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多尔衮的震怒(5/18)
  最终,帝尘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可阿巴泰刚一进城,就给了帝尘当头棒喝,指着帝尘鼻子骂道:“混账奴才,眼见我军在前线受挫,为何不赶来增援?”
  阿巴泰这话当然是无理至极。
  命帝尘部镇守扬州,乃多铎亲自下达的命令。建业之战又发生在晚上,扬州跟建业相隔百里之遥,帝尘就算想救援,也根本来不及啊。
  阿巴泰这是将战败的窝囊气,彻底发泄在帝尘身上了。
  帝尘也是有脾气的。对多铎,帝尘还算客气,但是面对阿巴泰,就没什么好脸色了,沉声说道:“嘴巴放干净一点。”
  “好奴才,还敢顶嘴?!”阿巴泰跟着也炸了。
  倘若帝尘忍气吞声,阿巴泰说不定就此揭过,嘴上发泄一通也就算了。可帝尘如此态度,彻底惹毛了阿巴泰。
  自清军入关始,还没有哪位汉人敢这么跟他们说话。
  阿巴泰下意识说道:“来人,将这狗奴才拖下去,赏他三十鞭子!”
  “诺!”
  阿巴泰亲兵就要上前捉拿帝尘。
  “谁敢?!”
  站在帝尘身后的廉颇一声怒吼,“刷”的一下,立即冲进来一队队大周御林军。转眼之间,阿巴泰跟他的亲兵就被团团围住。
  双方立即剑拔弩张。
  阿巴泰见了,脸色一变,他这才想起,眼下扬州城可是驻扎着十万异人军团。反观清军,却只剩五万残兵剩将。
  真要打起来,清军怕是要完败。
  可如果就这么不了了之,阿巴泰面子上又有些过不去,一时进退两难,脸色涨的通红。跟多铎相比,阿巴泰还是太嫩了,也太冲动。
  自始至终,帝尘都面无表情,镇定非常。
  眼见阿巴泰神情尴尬,帝尘这才开口说道:“你要记住,我来,是跟贵军合作,不是你们的奴才。只要我想,今天你们没一个人可以走出扬州城。”
  “你想怎样?”阿巴泰还是嘴硬。
  帝尘好笑地摇了摇头,“不是我想怎样,而是敌人想怎样。眼看明军就要打过来了,我们还在内斗,有何意义?也不怕别人笑话。”
  阿巴泰见此,赶紧顺着台阶往下走,问道:“你的意思是?”
  “撤军!”
  帝尘言简意赅,“扬州城是守不住了,怎么决策,还得上报摄政王。”
  “好!”
  阿巴泰点头应下,心中的怨气并未真的消散。
  协调一致之后,帝尘部跟阿巴泰部根本不做停留,灰溜溜撤离扬州。不怪帝尘着急,一旦郭子仪部拦住他们的北上之路,那时就是想走都走不了了。
  …………
  随着清军撤离扬州城,整场战役迎来第二阶段。
  李靖倒是稳健,率部进驻扬州城之后,没有急着北上,而是协同郭子仪部,彻底荡平江淮流域,收复失地,拱卫建业安全。
  拿下江淮,明军才有跟清军全面开战的资本与根基。
  战役第十三天,得知南明军不仅收复扬州城,而且一举荡平江淮地域,歼灭清军主力部队,大西皇帝张献忠终于来了准信。
  双方约定:“三日之后,正式进军北上。”
  …………
  燕京。
  多铎部的溃败,给了多尔衮一个当头棒喝。
  跟历史不同,战役地图中,在扫灭大顺之后,除多铎部十万大军以及阿巴泰部的五万大军,清朝在整个北方地界,还有足足四十万大军驻扎。
  清军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
  最精锐的当属八旗军,又可划分为满八旗、蒙八旗以及汉八旗。满八旗以满族骑兵为主,大抵在五万人左右。蒙八旗则是蒙古骑兵,也在五万人左右。
  至于汉八旗,则包括吴三桂的军队,以及后续投降清朝的前大明军,大抵在十五万人上下。
  最后一部分则是清军扫荡北方,俘虏的伪军与战俘,其中就包括大顺军。
  除满八旗跟蒙八旗,其余三十万大军都有各自隐患,因而多尔衮没有安排此路大军南下,而是留在北方整编。
  眼下却是管不了这么多了。
  多尔衮还是看的很透彻的,他深知,清军以不到十五万的精锐,掌控着整个局势,实在是如履薄冰。
  战事顺利,那一切好说,清朝的根基只会越来越稳。
  可一旦战事不顺,让敌人窥探到清军的弱点,一个不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葬送整个大清江山。
  多铎部的覆灭,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导火索。
  盖因多铎部乃清军绝对的主力,十万大军中就有五万是满八旗骑兵。
  就是这样一支精锐之师,却在建业城外碰的头破血流,被南明异人军团一击而溃,彻底暴露了清军的软肋。
  相比阵亡的十万大军,这才是最致命的。
  “难啊!”
  多尔衮一时之间竟有些一筹莫展。
  起先,多尔衮担心帝尘部先舍大清而去,那简直是致命的。
  异人军团的强悍已经在建业之战得到充分的印证,越是这种时候,帝尘麾下的十万大军就越显得弥足珍贵。
  好在接下来的消息,让多尔衮悄悄松了一口气。
  帝尘部没有放弃大清,更是以绝大的胸襟气度,在被阿巴泰羞辱之后,仍然做出理智判断,果断放弃扬州城,率部北上。
  得到消息,多尔衮特意请旨赞扬了帝尘部,给予褒奖。
  对阿巴泰则少不了严厉斥责,多尔衮是非常震怒的,“阿巴泰这个蠢货,差一点误了大事,那天晚上死的怎么是多铎,而不是这个蠢货!”
  多尔衮已经准备夺取阿巴泰的带兵权了,也算是对帝尘的一个安抚。
  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点好。
  帝尘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到回报,借着多尔衮示好的机会,帝尘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要了顺治皇帝的一件贴身信物跟一封书信。
  有了这两样东西,等到战役结束,不管是哪位清朝皇帝入驻京都,都要欠帝尘一个天大的人情。
  那样一来,一些事情就好运作了。
  到了这一步,不管这场战役最终结果如何,帝尘都已经达成目标。如此也就意味着,决战还没开始,他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隐忍与算计,确实让人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