一来黎元洪将遭遇到极大的难题。
“翼青,”段祺瑞对靳云鹏说,“你打电话给镜潭吧!”
于是靳云鹏到另一间空屋中,打电话给吴炳湘,请他派马队驱散公民团,然后又打电话给在陆军部留守的张世钧,告诉他这出戏吹尾声了。
“明天召集一次临时阁议吧!”段祺瑞交代张国淦,“定在上午十点钟。”
“议程呢?”
“问问大家的意见,如果参战案通不过,内阁该怎么办?”
“这,”张国淦很婉转地说,“是不是私下向大家征询意见,比较能够探出其意?”
“不!我希望大家公开表示意见。”
张国淦是秘书长,建言不纳,唯有奉令行事,打电话到国务院秘书处,关照连夜发召集阁议的通知。
段祺瑞准十点钟到了国务院,随即进入会议室,放眼一望,不由得愣住了,阁员还只到了一个——教育总长兼代内务总长的范源濂。
“今天怕要流会了。”张国淦听说总理已到,匆匆赶了来,手里拿着一大沓信。
“怎么,都请假?”
“不是,都辞职了。”说着将手中的信一扬,“一共四份辞职书。”
“哪四位?”
辞职的四总长是外交伍廷芳、法务张耀曾、农商谷钟秀、海军程璧光。此外交通许世英、财政陈锦涛则因他案先后去职,代理的次长都出差去了,以至于只有一个范源濂出席阁议。
这样子从内部来倒阁,为段祺瑞始料所不及。当时走到范源濂面前,伸手相握,很感激地说:“静生,多承不弃,感激之至。”
“总理身系重任,总以委曲求全为贵。”
“委曲而能求全,我亦甘受委屈,”段祺瑞不愿多谈,连声说道,“多谢,多谢!”说完,将手放了开来。
于是范源濂鞠个躬走了。段祺瑞在他自己的椅子坐了下来,好半天不作声。
“辞职的理由是什么?”
“总理何必问理由?真正的理由,不会形诸文字的。”
“伍、程辞职,不足为奇,他们本来就是西南那面的;张镕西辞职,一定是为昨天的事引咎。我就不明白,何以谷九峰亦跟我捣乱?”段祺瑞问,“君劢在不在?”
“秘书长,”有个秘书推门进来,一看段祺瑞也在座,便先向他行了礼,然后才向张国淦作未完的报告,“公府丁秘书长有电话。”
“一定是说昨天那件事。”段祺瑞站起来说,“跟丁佛言谈完了,到我那里来。”
果然,段祺瑞料得不错,丁佛言告诉张国淦,西南方面由孙中山领衔,岑春煊、章太炎、唐绍仪、唐继尧联名,电请黎大总统惩办滋扰国会的伪公民团分子。
“这件事非严办不可。”丁佛言说,“为段总理设想,应该赶快发布这个命令,越快越好。现在流言很盛,你总听到了吧?”
“什么流言?我没有听到。”
“只说一点好了,公民团的代表是陆军部的职员,可以想见幕后指使者是谁。”
张国淦在电话中报以长叹,说得一声:“我知道了。”随即挂断了电话。
到得段祺瑞的办公室,只见张君劢也在那里,看到他,都住了口。张国淦便将丁世峄的话转告了段祺瑞,赞成立即发布严办公民团的命令。
段祺瑞考虑了好一会儿才开口:“照这样子,是往妥协的路子上去走。发布命令以后,下一个步骤如何?现在就得研究。请你打电话给又铮,马上来。”
张国淦如言照办,等办好严惩公民团的“府稿”,派人送出,徐树铮也到了,一起在总理办公室密谈。
“你大概还不知道,”段祺瑞对徐树铮说,“今天召集临时阁议,只到了一个范静生,其余的都辞职了。”
“这也不是意外。”徐树铮说,“正不妨趁此机会,改组内阁。”
“是的。”张国淦乘机进言,“参战案通过了,要成立国防内阁。不如先改组,容纳了国会中最大的两派,参战案自然就能顺利通过。”
段祺瑞不作声,只看了徐树铮一眼,意思是要他来发问。
“乾若兄,”徐树铮说,“这个团结一致的原则,是可以接受的,但要看改组的办法。国防内阁自然以权力集中为原则。是不是?”
“一点不错。”张国淦说,“权力要集中,人就不能太多。我想除总理以外,阁员以六位为原则。”
“这六位是如何分配呢?”
“鼎足之势。”
“意思是请总理提两位,研究会、国民党各提两位?”
“是的。”
“我想,”徐树铮只看着段祺瑞说,“只要提出来的人肯合作,这个原则也未始不能接受。”
段祺瑞点点头,“任公跟济武是处得来的。”他问,“你们看国民党会提哪两个人?”
“大概是岑云阶、唐少川。”
“岑云阶也还罢了;唐少川,”段祺瑞大为摇头,“绝不行!”
原来段祺瑞对唐绍仪恶感特深。唐绍仪本以依附袁世凯起家,入民国后,袁世凯且提名他为第一任国务总理。但袁、唐的想法不同,在袁世凯,不管是美国式的总统制也好,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也好,只认为唐绍仪是他的“首辅”,犹如清朝的军机大臣领班。而以幼童留美,出身耶鲁大学的唐绍仪,却因约法明定是责任内阁制,处处争权,而且还加入了同盟会,因而大为不满,不过当了两个月首揆,就为袁世凯借故逼得辞职了。
及至袁世凯筹备帝制,唐绍仪率先通电反对,措词非常严厉。段祺瑞就认为唐绍仪忘恩负义,万不可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接位总统,由段祺瑞组阁,迫于西南方面的压力,勉强发表唐绍仪为外交总长,暗中却指使各省督军反对,以致唐绍仪无法就职。双方积怨已深,无论如何是合作不起来的。
这些缘故,张国淦无不深知,但为了拉拢政学系,不能不照章士钊的意见,提出岑、唐二人。唐虽被拒,岑可接纳,加上段祺瑞欢迎研究系的梁启超、汤化龙参加国防内阁,就只剩下一个唐绍仪的出处,不过整个问题的六分之一,总比较容易解决。
因此,张国淦说:“总理如果同意这个原则,我们不妨悄悄进行。唐少川的问题,留着以后再说。”
“此事还须从长计议。”徐树铮说,“全局的关键在国会通过参战案。这一层,乾若兄有何高见?”
“当然是以疏通为主。”张国淦说,“最好请各省督军,就本人的关系,分批邀宴本省的国会议员,要求支持。”
“这是很正当的做法,我赞成。”徐树铮又说,“辞总长的那几位,不知道能不能暂时收回辞呈?”
“这也要商量起来看。”
“那么,咱们就分头办事好了。督军团方面归我去疏通;辞职的总长方面,请乾若兄去情商;国民党及政学会方面,请君劢兄去安抚。混沌的局面,只好暂时维持几天了。”
“好!就这么说了。”段祺瑞表示同意,“不过,公府那方面,请乾若去打个招呼,不要节外生枝。”
“是!”张国淦很有把握地说,“不会的。”
等散了会,徐树铮邀请张国淦、张君劢到家吃饭,预备再作进一步的详说。不道黎元洪的心腹哈汉章来了电话,想跟张国淦即时见面,说有极重要的事情。这一来,自然只有辞谢了徐树铮的邀约了。
“今天上午,王聘老去看大总统,带来了一个消息:督军团想造反。大总统要我来向你求证。”
哈汉章告诉张国淦,督军团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如果参战案不能在国会通过,决定采取武力干预的态度。预定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是解散国会,第二是解散总统的卫队,第三是软禁总统,最后,拥护一个人取黄陂而代之。”
“有这话吗?”张国淦大为诧异,“这不是要造反?”
“王聘老特来为见黄陂告警,消息靠得住的。不过,黄陂为慎重起见,让我来向您求证。”
“我无法证实,可也不敢说绝无其事。王聘老一向言不妄发,不过可能传闻有误。”张国淦又说,“我们先研究,拥立谁呢?”
“非合肥,即东海,也可能是王聘老。”
“我看,至少还有两个人够资格。”
“谁?”
“一位是河间,一位是辫帅。”
“河间不可能,他也舍不得离开南京,辫帅的动向很可疑。”哈汉章又说,“其实黄陂亦不是一定跟合肥过不去,这两天会有一个很切实的表示。不过,一切都以安定为前提,黄陂要我来求证这个消息,亦是为了这一点。你能不能问一问又铮?”
“不必问。”张国淦答说,“请你回去报告黄陂,目前的方针,以和为贵。明天开始,各省督军,邀宴本省的国会议员,要求支持参战案。如果能够顺利通过,内阁马上改组,延纳国会最大的两个派系。那一来是大团结,黄陂安心垂拱而治好了。”
“这倒也是正办。可是,参战案如果通不过呢?”
“不敢想。”张国淦将两手掩在耳朵上,仿佛连听都不敢听。
“还有一个问题,听说内阁只剩了三个人了。合肥、范静生,还有足下。”哈汉章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肥应该有以自处。”
“你是说,要合肥请辞?”
“我没有这么说,不过总该有个办法出来,不然这种怪现象不成了笑话?”
“办法一定有的,不过要看明天督军疏通议员的结果再谈。黄陂既然要求安定,希望他对这个‘怪现象’视而不见。”
“你是讲原则,这话我可以跟黄陂说。乾若,我还有句话,请你记在心里:你不要忘记来自何处!”
这是提醒张国淦,他原是黎元洪一系的。“我为大局!”他说,“求大局面的不生大变化,也是为了黄陂。”
哈汉章没有再说下去,坐上汽车去向黎元洪复命时,心心念念在研究的是张国淦的态度,总觉得他倾向段祺瑞的成分,多于倾向黎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