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倾国
二月十五日,沉默两天后,多尔衮作出了出师中原的决定。
他还决定亲率大军,御驾亲征。
十六日,他在太庙祭告太祖、太宗,祭文上说,去年起大清国一系列胜利,占朝鲜,攻日本,此皆太祖武皇帝素志,用是昭告上慰神灵。今他将亲统大军前往伐明,誓要完成太祖武皇帝夙志,伏冀皇祖在天之灵俯赐默佑。
十七日,他驾御笃恭殿,任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靖远大将军。令他们攻取喜峰口、冷口、界岭口等蓟镇要塞,拖住杨国柱的蓟镇大军。
又任豫亲王多铎为平南大将军,令他与自己一起亲逼宁远、山海关,拖住吴三桂等人的辽东大军。
任礼亲王代善为定国大将军,让他守护盛京,防护后路。
他亲授各人大将军印,说道:“我皇祖肇造丕基,皇考底定宏业,重大之任付于眇躬。今蒙古朝鲜日本俱已归服,汉人城郭土地攻克渐多,当此创业垂统之时,征讨之举,所关甚重。朕特命尔等大将军,一切赏罚,俱便宜从事,当同心协力,以图进取。”
各人受印敕,行三跪九叩头礼。
多尔衮赐各大将军黄伞一,纛二,还有黑狐帽、貂袍貂褂、貂坐褥、凉帽、蟒袍等。又赐各从征诸王贝勒贝子公等衣服鞍马有差。
当日,清国举国动员。
万历四十三年时,努尔哈赤正式确立八旗制度,每牛录核丁三百。当然,这三百不是三百人,也不是三百个男人,就象明军户一样,更多是三百个户主代表。
父死子继,兄亡弟代,总要有一个代表。
这些人都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一般一丁对应五到八口人。
八旗为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制,平时劳作,战时从征,军械粮草自备,有点类似府兵。
而这三百个户主代表则称旗丁,能不能披甲,就看他们能力了。
不过八旗兴起后颇有尚武之风,且从十岁起就开始考核,每三年考一次,从步甲到马甲,到巴牙喇。如果十六岁成年后还不能为步甲,享有披甲的权力,那就很受人歧视唾骂了。
这每牛录三百户主代表为旗丁,余下的兄弟子嗣暂不在兵册上,普通人家就称为“余丁”,若官将之户,就称为闲散。
八旗兴起后每次出战,基本抢掠甚多,余丁闲散也踊跃出战,满洲史料就颇多某某“闲散”攻某某城阵亡的记录。
皇太极时期清国共有牛录592个,内满八旗310个,蒙八旗118个,汉八旗164个。当时基本定二百旗丁为一牛录,所以满八旗约有六万二千旗丁,蒙八旗有二万三千六百旗丁,汉八旗有三万二千旗丁。
满蒙汉二十四旗差不多就是拥有兵额旗丁十二万人。
当然,除非遇到生死存亡的决战,否则各旗不会全丁出动,就如王斗的军队,不会每次打仗都全部拉出去。
历史上的一片石之战,除了蒙汉八旗全丁出动外,满八旗也只出动三分之二丁。加上外藩蒙古兵、三顺王的军队,朝鲜兵,其它布特哈等炮灰集团,总计出动兵员十三万五千人。
不敢肯定当时有多少随军余丁,家奴包衣,奴隶阿哈什么,不过不管五万十万,这些都是忽略不计的。就如蒙古西征,说是两万人,但至少十倍的附庸军工匠奴隶被省略了。
冷兵器时代有十三万精锐战兵,已是个惊人的数字。
徐达言:“十万众,当横扫天下。”
王斗辛苦多年,正规军不过六万。
不过松锦之战时清国损失惨重,光八旗满洲战死者就超过一万人,余者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外藩蒙古等等,损失一样不计其数。
事情的后续后,他们还失去外藩蒙古很多势力,虽然这些人战力不佳,每约三到五个旗丁,才能有一个达到披甲兵的能力标准。不过至少也是满清国的重要战力补充,优良的炮灰。
比如与满清国关系最紧密的科尔沁诸部,就有牛录448个,旗丁二万二千多人,内披甲兵人数六千五百多。
外藩蒙古,有牛录384个,旗丁一万九千多人,披甲兵人数五千四百多。
这二者加起来,披甲兵人数就达到一万一千多,就算每次清国征战他们出兵一半,也有旗丁两万,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扎萨克蒙古的漠北各部,喀尔喀、土谢图等部落,他们人丁不等,但披甲兵总数加起来也有八千。他们如若出兵助战,数量也非常可观。
然现在除了铁杆的科尔沁,余者大半脱离清国统治了。漠北的外扎萨克蒙古,漠南的归化城土默特归顺了王斗。连临近王斗势力的土默特左右翼二旗、喀喇沁各部都有些不稳。
甚至当时的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萨克俄木布楚虎尔,善巴还打算不告而别,私议跑去投奔王斗,被警惕的多尔衮擒获后处死,任命了新的左右二旗扎萨克。
不过外藩蒙古不稳已是事实,多尔衮很清楚的获知到,土默特左右翼、喀喇沁各部都跟王斗眉来眼去,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不知道。
事后多尔衮通过各种抬旗,余丁补足的方式,补足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旗丁人数,还重建了汉八旗等。然多尔衮知道,他们八旗的核心战力,已经比不过锦州大战前了。
好在只要不对上王斗的靖边军,八旗战力在此时东亚还是顶尖的,从他们势如破竹的攻掠朝鲜、日本也证明这一点。
而且多尔衮又建了八旗朝鲜,八旗日本,每八旗旗丁人数一万六千,二者相加就有旗丁三万二千。
虽然多尔衮认为这些朝鲜人,日本人战力难以保证,如八旗日本,只有内中的武士才能达到披甲兵标准,大多还是层次最低的步甲,那些朝鲜人战力更低了。
不过他们内中的铁炮手还是不错的,他们足轻的“枪衾”战术也有可取之处。
那些朝鲜人弓箭手也不错,他们的箭速飞快,在轻箭的效率输出上甚至超过蒙古人。
最重要的,这些人壮大了旗丁人数,现满、蒙、汉、朝、日四十旗,兵额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
此次国战,关系到清国能否进取中原,甚至国运存亡,所以满清可谓倾国而出。
满、蒙、汉、朝、日四十旗中,蒙八旗二万三千六百旗丁,全丁而出。
汉八旗三万二千旗丁,全丁而出。
日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鲜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甚至满八旗六万二千旗丁,亦出丁六万人,只余二千旗丁防守盛京,别处城堡村寨,更只有余丁与妇孺守城。
同时多尔衮还传谕自己铁杆科尔沁部,让他们出动旗丁二万人,内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藩蒙古敖汉部、奈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等,他们都需出兵,而且至少出兵丁口数的三分之二,共约有旗丁一万,披甲兵三千人。
如此相加,此次清国共出动旗丁战兵约十八万人。
此外还有七万包衣阿哈随军,推运粮草辎重,搬理缴获,处理杂事等。
这也是必要的,如有缴获,难道还让那些披甲旗丁自己推车挑米?
如遇攻城,甚至让他们自己制作盾车,挑土填壕?
此时八旗大多驻防盛京周边,又实行兵民一体制,军械粮草也大多自备,征集令下达后,他们汇集飞快。特别那些满蒙旗丁,更几乎家家都有马骡,集结速度更快。
只有外藩蒙古各部动作会慢些,他们也将陆续在营州、山海关等处汇齐。
还有随军的包衣阿哈们,也会慢慢汇集,在户部承政英额尔岱的统领下向前方运送粮米辎重。
皇太极当朝时,力主八旗正规化,也在军中实行了一些粮饷制度,虽然不多,大部分人还是自带干粮。但考虑到可能要在山海关等处待几个月,多尔衮认为公中有必要出这笔粮草,正好从朝鲜、日本等处抢来的粮米可派上用场。
而对此次征伐明朝,清国上下个个都信心十足,明国境内,清军唯一惧怕的只有靖边军了,杨国柱、吴三桂等人只能说可作为对手,但谈不上惧怕。
至于流寇,虽然势大,但想必战斗力也有限,毕竟听说他们多由投降的明军组成,而明军是什么德性,他们大清兵再清楚不过。
更妙的是,流寇的注意力可能还会放到王斗身上,这样自己惧怕的靖边军就被缠住了。
大清兵再无后顾之忧,所以就算这次不能定鼎中原,至少也可以好好抢一把,好几年了,明国境内想必很肥了。特别几月后就是夏粮收成,又几月后,就是秋粮收获,更多的物资可抢。
八旗虽然没有兵饷,但每次掳获都有分赏,金银财帛,牛羊人口,茶米油盐,勇敢者还有马匹盔甲赏赐,加上私藏战利品,每次出征各旗丁都是腰包满满的。
所以此次出征,家家踊跃,各城镇村寨,到处是一派子送父,妻送夫的感人画面。
家中丁口多的,余丁们也是踊跃参军,心甘情愿作为辅兵杂役存在,跟随自己的父兄出战。
他们战后虽没有分赏,但私藏战利品却是潜规则,甚至有人盘算多抢几个包衣回来,代替自己耕田种地。
清国上下弥漫着一股狂热雀跃的气息,甚至有狂热分子喊道:“南朝将亡,国朝定鼎,就在今日!”
……
二月二十日。
这几天源源不断的兵马汇集到盛京,特别二十日这天,盛京城北的演武场旌旗如海,几乎每隔一刻钟就有一批军马汇集过来。
他们按各旗阵列排列,八旗满洲正黄旗,八旗满洲镶黄旗,八旗满洲正白旗,八旗满洲正蓝旗,八旗满洲镶白旗,八旗满洲正红旗,八旗满洲镶红旗,八旗满洲镶蓝旗。
他们以牛录合为军阵,然后每个牛录又单独列为小阵,他们肃然而立,器械精良。
他们每个普通的士兵都有头盔与镶铁棉甲,个个髹漆的铁盔,汗渍斑斑的对襟泡钉棉甲,乌黑高尖的盔顶红缨飘扬。他们身边都有马匹,有人甚至不止一匹,马上长短兵器具备,皆以粗厚沉重为主。
马上又有盾牌,巨大的满弓,装满重箭轻箭的箭囊等。
他们个个眼神残忍而暴戾,充满百战沙场的自信。
这些是普通的步甲,又有马甲,个个身上披着两重甲,纯铁甲外面罩着厚实的绵甲,防护更加精良。他们中达壮、拨什库级的军官,皆是盔上黑缨,背上插着方二尺的小旗。
他们身着三层重甲,也就是除了绵甲铁甲外,最里面还有一层锁子甲。
最后就是由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掌控的巴牙喇兵了,他们个个背上插着斜尖的火炎旗,手上马边无不是沉重的重武器,狼牙棒,虎枪等等。他们使用的大梢弓也普遍是十二力弓。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按弓力算的话,合后世的磅数差不多是158.7磅,被射一箭不死肯定重伤。
他们是各旗中最精锐的老兵了,个个身上浓厚的血腥杀伐之气,一身的明盔明甲,铁甲穿在外面,片片甲叶皆是以精铁打制,极为厚实亮眼。
为了应对火器的威胁,八旗兴起后就在盔甲防护上做足了工夫,所穿盔甲无不精良。
“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
“虏多明光重铠,鸟铳之短小者未能洞贯。”
“先以重甲外披绵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立于山城之下。”
“执狼筅、长枪、大刀利剑,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棉甲。”
八旗满洲约六万人列阵较场中,他们刀枪如林,人潮如水,人数虽众,却列阵整齐安静,只偶尔传来几声马嘶之声。
他们森严站着,无数密集的头盔与铠甲耸立,凌然的铁血之气蔓延。
而在满洲各旗后面,又是相应的蒙八旗与汉八旗,日八旗与鲜八旗等。虽同称八旗,但他们身份地位当然不平等,八旗中只有满八旗有旗主,余者都是固山额真,而且他们与满八旗各旗主还是属于隶属关系。
他们一样安静列阵,然气势上颇有不如。
他们的装备也不能与满八旗相比,不要说几层甲了,连拥有镶铁棉甲者都少,很多人只有一件普通的棉甲。特别那些八旗日本与八旗朝鲜军,大多数还是国内的军械打扮,显得有点不协调。
然十几万人列阵,刀枪如林,旌旗似海,无数的人头蔓延,整体散发的气势仍然非常惊人。
……
演武场中未见皇帝的亲卫葛布什贤兵,此时这些清国最精锐的士兵却是列队在盛京城东的抚近门外,一直布置到城北的演武场边。
他们是比各旗巴牙喇还强悍的存在,个个同样一身明盔明甲,身上穿着沉重的铁甲,片片寒光闪动。
他们每人盔上都有雕翎,身后插着飞虎背旗,他们中军官的存在,盔管上更插着獭尾,背后插着二尺的飞虎狐尾旗。
他们静静策在马上,寒风中一动不动,显示出百战老兵的素质。
他们是清国中技艺最出众者,全营人数还不到两千。
呼啸的寒风中,时间到了卯刻,忽然呜呜的海螺声响起,然后听喇叭、唢呐声不断,鼓乐喧天中,密密的大驾卤簿从抚近门出来。
黄伞,纛,旗,骨朵,吾仗,锣、鼓、画角、箫、笙、驾鼓、横笛、龙头横笛、檀板、大鼓,密密麻麻,那些执役者个个绿衣黄褂,腰间扎着红带,头戴六瓣红绒帽,铜顶上插黄翎,人数达到八十四个。
而在黄伞下,多尔衮一身鎏金盔甲,他策在马上,神情庄严。
在他身后,又是满、蒙、汉、朝、日四十旗的旗主与固山额真,还有国中大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六部官员,文馆学士等等,百官齐聚,他们都将跟随多尔衮出征。
此时他们一样策在身上,个个脸上闪烁着神圣激动的光芒。
喇叭、唢呐声响中,大驾卤簿直接进了抚近门外的堂子中,这是清国的神庙,每次出征必谒庙而行。
神像早已请来,安放在享殿中,神像是上天之子、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大君先师、三军之帅、关圣帝君。
为祭堂子神位,君臣每人都曾斋戒一日,清心寡欲。
他们进入堂子,供献饼酒,悬挂纸钱后,从多尔衮起,序次排班,人人行三跪九叩头礼。又至堂子外,以出征所携护军八纛列于前,复吹海螺,鸣喇嘛号筒。
在喇叭、唢呐声中,他们又开始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
叩头礼后,多尔衮起身,他长呼一口气,心中默默道:“昊天上帝,佑我大清。”
他上马起身,战马所过,所有的葛布什贤兵都下马跪伏,静候皇帝经过,他们高呼道:“万岁!”
一队队葛布什贤兵下马跪伏,一路过去,列阵诸将士俱跪,他们山呼万岁,最后更汇成连绵不绝的呼喊之声。
“万岁、万岁、万万岁!”
多尔衮在演武场中策马而行,他行于万军之中,但见旌旗如林,刀枪如海,那连绵的军阵似乎要到天边。
他心中涌起无上豪情,如此大军,何人可挡?
志得意满中,他哈哈大笑起来,他挥鞭一指,三声凌厉的号炮响起。
炮声中,大军开始开拔,他们旗帜如海,无边的人潮,似乎要铺满大地。
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清国倾国而出,出兵二十五万,讨伐明朝,争夺中原!
……
三月初一日,济南。
“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
济南城的演武场在城的东南,千佛山脚下,传闻这里是济南城的风水所在,相传曹操当年即驻军于此,并建武场操练军兵。其后的历朝历代,这里均是驻军习武之地。
演武场极大,可排兵布阵达十万兵马,不过大顺国兵马极多,前段时间还有六十万人,现在可能已经有七十万了,具体数字李自成不知道,他麾下的官将大员一样不知道,盖因投降的明军太多了。
所以能进入演武场的,除了他的老营外,就是从几十万军队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士卒。他们列成了巨大的军阵,真是人潮如海,旌旗如林,他们排列的阵列连绵不绝。
点将台上,李自成毡笠缥衣,端坐王椅上,他两边是密密的顺国大将,六政府官吏,还有投降的明朝官将等。而台下则是密密的老营亲将与锐士,个个盔甲整齐,刀矛肃立。
台的不远处是被叫来观礼的当地士绅名流,山东各府名人要员,他们密集站着,很多人看看台上的动静,又看看前方的军阵,眼中满是震撼的神情。
他们有的人神情复杂,有的人则是兴奋议论。
“大顺果然是兵强马壮。”
“是啊,相对下朝廷官兵简直是乌合之众,怪不得不堪一击,顺天王势如破竹。”
“当然,看看台上那些投降的官吏总兵,哪个不是手握重兵?个个一箭不发就降了,怪不得这大明要失了天下。”
“唉,真的要改朝换代了?”
不说这些名流士绅神情复杂,议论纷纷,此时台上的顺国丞相牛金星,抑扬顿挫,正宣读着李自成向天下发布的永昌元年诏书。
相比前时那个檄文,这诏书语气似有缓和,言说“君非甚暗”,认为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昏庸腐朽之人。
然后说:“……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神,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绔袴,而倚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
言说明朝为何会到现今地步的原因。下面士绅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则听得叹息道:“是啊,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皇帝一向勤勉,就是身边奸臣小人太多了。”
又有人呜咽哭泣:“大明何致到了这一步。”
李自成已决意向京师进军,领兵五十万北上,并以李过为前锋,直扑京师。
五十万,当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不过兵马虽多,李自成却不担心粮草,因为北上过去,州县城池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都可以解决大军所需的很大问题。
特别进入京畿重地后,收罗的财帛粮米都是河南、山东等地不能比。
让他担心的是京师坚固,守兵众多,就算有大量的内应,可能一时半刻也会攻打不下。
他麾下官将商议的结果,可能攻打京师,至少要攻三个月。
久则生变。
而且历来北上直取京师,危险重重,历史上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成功过。
当时明太祖灭元方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大顺现在形势跟当时有些象,然有些不象,比如陕西就没有攻下,为免意外,争取明朝皇帝投降是最理想的结果。
因此,李自成发布了诏书,劝说皇帝投降,更正告明朝官绅要审时度势,降迎新主。
诏书宣读完毕,下方军阵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他们先是杂乱,后汇成一片:“大顺天王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排山倒海的万岁声一浪高过一浪,巨大的呼啸声音,更震慑得那些观礼的士绅名流说不出话来,很多人不自觉的全身颤抖。
点将台上,五营的大将,刘宗敏、刘方亮、刘希尧、袁宗第、李过等人喜悦中带着傲然。
杨少凡一会眉欢眼笑,一会又咬牙切齿。
李岩神情激动,心想:“新朝就要鼎立,介时气象大不同,百姓又可安居乐业,不再有流离祸乱之苦。”
牛金星等六政府要员个个神情矜持,抚须含笑,有些自得的看着下方呐喊的将士。
而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将们,如刘良佐、刘泽清、邱磊等人,个个吸着气,目瞪口呆的看着下方呼啸的阵列,刘良佐叹道:“看看,大顺军如此气势,果然是纪律森严,行伍整齐,官兵远不能比。”
刘泽清也叹道:“不错,义军如此精锐,看来覆灭明朝不是问题了。”
他们虽叹息说话,然个个却满面红光,刘泽清更又喜笑颜开道:“看来新朝很快就要鼎立,我等都是从龙功臣。”
邱磊眼中现出冷笑:“攻灭京师后,应该就是西进攻打宣府山西,听着那边这些年很富,我等定然可以捞个盆满钵满。”
他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
出征阅兵仪式后,大军直接开拔,人喧马嘶,旌旗遮天,场面壮观之极。
而不单是校场上的精锐行进,驻扎在济南附近,山东各处的顺军一样向北开动,他们各有各的任务,或中路,或两翼,最后汇集在京师脚下。
宛如洪流一般的大军不断起动,号角之声响彻天地,李自成乘乌驳马,拥精骑百余,他登上了千佛山,就见下方旌旗如海,潮水般的人流不断行进,此情此景,让李自成志得意满。
同时他兴奋中又带着一些茫然,真的要灭亡明朝了?
老胡的巡山营也在前进的洪流中,他们已经获得了老营的待遇,马队中人人有战马,很多人还有双马,就是往日的步卒,也都有了马骡代步。
他策在马上,看看前面,又看看后方,皆是旌旗如海,浩浩荡荡的人潮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老胡不由喃喃说了一句:“大场面。”
他身边的孔三深吸了口气,总算北上了,这一切快结束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一日,顺国倾国而出,以兵五十万,北上灭明!
他还决定亲率大军,御驾亲征。
十六日,他在太庙祭告太祖、太宗,祭文上说,去年起大清国一系列胜利,占朝鲜,攻日本,此皆太祖武皇帝素志,用是昭告上慰神灵。今他将亲统大军前往伐明,誓要完成太祖武皇帝夙志,伏冀皇祖在天之灵俯赐默佑。
十七日,他驾御笃恭殿,任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靖远大将军。令他们攻取喜峰口、冷口、界岭口等蓟镇要塞,拖住杨国柱的蓟镇大军。
又任豫亲王多铎为平南大将军,令他与自己一起亲逼宁远、山海关,拖住吴三桂等人的辽东大军。
任礼亲王代善为定国大将军,让他守护盛京,防护后路。
他亲授各人大将军印,说道:“我皇祖肇造丕基,皇考底定宏业,重大之任付于眇躬。今蒙古朝鲜日本俱已归服,汉人城郭土地攻克渐多,当此创业垂统之时,征讨之举,所关甚重。朕特命尔等大将军,一切赏罚,俱便宜从事,当同心协力,以图进取。”
各人受印敕,行三跪九叩头礼。
多尔衮赐各大将军黄伞一,纛二,还有黑狐帽、貂袍貂褂、貂坐褥、凉帽、蟒袍等。又赐各从征诸王贝勒贝子公等衣服鞍马有差。
当日,清国举国动员。
万历四十三年时,努尔哈赤正式确立八旗制度,每牛录核丁三百。当然,这三百不是三百人,也不是三百个男人,就象明军户一样,更多是三百个户主代表。
父死子继,兄亡弟代,总要有一个代表。
这些人都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一般一丁对应五到八口人。
八旗为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制,平时劳作,战时从征,军械粮草自备,有点类似府兵。
而这三百个户主代表则称旗丁,能不能披甲,就看他们能力了。
不过八旗兴起后颇有尚武之风,且从十岁起就开始考核,每三年考一次,从步甲到马甲,到巴牙喇。如果十六岁成年后还不能为步甲,享有披甲的权力,那就很受人歧视唾骂了。
这每牛录三百户主代表为旗丁,余下的兄弟子嗣暂不在兵册上,普通人家就称为“余丁”,若官将之户,就称为闲散。
八旗兴起后每次出战,基本抢掠甚多,余丁闲散也踊跃出战,满洲史料就颇多某某“闲散”攻某某城阵亡的记录。
皇太极时期清国共有牛录592个,内满八旗310个,蒙八旗118个,汉八旗164个。当时基本定二百旗丁为一牛录,所以满八旗约有六万二千旗丁,蒙八旗有二万三千六百旗丁,汉八旗有三万二千旗丁。
满蒙汉二十四旗差不多就是拥有兵额旗丁十二万人。
当然,除非遇到生死存亡的决战,否则各旗不会全丁出动,就如王斗的军队,不会每次打仗都全部拉出去。
历史上的一片石之战,除了蒙汉八旗全丁出动外,满八旗也只出动三分之二丁。加上外藩蒙古兵、三顺王的军队,朝鲜兵,其它布特哈等炮灰集团,总计出动兵员十三万五千人。
不敢肯定当时有多少随军余丁,家奴包衣,奴隶阿哈什么,不过不管五万十万,这些都是忽略不计的。就如蒙古西征,说是两万人,但至少十倍的附庸军工匠奴隶被省略了。
冷兵器时代有十三万精锐战兵,已是个惊人的数字。
徐达言:“十万众,当横扫天下。”
王斗辛苦多年,正规军不过六万。
不过松锦之战时清国损失惨重,光八旗满洲战死者就超过一万人,余者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外藩蒙古等等,损失一样不计其数。
事情的后续后,他们还失去外藩蒙古很多势力,虽然这些人战力不佳,每约三到五个旗丁,才能有一个达到披甲兵的能力标准。不过至少也是满清国的重要战力补充,优良的炮灰。
比如与满清国关系最紧密的科尔沁诸部,就有牛录448个,旗丁二万二千多人,内披甲兵人数六千五百多。
外藩蒙古,有牛录384个,旗丁一万九千多人,披甲兵人数五千四百多。
这二者加起来,披甲兵人数就达到一万一千多,就算每次清国征战他们出兵一半,也有旗丁两万,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扎萨克蒙古的漠北各部,喀尔喀、土谢图等部落,他们人丁不等,但披甲兵总数加起来也有八千。他们如若出兵助战,数量也非常可观。
然现在除了铁杆的科尔沁,余者大半脱离清国统治了。漠北的外扎萨克蒙古,漠南的归化城土默特归顺了王斗。连临近王斗势力的土默特左右翼二旗、喀喇沁各部都有些不稳。
甚至当时的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萨克俄木布楚虎尔,善巴还打算不告而别,私议跑去投奔王斗,被警惕的多尔衮擒获后处死,任命了新的左右二旗扎萨克。
不过外藩蒙古不稳已是事实,多尔衮很清楚的获知到,土默特左右翼、喀喇沁各部都跟王斗眉来眼去,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不知道。
事后多尔衮通过各种抬旗,余丁补足的方式,补足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旗丁人数,还重建了汉八旗等。然多尔衮知道,他们八旗的核心战力,已经比不过锦州大战前了。
好在只要不对上王斗的靖边军,八旗战力在此时东亚还是顶尖的,从他们势如破竹的攻掠朝鲜、日本也证明这一点。
而且多尔衮又建了八旗朝鲜,八旗日本,每八旗旗丁人数一万六千,二者相加就有旗丁三万二千。
虽然多尔衮认为这些朝鲜人,日本人战力难以保证,如八旗日本,只有内中的武士才能达到披甲兵标准,大多还是层次最低的步甲,那些朝鲜人战力更低了。
不过他们内中的铁炮手还是不错的,他们足轻的“枪衾”战术也有可取之处。
那些朝鲜人弓箭手也不错,他们的箭速飞快,在轻箭的效率输出上甚至超过蒙古人。
最重要的,这些人壮大了旗丁人数,现满、蒙、汉、朝、日四十旗,兵额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
此次国战,关系到清国能否进取中原,甚至国运存亡,所以满清可谓倾国而出。
满、蒙、汉、朝、日四十旗中,蒙八旗二万三千六百旗丁,全丁而出。
汉八旗三万二千旗丁,全丁而出。
日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鲜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甚至满八旗六万二千旗丁,亦出丁六万人,只余二千旗丁防守盛京,别处城堡村寨,更只有余丁与妇孺守城。
同时多尔衮还传谕自己铁杆科尔沁部,让他们出动旗丁二万人,内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藩蒙古敖汉部、奈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等,他们都需出兵,而且至少出兵丁口数的三分之二,共约有旗丁一万,披甲兵三千人。
如此相加,此次清国共出动旗丁战兵约十八万人。
此外还有七万包衣阿哈随军,推运粮草辎重,搬理缴获,处理杂事等。
这也是必要的,如有缴获,难道还让那些披甲旗丁自己推车挑米?
如遇攻城,甚至让他们自己制作盾车,挑土填壕?
此时八旗大多驻防盛京周边,又实行兵民一体制,军械粮草也大多自备,征集令下达后,他们汇集飞快。特别那些满蒙旗丁,更几乎家家都有马骡,集结速度更快。
只有外藩蒙古各部动作会慢些,他们也将陆续在营州、山海关等处汇齐。
还有随军的包衣阿哈们,也会慢慢汇集,在户部承政英额尔岱的统领下向前方运送粮米辎重。
皇太极当朝时,力主八旗正规化,也在军中实行了一些粮饷制度,虽然不多,大部分人还是自带干粮。但考虑到可能要在山海关等处待几个月,多尔衮认为公中有必要出这笔粮草,正好从朝鲜、日本等处抢来的粮米可派上用场。
而对此次征伐明朝,清国上下个个都信心十足,明国境内,清军唯一惧怕的只有靖边军了,杨国柱、吴三桂等人只能说可作为对手,但谈不上惧怕。
至于流寇,虽然势大,但想必战斗力也有限,毕竟听说他们多由投降的明军组成,而明军是什么德性,他们大清兵再清楚不过。
更妙的是,流寇的注意力可能还会放到王斗身上,这样自己惧怕的靖边军就被缠住了。
大清兵再无后顾之忧,所以就算这次不能定鼎中原,至少也可以好好抢一把,好几年了,明国境内想必很肥了。特别几月后就是夏粮收成,又几月后,就是秋粮收获,更多的物资可抢。
八旗虽然没有兵饷,但每次掳获都有分赏,金银财帛,牛羊人口,茶米油盐,勇敢者还有马匹盔甲赏赐,加上私藏战利品,每次出征各旗丁都是腰包满满的。
所以此次出征,家家踊跃,各城镇村寨,到处是一派子送父,妻送夫的感人画面。
家中丁口多的,余丁们也是踊跃参军,心甘情愿作为辅兵杂役存在,跟随自己的父兄出战。
他们战后虽没有分赏,但私藏战利品却是潜规则,甚至有人盘算多抢几个包衣回来,代替自己耕田种地。
清国上下弥漫着一股狂热雀跃的气息,甚至有狂热分子喊道:“南朝将亡,国朝定鼎,就在今日!”
……
二月二十日。
这几天源源不断的兵马汇集到盛京,特别二十日这天,盛京城北的演武场旌旗如海,几乎每隔一刻钟就有一批军马汇集过来。
他们按各旗阵列排列,八旗满洲正黄旗,八旗满洲镶黄旗,八旗满洲正白旗,八旗满洲正蓝旗,八旗满洲镶白旗,八旗满洲正红旗,八旗满洲镶红旗,八旗满洲镶蓝旗。
他们以牛录合为军阵,然后每个牛录又单独列为小阵,他们肃然而立,器械精良。
他们每个普通的士兵都有头盔与镶铁棉甲,个个髹漆的铁盔,汗渍斑斑的对襟泡钉棉甲,乌黑高尖的盔顶红缨飘扬。他们身边都有马匹,有人甚至不止一匹,马上长短兵器具备,皆以粗厚沉重为主。
马上又有盾牌,巨大的满弓,装满重箭轻箭的箭囊等。
他们个个眼神残忍而暴戾,充满百战沙场的自信。
这些是普通的步甲,又有马甲,个个身上披着两重甲,纯铁甲外面罩着厚实的绵甲,防护更加精良。他们中达壮、拨什库级的军官,皆是盔上黑缨,背上插着方二尺的小旗。
他们身着三层重甲,也就是除了绵甲铁甲外,最里面还有一层锁子甲。
最后就是由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掌控的巴牙喇兵了,他们个个背上插着斜尖的火炎旗,手上马边无不是沉重的重武器,狼牙棒,虎枪等等。他们使用的大梢弓也普遍是十二力弓。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按弓力算的话,合后世的磅数差不多是158.7磅,被射一箭不死肯定重伤。
他们是各旗中最精锐的老兵了,个个身上浓厚的血腥杀伐之气,一身的明盔明甲,铁甲穿在外面,片片甲叶皆是以精铁打制,极为厚实亮眼。
为了应对火器的威胁,八旗兴起后就在盔甲防护上做足了工夫,所穿盔甲无不精良。
“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
“虏多明光重铠,鸟铳之短小者未能洞贯。”
“先以重甲外披绵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立于山城之下。”
“执狼筅、长枪、大刀利剑,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棉甲。”
八旗满洲约六万人列阵较场中,他们刀枪如林,人潮如水,人数虽众,却列阵整齐安静,只偶尔传来几声马嘶之声。
他们森严站着,无数密集的头盔与铠甲耸立,凌然的铁血之气蔓延。
而在满洲各旗后面,又是相应的蒙八旗与汉八旗,日八旗与鲜八旗等。虽同称八旗,但他们身份地位当然不平等,八旗中只有满八旗有旗主,余者都是固山额真,而且他们与满八旗各旗主还是属于隶属关系。
他们一样安静列阵,然气势上颇有不如。
他们的装备也不能与满八旗相比,不要说几层甲了,连拥有镶铁棉甲者都少,很多人只有一件普通的棉甲。特别那些八旗日本与八旗朝鲜军,大多数还是国内的军械打扮,显得有点不协调。
然十几万人列阵,刀枪如林,旌旗似海,无数的人头蔓延,整体散发的气势仍然非常惊人。
……
演武场中未见皇帝的亲卫葛布什贤兵,此时这些清国最精锐的士兵却是列队在盛京城东的抚近门外,一直布置到城北的演武场边。
他们是比各旗巴牙喇还强悍的存在,个个同样一身明盔明甲,身上穿着沉重的铁甲,片片寒光闪动。
他们每人盔上都有雕翎,身后插着飞虎背旗,他们中军官的存在,盔管上更插着獭尾,背后插着二尺的飞虎狐尾旗。
他们静静策在马上,寒风中一动不动,显示出百战老兵的素质。
他们是清国中技艺最出众者,全营人数还不到两千。
呼啸的寒风中,时间到了卯刻,忽然呜呜的海螺声响起,然后听喇叭、唢呐声不断,鼓乐喧天中,密密的大驾卤簿从抚近门出来。
黄伞,纛,旗,骨朵,吾仗,锣、鼓、画角、箫、笙、驾鼓、横笛、龙头横笛、檀板、大鼓,密密麻麻,那些执役者个个绿衣黄褂,腰间扎着红带,头戴六瓣红绒帽,铜顶上插黄翎,人数达到八十四个。
而在黄伞下,多尔衮一身鎏金盔甲,他策在马上,神情庄严。
在他身后,又是满、蒙、汉、朝、日四十旗的旗主与固山额真,还有国中大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六部官员,文馆学士等等,百官齐聚,他们都将跟随多尔衮出征。
此时他们一样策在身上,个个脸上闪烁着神圣激动的光芒。
喇叭、唢呐声响中,大驾卤簿直接进了抚近门外的堂子中,这是清国的神庙,每次出征必谒庙而行。
神像早已请来,安放在享殿中,神像是上天之子、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大君先师、三军之帅、关圣帝君。
为祭堂子神位,君臣每人都曾斋戒一日,清心寡欲。
他们进入堂子,供献饼酒,悬挂纸钱后,从多尔衮起,序次排班,人人行三跪九叩头礼。又至堂子外,以出征所携护军八纛列于前,复吹海螺,鸣喇嘛号筒。
在喇叭、唢呐声中,他们又开始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
叩头礼后,多尔衮起身,他长呼一口气,心中默默道:“昊天上帝,佑我大清。”
他上马起身,战马所过,所有的葛布什贤兵都下马跪伏,静候皇帝经过,他们高呼道:“万岁!”
一队队葛布什贤兵下马跪伏,一路过去,列阵诸将士俱跪,他们山呼万岁,最后更汇成连绵不绝的呼喊之声。
“万岁、万岁、万万岁!”
多尔衮在演武场中策马而行,他行于万军之中,但见旌旗如林,刀枪如海,那连绵的军阵似乎要到天边。
他心中涌起无上豪情,如此大军,何人可挡?
志得意满中,他哈哈大笑起来,他挥鞭一指,三声凌厉的号炮响起。
炮声中,大军开始开拔,他们旗帜如海,无边的人潮,似乎要铺满大地。
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清国倾国而出,出兵二十五万,讨伐明朝,争夺中原!
……
三月初一日,济南。
“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
济南城的演武场在城的东南,千佛山脚下,传闻这里是济南城的风水所在,相传曹操当年即驻军于此,并建武场操练军兵。其后的历朝历代,这里均是驻军习武之地。
演武场极大,可排兵布阵达十万兵马,不过大顺国兵马极多,前段时间还有六十万人,现在可能已经有七十万了,具体数字李自成不知道,他麾下的官将大员一样不知道,盖因投降的明军太多了。
所以能进入演武场的,除了他的老营外,就是从几十万军队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士卒。他们列成了巨大的军阵,真是人潮如海,旌旗如林,他们排列的阵列连绵不绝。
点将台上,李自成毡笠缥衣,端坐王椅上,他两边是密密的顺国大将,六政府官吏,还有投降的明朝官将等。而台下则是密密的老营亲将与锐士,个个盔甲整齐,刀矛肃立。
台的不远处是被叫来观礼的当地士绅名流,山东各府名人要员,他们密集站着,很多人看看台上的动静,又看看前方的军阵,眼中满是震撼的神情。
他们有的人神情复杂,有的人则是兴奋议论。
“大顺果然是兵强马壮。”
“是啊,相对下朝廷官兵简直是乌合之众,怪不得不堪一击,顺天王势如破竹。”
“当然,看看台上那些投降的官吏总兵,哪个不是手握重兵?个个一箭不发就降了,怪不得这大明要失了天下。”
“唉,真的要改朝换代了?”
不说这些名流士绅神情复杂,议论纷纷,此时台上的顺国丞相牛金星,抑扬顿挫,正宣读着李自成向天下发布的永昌元年诏书。
相比前时那个檄文,这诏书语气似有缓和,言说“君非甚暗”,认为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昏庸腐朽之人。
然后说:“……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神,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绔袴,而倚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
言说明朝为何会到现今地步的原因。下面士绅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则听得叹息道:“是啊,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皇帝一向勤勉,就是身边奸臣小人太多了。”
又有人呜咽哭泣:“大明何致到了这一步。”
李自成已决意向京师进军,领兵五十万北上,并以李过为前锋,直扑京师。
五十万,当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不过兵马虽多,李自成却不担心粮草,因为北上过去,州县城池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都可以解决大军所需的很大问题。
特别进入京畿重地后,收罗的财帛粮米都是河南、山东等地不能比。
让他担心的是京师坚固,守兵众多,就算有大量的内应,可能一时半刻也会攻打不下。
他麾下官将商议的结果,可能攻打京师,至少要攻三个月。
久则生变。
而且历来北上直取京师,危险重重,历史上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成功过。
当时明太祖灭元方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大顺现在形势跟当时有些象,然有些不象,比如陕西就没有攻下,为免意外,争取明朝皇帝投降是最理想的结果。
因此,李自成发布了诏书,劝说皇帝投降,更正告明朝官绅要审时度势,降迎新主。
诏书宣读完毕,下方军阵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他们先是杂乱,后汇成一片:“大顺天王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排山倒海的万岁声一浪高过一浪,巨大的呼啸声音,更震慑得那些观礼的士绅名流说不出话来,很多人不自觉的全身颤抖。
点将台上,五营的大将,刘宗敏、刘方亮、刘希尧、袁宗第、李过等人喜悦中带着傲然。
杨少凡一会眉欢眼笑,一会又咬牙切齿。
李岩神情激动,心想:“新朝就要鼎立,介时气象大不同,百姓又可安居乐业,不再有流离祸乱之苦。”
牛金星等六政府要员个个神情矜持,抚须含笑,有些自得的看着下方呐喊的将士。
而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将们,如刘良佐、刘泽清、邱磊等人,个个吸着气,目瞪口呆的看着下方呼啸的阵列,刘良佐叹道:“看看,大顺军如此气势,果然是纪律森严,行伍整齐,官兵远不能比。”
刘泽清也叹道:“不错,义军如此精锐,看来覆灭明朝不是问题了。”
他们虽叹息说话,然个个却满面红光,刘泽清更又喜笑颜开道:“看来新朝很快就要鼎立,我等都是从龙功臣。”
邱磊眼中现出冷笑:“攻灭京师后,应该就是西进攻打宣府山西,听着那边这些年很富,我等定然可以捞个盆满钵满。”
他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
出征阅兵仪式后,大军直接开拔,人喧马嘶,旌旗遮天,场面壮观之极。
而不单是校场上的精锐行进,驻扎在济南附近,山东各处的顺军一样向北开动,他们各有各的任务,或中路,或两翼,最后汇集在京师脚下。
宛如洪流一般的大军不断起动,号角之声响彻天地,李自成乘乌驳马,拥精骑百余,他登上了千佛山,就见下方旌旗如海,潮水般的人流不断行进,此情此景,让李自成志得意满。
同时他兴奋中又带着一些茫然,真的要灭亡明朝了?
老胡的巡山营也在前进的洪流中,他们已经获得了老营的待遇,马队中人人有战马,很多人还有双马,就是往日的步卒,也都有了马骡代步。
他策在马上,看看前面,又看看后方,皆是旌旗如海,浩浩荡荡的人潮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老胡不由喃喃说了一句:“大场面。”
他身边的孔三深吸了口气,总算北上了,这一切快结束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一日,顺国倾国而出,以兵五十万,北上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