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但不得不说,这又一次敲诈以及那些纨绔这些日子在书院搅风搅雨的行径,着实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如今只要脑子还算清楚的书院学子也都看清了李恒泰和这几人的真面目,当面骂不得,背后却可这劲儿地咒骂这几人早死早托生。
不巧的是,学子们又一次聚众痛骂时,刚巧被这几个纨绔听到。
都是血气方刚的少年,结果自然是天雷勾动地火,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最后还上演了全武行,打得难解难分,直到官兵来了才分开。
纨绔们自然不肯吃亏,但这几个学生中不乏出身显赫的,钦差大人照旧做做样子便把人放了,转头继续忙着跟书院扯皮。
但就在这事后的第二天,李家几个纨绔出事儿了。
四个人夜归时被堵在小巷子里套麻袋打,最终三死一伤。而伤的那个,据说还是因为晕过去血糊了一脸,被误以为已经死了才逃过一劫。
这个幸运儿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傅元辛狗贼害我!”。
傅元辛正是当日与李家纨绔冲突的学子中为首之人。他出身的傅家与姜武所在的姜家可称得上大周最为显赫的两个行伍世家,而这两家又与兵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家中许多子弟都是出自兵院。
之前为了布局将黄韬的独孙捏在手里当棋子,却又丝毫不动姜傅两家,因此之前虽然军中也有很多不满,但到底还没出什么大问题,局势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但是,李家纨绔这一句话,却是生生把傅元辛也给拉入漩涡中。傅元辛并非普通的傅家子弟,而是如今傅家家主的嫡孙,深受家族重视。再加上那一行学子中还有好几个同样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如果这案子闹大,那画面太美不敢看……钦差大人都想哭了。
可他就算真哭也没用,死的不是寻常人,他就算想压也压不下来,只能原原本本地上奏给皇帝。
而奏折中,幸存的那个李家纨绔的供词十分不利于傅元辛等人。据李家纨绔说,那些袭击他们的人以为他死了,所以最后离开时有些放松,低声交谈了几句。
虽然被套了麻袋看不到脸,但听声音,赫然正是傅元辛几人!
而且,不仅有人证,还有物证——衙役在事发现场找到一枚玉佩,正是傅元辛经常佩戴之物。
钦差大人没敢把傅元辛等人抓起来,只亲自上门询问。傅元辛等人自然矢口否认,但说及那日那时的去向,却只有几人各自的小厮能够作证,至于玉佩,傅元辛则表明刚刚发现已经遗失。
所有这一切,都被钦差大人写成奏折报给皇帝,当然,他也没忘写清楚傅元辛几人的背景,就怕皇帝脑袋不清楚,一冲动就下令把傅元辛几个砍了。
奏折呈到御案上,皇帝毫不意外地震怒了。虽然他也知道那几个纨绔办得是不得人心的事儿,但不管怎样,那是他允许的。现在这几人死了,不就是明晃晃打他的脸么?这些鹤望书院的狂生们,实在是太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而看了钦差大人特意备注的傅元辛几人的背景,皇帝大人更加憋屈更加愤怒了。
或许,傅元辛几个正是因为觉得他会顾忌傅家而不敢动他们,所以才如此大胆?军中的形势皇帝比谁都清楚,虽说他是皇帝,但却还是处处掣肘,若是平时,只是处置傅元辛还不是还不算大问题,关键是现在黄家还被他捏着,若是此时再动傅元辛,军中三大势力一连招惹两家,很可能会导致军中不稳。
如今的大周皇朝可算不上稳定,北方有戎狄虎视眈眈不说,这几年内乱也是不休,天灾*一窝蜂地出来,流民起|义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春天的韭菜似地割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稳定军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皇帝再怎么震怒也只能憋着。但这样一来,骨子里十分*,渴望毫无掣肘的皇帝大人郁闷地不行。
相比皇帝,李贵妃所在的李家无疑更加震怒。折了一个李恒泰还不够,居然又折进去三个,而且这次不是意外死亡,而是明明白白地被人下了黑手。李家也不是什么小家族,近些年因为李贵妃的裙带关系,更是在朝堂上经营了些关系。
李家能咽下去这口气才怪。
李贵妃的枕头风吹得猛烈,梨花带雨涕泪交加,坚决要求彻查案件,追究凶手责任,话里话外,却是饶不了傅家的意思。
而朝堂上,在李家的操控下,弹劾傅家的帖子也多了起来,。
皇帝也想收拾傅家,但为了军中的稳定,此时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把这口气憋着,但李贵妃的枕头风还是有用的,起码让皇帝大人的憋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皇帝能够一直这么清醒,把这口气牢牢憋着,那么无疑结局无疑会是另一个模样,但是可惜的是,皇帝大人接下来就为人们现身说法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
远在襄城的襄荷不知道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她只知道,拖延了几天后,皇帝严令钦差大人彻查傅元辛案。
钦差大人其实并不擅长查案,他擅长的是扯皮,要不也不会被派来当这个钦差跟书院扯皮了。
于是他只得上奏,请皇帝再派一个人协助他或者完全取代他查案。
皇帝也没含糊,立刻派了刑部一个擅长查案的官员过来,这官员出身寒门,与书院和傅家都无关联,跟李家也没什么交情,倒也不用担心他偏袒哪一方。
李家纨绔的供词很清楚,加上双方之前的那场冲突,以及现场留下的玉佩,形势对傅元辛等人很不利,偏偏他们有没有能证明自己清白的办法,随身小厮的供词因为立场关系根本不具备任何说服力。于是新来的官员调查一番后,判定傅元辛等人就是杀害李家三人的凶手,傅元辛等人抓捕入狱,至于具体如何处置,却还要看皇帝的意思。
在案件调查的同时,傅家在军中的势力开始被调换、拔除。短短半个月间,被罢免或调职的傅家子弟达十几人之多,且这十几人原本都是军中的中高层将领。
许多人都看出来,皇帝这是要动傅家了。
“这不科学。”
玫瑰园,木工房,襄荷皱着眉头对谢兰衣道,“皇帝的脑子难道真的坏掉了?”
谢兰衣对于她出口的奇怪词语见怪不怪,缓缓点头:“是有蹊跷,有人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这件案子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
最开始襄荷并没有怀疑什么,傅元辛等人与李家人起冲突看上去很正常。唯一不正常的大概就是为什么偏偏那么巧,学子们背后骂人,偏偏这被骂的人就听到了。但只这一点并没有让她起疑心,毕竟世界上巧合的事情多的去了,这并算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有些蹊跷了。
傅元辛等人就算冲动之下想宰了那几个纨绔,也犯不着亲身上阵吧?就算亲身上阵,怎么那么不细心,偏偏就留下个活口?还被人听到声音,还留下块玉佩?
整个案件所呈现出的一切,简直就是明晃晃地把所有不利于傅元辛等人的证据都堆积在一起,告诉人们:看,傅元辛就是凶手!
这些证据看上去太完美,完美的简直就像假的。
更假的是,新来的官员居然没有生出丝毫疑惑,不疼不痒地审讯几次后,就那么定了案。不是说两边不靠,不是说非常擅长查案?连她都能察觉的东西,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却看不出蹊跷?
而傅家人被调职罢免的情形,则让襄荷不禁以为:难道这也是皇帝设好的一个局,就是为了收拾傅家?
可选在这个时机,也太蠢了吧?
而如果不是皇帝设局,皇帝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施恩与傅家,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如今这做法,却不得不让人认为:他是不是脑子进水?
襄荷将自己的疑惑一一说给谢兰衣。
谢兰衣眯眼想了一会儿,缓缓地道:“皇上这个人,其实算不得多蠢,如果是他自己,断不会走出这样的昏招。但我说过,难保他身边有更蠢的人——或者说,别有用心的人——去怂恿他。”
“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耳根子软,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偏偏他还认为自己虚心纳谏。若是听信明臣谏言,那自然是好的,可是,他并不具备区分谏言好坏的能力。”
襄荷张大了嘴:“你是说,有人怂恿他在这时候收拾傅家?什么人会这么做?为什么?”
谢兰衣摇摇头,他虽然十分了解皇帝的性格弱点,但到底离京数年,对如今皇帝身边的人事并不清楚。
“我不知具体是谁,可能是李贵妃,可能是心腹宦官,可能是信任的臣子,更有可能,以上皆有。毕竟,要怂恿他做出这样明显自寻死路的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背后操纵之人很可能并非以上三方,李贵妃等人,也不过是无意中做了别人的棋子。”
襄荷深吸了一口气,喃喃道:“总感觉……有什么大阴谋的样子……”
谢兰衣点头,静静地道:“照如今的时态发展,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皇上会栽个大跟头,而如果背后操纵之人所图不出我所料,必然还有后招,配合着这些后招,皇帝这个跟头,甚至大到可能——从龙椅上栽下来。”
襄荷瞪大了眼。
——这个背后操纵之人,到底是谁?
☆、102|7.08
之后的发展跌宕起伏地让所有人都目不暇接,而当人们反应过来时,天,已经变了。
继兵院院长黄韬独孙被收押入监后,傅元辛等一众世家子弟也身陷囹圄,而这次案件不同于黄韬之孙那次,那么多巧合之处,并不只有襄荷看出不对劲来。推此及彼,黄韬之孙的案子,是不是也有什么猫腻?
判决结果甫一出来,无数窃窃私语便在学子甚至普通人之间瘟疫般迅速扩散。
襄城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凝肃,而书院内部,山长与学子们的愤怒已经到了一个无法压抑的高|潮。
鹤望书院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出一群不怕权势不畏死的学子,之前被李恒泰蒙蔽,许多学子自觉理亏,因此一直没出什么乱子,但如今李恒泰所作所为的险恶用心都已经暴露,书院却因此而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备受尊崇的儒院院长一家被控制,兵院院长独孙被下狱,连在学子之中颇有威望的傅元辛等人也被构陷下狱,这让年轻热血的学子们如何不愤怒?
傅元辛等被收押后第三天,鹤望书院无数学子罢课。
似乎有人在背后推动一般,一夕之间,所有学子都在讨论罢课的事,而罢课之后,又有一个新的消息不断在学子之中传递:游街示|威,为被关押的傅元辛等人讨回公道!
襄荷感觉到了不对劲,她劝住跟自己相熟的同窗不去凑热闹,然而却劝不住所有学子。
紧接着罢课之后,鹤望书院将近半数学子走上襄城的街道,高喊着“苍天不仁,奸邪当道”的口号,洪流般朝着府台衙门涌去。
一路上,无数百姓围观,而外围的学子便不断向百姓们诉说着他们游街的原因。
经过李恒泰的一番折腾,鹤望书院名声大降,但尽管如此,在世代居于襄城的人们心中,无论如何,书院仍旧是不可动摇的,如今一听说书院之前的风风雨雨都是有人搞鬼,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毫无理由地相信学子们。
于是,游街的人群渐渐不只是学子,无数普通百姓自发地加入队伍,跟着学子们一起高喊口号,愤怒地涌向府衙。
府衙的官员们早在刚接到消息时便吓破了胆,这些学子几乎个个都有来历,他们可不敢像对待普通暴民一样驱赶抓捕,但如今襄城却不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因此也不能眼睁睁地放任,府台大人差点没愁白了头发。
好在,钦差大人解了当地官员的围。
钦差大人虽然脑子清醒,但奈何他从未真正了解过鹤望书院里是怎样一群人,眼看大街上身穿整齐书院院服的学子们正大光明地含着形同反贼的口号,他只觉得这些人要么疯了,要么读书把脑子读傻了,以为喊几句口号就能威胁官员,甚至威胁皇上?
于是,钦差大人毫不迟疑地下令驱赶这些学子,当然,他知道轻重,因此只是下令驱赶,并不想弄出人命。
可惜,万人游街的场面,凭借钦差大人那几千士兵,根本控制不了场面。
也不知是谁先动手,只是当一道鲜艳的血线喷上人群上方后,游街的人群彻底暴|动。
当人群失去理智,单纯的踩踏事件都能致使许多伤亡,更何况是此时的人群还是两方敌对?
当书院其余几个没有出事的院长到达现场,和脸色灰败的钦差大人一起维持秩序时,无论是学子一方,还是士兵一方,都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士兵固然伤亡惨重,学子一方的伤亡却更加震动朝堂。
死亡的学子一十八人,其中十五人出身世家,重伤者四十九人,轻伤者三百零二人,其中出身高门大户当朝权贵人家者不计其数。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震惊。
朝堂之上百余人,几乎过半都能跟这些伤亡的学子扯上拐弯抹角的关系。关系浅的自然不会为学子谋划,但那些关系深的,却不得不想方设法为学子们脱罪。
但苍天不仁这样的口号,完全就是指着皇帝鼻子骂了,想脱罪别无他法,只能让皇帝自己承认自己错,这样学子以及学子身后的家族才能逃过一劫。
但是,皇帝又怎么可能会认错?
之前傅元辛案让他憋屈的不行,本来他准备忍的,但身边不断有人撩拨,又有军中势力给他吃了定心丸,于是他决定雄起一把,办了傅元辛,出一口恶气。
结果呢?气还没出尽,只不过把傅元辛给关了,还没砍头呢,那些狂妄的学子就敢聚众游街,骂他不仁?!
皇帝简直要被气死了。
看皇帝眼色的官员们纷纷请求严惩游街的学子,但书院派以及与那些学子沾亲带故之人,却纷纷指责皇帝失德,让皇帝下罪己诏,善待伤亡的学子及普通百姓,处置之前针对书院的左相等保皇党官员,以及美色祸主的李贵妃及其爪牙。
书院派们当然不是空口说白话上来就指责皇帝。自开春以来,大周已经北部已经有两个州有了旱情,旱情伴生蝗灾,如今新增流民数十万,加上前两年纷起的流民义军,如今大周可谓流民四起,生灵涂炭,而南方又隐约有涝灾的痕迹,使得形势更加严峻。
于是,书院派便把这些天灾都栽到皇帝头上,再加上书院学子暴动,书院派毫不脸红地给皇帝扣了个失德的帽子。
皇帝若不失德,怎么会有那么多灾情?学子又怎么会游街?
虽然很多人压根不信天灾跟皇帝有啥关系,但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商汤夏禹那样的上古圣贤尚能自言其罪,当今皇帝凭什么例外?
你治理的地儿出问题了,那你肯定有问题,管他什么天灾*。
以往君臣和睦时碰上天灾,皇帝主动下诏,臣子捧捧臭脚,大家意思意思也就过去了。但如今双方撕逼,书院派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好借口,皇帝不主动认错,那就逼着你认错。
不知道该说书院派运气好还是不好,双方正撕得水深火热时,一直饱受旱灾蝗灾折磨的云州——反了。
不是以往小打小闹的反,而是整个一州之地都被叛军占领,叛军攻下州府衙门,称皇帝失德,致使生灵涂炭,在列举了当今皇帝奢靡、昏聩、信馋等十大罪责后,叛军首领自立为仁王,号称要代天诛之,拯救万民于水火。
不巧的是,学子们又一次聚众痛骂时,刚巧被这几个纨绔听到。
都是血气方刚的少年,结果自然是天雷勾动地火,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最后还上演了全武行,打得难解难分,直到官兵来了才分开。
纨绔们自然不肯吃亏,但这几个学生中不乏出身显赫的,钦差大人照旧做做样子便把人放了,转头继续忙着跟书院扯皮。
但就在这事后的第二天,李家几个纨绔出事儿了。
四个人夜归时被堵在小巷子里套麻袋打,最终三死一伤。而伤的那个,据说还是因为晕过去血糊了一脸,被误以为已经死了才逃过一劫。
这个幸运儿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傅元辛狗贼害我!”。
傅元辛正是当日与李家纨绔冲突的学子中为首之人。他出身的傅家与姜武所在的姜家可称得上大周最为显赫的两个行伍世家,而这两家又与兵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家中许多子弟都是出自兵院。
之前为了布局将黄韬的独孙捏在手里当棋子,却又丝毫不动姜傅两家,因此之前虽然军中也有很多不满,但到底还没出什么大问题,局势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但是,李家纨绔这一句话,却是生生把傅元辛也给拉入漩涡中。傅元辛并非普通的傅家子弟,而是如今傅家家主的嫡孙,深受家族重视。再加上那一行学子中还有好几个同样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如果这案子闹大,那画面太美不敢看……钦差大人都想哭了。
可他就算真哭也没用,死的不是寻常人,他就算想压也压不下来,只能原原本本地上奏给皇帝。
而奏折中,幸存的那个李家纨绔的供词十分不利于傅元辛等人。据李家纨绔说,那些袭击他们的人以为他死了,所以最后离开时有些放松,低声交谈了几句。
虽然被套了麻袋看不到脸,但听声音,赫然正是傅元辛几人!
而且,不仅有人证,还有物证——衙役在事发现场找到一枚玉佩,正是傅元辛经常佩戴之物。
钦差大人没敢把傅元辛等人抓起来,只亲自上门询问。傅元辛等人自然矢口否认,但说及那日那时的去向,却只有几人各自的小厮能够作证,至于玉佩,傅元辛则表明刚刚发现已经遗失。
所有这一切,都被钦差大人写成奏折报给皇帝,当然,他也没忘写清楚傅元辛几人的背景,就怕皇帝脑袋不清楚,一冲动就下令把傅元辛几个砍了。
奏折呈到御案上,皇帝毫不意外地震怒了。虽然他也知道那几个纨绔办得是不得人心的事儿,但不管怎样,那是他允许的。现在这几人死了,不就是明晃晃打他的脸么?这些鹤望书院的狂生们,实在是太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而看了钦差大人特意备注的傅元辛几人的背景,皇帝大人更加憋屈更加愤怒了。
或许,傅元辛几个正是因为觉得他会顾忌傅家而不敢动他们,所以才如此大胆?军中的形势皇帝比谁都清楚,虽说他是皇帝,但却还是处处掣肘,若是平时,只是处置傅元辛还不是还不算大问题,关键是现在黄家还被他捏着,若是此时再动傅元辛,军中三大势力一连招惹两家,很可能会导致军中不稳。
如今的大周皇朝可算不上稳定,北方有戎狄虎视眈眈不说,这几年内乱也是不休,天灾*一窝蜂地出来,流民起|义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春天的韭菜似地割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稳定军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皇帝再怎么震怒也只能憋着。但这样一来,骨子里十分*,渴望毫无掣肘的皇帝大人郁闷地不行。
相比皇帝,李贵妃所在的李家无疑更加震怒。折了一个李恒泰还不够,居然又折进去三个,而且这次不是意外死亡,而是明明白白地被人下了黑手。李家也不是什么小家族,近些年因为李贵妃的裙带关系,更是在朝堂上经营了些关系。
李家能咽下去这口气才怪。
李贵妃的枕头风吹得猛烈,梨花带雨涕泪交加,坚决要求彻查案件,追究凶手责任,话里话外,却是饶不了傅家的意思。
而朝堂上,在李家的操控下,弹劾傅家的帖子也多了起来,。
皇帝也想收拾傅家,但为了军中的稳定,此时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把这口气憋着,但李贵妃的枕头风还是有用的,起码让皇帝大人的憋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皇帝能够一直这么清醒,把这口气牢牢憋着,那么无疑结局无疑会是另一个模样,但是可惜的是,皇帝大人接下来就为人们现身说法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
远在襄城的襄荷不知道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她只知道,拖延了几天后,皇帝严令钦差大人彻查傅元辛案。
钦差大人其实并不擅长查案,他擅长的是扯皮,要不也不会被派来当这个钦差跟书院扯皮了。
于是他只得上奏,请皇帝再派一个人协助他或者完全取代他查案。
皇帝也没含糊,立刻派了刑部一个擅长查案的官员过来,这官员出身寒门,与书院和傅家都无关联,跟李家也没什么交情,倒也不用担心他偏袒哪一方。
李家纨绔的供词很清楚,加上双方之前的那场冲突,以及现场留下的玉佩,形势对傅元辛等人很不利,偏偏他们有没有能证明自己清白的办法,随身小厮的供词因为立场关系根本不具备任何说服力。于是新来的官员调查一番后,判定傅元辛等人就是杀害李家三人的凶手,傅元辛等人抓捕入狱,至于具体如何处置,却还要看皇帝的意思。
在案件调查的同时,傅家在军中的势力开始被调换、拔除。短短半个月间,被罢免或调职的傅家子弟达十几人之多,且这十几人原本都是军中的中高层将领。
许多人都看出来,皇帝这是要动傅家了。
“这不科学。”
玫瑰园,木工房,襄荷皱着眉头对谢兰衣道,“皇帝的脑子难道真的坏掉了?”
谢兰衣对于她出口的奇怪词语见怪不怪,缓缓点头:“是有蹊跷,有人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这件案子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
最开始襄荷并没有怀疑什么,傅元辛等人与李家人起冲突看上去很正常。唯一不正常的大概就是为什么偏偏那么巧,学子们背后骂人,偏偏这被骂的人就听到了。但只这一点并没有让她起疑心,毕竟世界上巧合的事情多的去了,这并算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有些蹊跷了。
傅元辛等人就算冲动之下想宰了那几个纨绔,也犯不着亲身上阵吧?就算亲身上阵,怎么那么不细心,偏偏就留下个活口?还被人听到声音,还留下块玉佩?
整个案件所呈现出的一切,简直就是明晃晃地把所有不利于傅元辛等人的证据都堆积在一起,告诉人们:看,傅元辛就是凶手!
这些证据看上去太完美,完美的简直就像假的。
更假的是,新来的官员居然没有生出丝毫疑惑,不疼不痒地审讯几次后,就那么定了案。不是说两边不靠,不是说非常擅长查案?连她都能察觉的东西,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却看不出蹊跷?
而傅家人被调职罢免的情形,则让襄荷不禁以为:难道这也是皇帝设好的一个局,就是为了收拾傅家?
可选在这个时机,也太蠢了吧?
而如果不是皇帝设局,皇帝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施恩与傅家,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如今这做法,却不得不让人认为:他是不是脑子进水?
襄荷将自己的疑惑一一说给谢兰衣。
谢兰衣眯眼想了一会儿,缓缓地道:“皇上这个人,其实算不得多蠢,如果是他自己,断不会走出这样的昏招。但我说过,难保他身边有更蠢的人——或者说,别有用心的人——去怂恿他。”
“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耳根子软,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偏偏他还认为自己虚心纳谏。若是听信明臣谏言,那自然是好的,可是,他并不具备区分谏言好坏的能力。”
襄荷张大了嘴:“你是说,有人怂恿他在这时候收拾傅家?什么人会这么做?为什么?”
谢兰衣摇摇头,他虽然十分了解皇帝的性格弱点,但到底离京数年,对如今皇帝身边的人事并不清楚。
“我不知具体是谁,可能是李贵妃,可能是心腹宦官,可能是信任的臣子,更有可能,以上皆有。毕竟,要怂恿他做出这样明显自寻死路的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背后操纵之人很可能并非以上三方,李贵妃等人,也不过是无意中做了别人的棋子。”
襄荷深吸了一口气,喃喃道:“总感觉……有什么大阴谋的样子……”
谢兰衣点头,静静地道:“照如今的时态发展,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皇上会栽个大跟头,而如果背后操纵之人所图不出我所料,必然还有后招,配合着这些后招,皇帝这个跟头,甚至大到可能——从龙椅上栽下来。”
襄荷瞪大了眼。
——这个背后操纵之人,到底是谁?
☆、102|7.08
之后的发展跌宕起伏地让所有人都目不暇接,而当人们反应过来时,天,已经变了。
继兵院院长黄韬独孙被收押入监后,傅元辛等一众世家子弟也身陷囹圄,而这次案件不同于黄韬之孙那次,那么多巧合之处,并不只有襄荷看出不对劲来。推此及彼,黄韬之孙的案子,是不是也有什么猫腻?
判决结果甫一出来,无数窃窃私语便在学子甚至普通人之间瘟疫般迅速扩散。
襄城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凝肃,而书院内部,山长与学子们的愤怒已经到了一个无法压抑的高|潮。
鹤望书院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出一群不怕权势不畏死的学子,之前被李恒泰蒙蔽,许多学子自觉理亏,因此一直没出什么乱子,但如今李恒泰所作所为的险恶用心都已经暴露,书院却因此而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备受尊崇的儒院院长一家被控制,兵院院长独孙被下狱,连在学子之中颇有威望的傅元辛等人也被构陷下狱,这让年轻热血的学子们如何不愤怒?
傅元辛等被收押后第三天,鹤望书院无数学子罢课。
似乎有人在背后推动一般,一夕之间,所有学子都在讨论罢课的事,而罢课之后,又有一个新的消息不断在学子之中传递:游街示|威,为被关押的傅元辛等人讨回公道!
襄荷感觉到了不对劲,她劝住跟自己相熟的同窗不去凑热闹,然而却劝不住所有学子。
紧接着罢课之后,鹤望书院将近半数学子走上襄城的街道,高喊着“苍天不仁,奸邪当道”的口号,洪流般朝着府台衙门涌去。
一路上,无数百姓围观,而外围的学子便不断向百姓们诉说着他们游街的原因。
经过李恒泰的一番折腾,鹤望书院名声大降,但尽管如此,在世代居于襄城的人们心中,无论如何,书院仍旧是不可动摇的,如今一听说书院之前的风风雨雨都是有人搞鬼,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毫无理由地相信学子们。
于是,游街的人群渐渐不只是学子,无数普通百姓自发地加入队伍,跟着学子们一起高喊口号,愤怒地涌向府衙。
府衙的官员们早在刚接到消息时便吓破了胆,这些学子几乎个个都有来历,他们可不敢像对待普通暴民一样驱赶抓捕,但如今襄城却不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因此也不能眼睁睁地放任,府台大人差点没愁白了头发。
好在,钦差大人解了当地官员的围。
钦差大人虽然脑子清醒,但奈何他从未真正了解过鹤望书院里是怎样一群人,眼看大街上身穿整齐书院院服的学子们正大光明地含着形同反贼的口号,他只觉得这些人要么疯了,要么读书把脑子读傻了,以为喊几句口号就能威胁官员,甚至威胁皇上?
于是,钦差大人毫不迟疑地下令驱赶这些学子,当然,他知道轻重,因此只是下令驱赶,并不想弄出人命。
可惜,万人游街的场面,凭借钦差大人那几千士兵,根本控制不了场面。
也不知是谁先动手,只是当一道鲜艳的血线喷上人群上方后,游街的人群彻底暴|动。
当人群失去理智,单纯的踩踏事件都能致使许多伤亡,更何况是此时的人群还是两方敌对?
当书院其余几个没有出事的院长到达现场,和脸色灰败的钦差大人一起维持秩序时,无论是学子一方,还是士兵一方,都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士兵固然伤亡惨重,学子一方的伤亡却更加震动朝堂。
死亡的学子一十八人,其中十五人出身世家,重伤者四十九人,轻伤者三百零二人,其中出身高门大户当朝权贵人家者不计其数。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震惊。
朝堂之上百余人,几乎过半都能跟这些伤亡的学子扯上拐弯抹角的关系。关系浅的自然不会为学子谋划,但那些关系深的,却不得不想方设法为学子们脱罪。
但苍天不仁这样的口号,完全就是指着皇帝鼻子骂了,想脱罪别无他法,只能让皇帝自己承认自己错,这样学子以及学子身后的家族才能逃过一劫。
但是,皇帝又怎么可能会认错?
之前傅元辛案让他憋屈的不行,本来他准备忍的,但身边不断有人撩拨,又有军中势力给他吃了定心丸,于是他决定雄起一把,办了傅元辛,出一口恶气。
结果呢?气还没出尽,只不过把傅元辛给关了,还没砍头呢,那些狂妄的学子就敢聚众游街,骂他不仁?!
皇帝简直要被气死了。
看皇帝眼色的官员们纷纷请求严惩游街的学子,但书院派以及与那些学子沾亲带故之人,却纷纷指责皇帝失德,让皇帝下罪己诏,善待伤亡的学子及普通百姓,处置之前针对书院的左相等保皇党官员,以及美色祸主的李贵妃及其爪牙。
书院派们当然不是空口说白话上来就指责皇帝。自开春以来,大周已经北部已经有两个州有了旱情,旱情伴生蝗灾,如今新增流民数十万,加上前两年纷起的流民义军,如今大周可谓流民四起,生灵涂炭,而南方又隐约有涝灾的痕迹,使得形势更加严峻。
于是,书院派便把这些天灾都栽到皇帝头上,再加上书院学子暴动,书院派毫不脸红地给皇帝扣了个失德的帽子。
皇帝若不失德,怎么会有那么多灾情?学子又怎么会游街?
虽然很多人压根不信天灾跟皇帝有啥关系,但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商汤夏禹那样的上古圣贤尚能自言其罪,当今皇帝凭什么例外?
你治理的地儿出问题了,那你肯定有问题,管他什么天灾*。
以往君臣和睦时碰上天灾,皇帝主动下诏,臣子捧捧臭脚,大家意思意思也就过去了。但如今双方撕逼,书院派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好借口,皇帝不主动认错,那就逼着你认错。
不知道该说书院派运气好还是不好,双方正撕得水深火热时,一直饱受旱灾蝗灾折磨的云州——反了。
不是以往小打小闹的反,而是整个一州之地都被叛军占领,叛军攻下州府衙门,称皇帝失德,致使生灵涂炭,在列举了当今皇帝奢靡、昏聩、信馋等十大罪责后,叛军首领自立为仁王,号称要代天诛之,拯救万民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