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见夏九没有往下接话的意思,朱来志只得自己说完,“早就听闻九趣工坊有自己的大夫,所以,想来借一借人。”
  这里头有误会,夏九必须先解释一下:“九趣工坊从来没有自己的大夫,不过是跟附近几家药铺的大夫签了契约,要求他们每月在固定的时间去九趣工坊给人瞧病罢了。”
  从而说明情况,“因为大家都是合作关系,所以这……我不能替他们做决定。”不是夏九不想帮忙,而是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揽下这样子的事。
  虽说今天无功而返,朱来志还是一脸笑意地离开。通过一直以来的接触,他知道夏九这个人,能帮忙的事会帮的爽快,不能帮忙的事会直接拒绝,不会有什么别的心思,这也是徐知府喜欢找她的原因。
  对夏九来说,朱来志虽然是来寻求帮助的,但也提供了一些信息。
  夏九转头下令:“吩咐下去:自接到通知起,不管是工坊、山庄、铺子、还是各地的庄子上的所有人员不得随意外出走动,不得随意收留外来人员。但凡有伤寒症状的人员必须在家接受医治。这是严令,违令者必将严惩!”
  夏九想了想补充道:“另外,九趣山庄暂停对外开放!什么时候开放另行通知。”
  九趣山庄关门一天的损失就挺大的,不过现在不是计较得失的时候。怕万一城里有了瘟疫的留言之后出什么乱子被波及。毕竟九趣山庄太大了,要是去的人太多,难有万全之策。
  严裕适得到消息之后没有质疑夏九的决定,只是说:“小九妹妹,咱们突然关门,不能没有个恰当的说辞。你说用什么理由合适?”
  没想到严裕适考虑得更周到了一些,夏九还在想理由,只听严裕适接着说,“九趣山庄的第一批房子是三年前建的,就说趁着现在去的人少,养护一下房子,换换园子里的景色吧。”
  “好。”夏九点头,“阿适哥哥,既然话说出去了,我们就真干吧。顺便把九趣工坊的房子也检查一下,该翻新、该加固的都一次性解决了。其他地方我也都吩咐下去检查一番。”
  严裕适猛点头:“我们族里最长寿的老人家说,她小时候有一年也是这个样子,到秋天了,还是忽冷忽热,然后那一年的冬天是罕见的寒冬。老太太九十多岁了,平时连人都记不清,没想到还记得这些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知道是真是假,那就当是真的。我们在吩咐庄子里面都多制一些炭火,各家铺子里的棉花、丝棉也都多准备一些,有备无患。用不着我们可以拉去北方卖。就算全亏了,这么点钱我们也亏得起。”夏九想到这样的天气确实反常的很,宁可多做一手准备也不想到时候措手不及。
  第200章 瘟疫的流言
  不出三天,城里到处在传宜宾城南面的一个村庄发生瘟疫,已经死了很多很多人之类的。闹得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家做出了举家搬迁的准备。
  官府的人极力辟谣说只是大规模的伤寒之症,并不是瘟疫。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有人说是官府掩盖事实。
  这个时候要是真的有一家人往外搬了,恐怕会一发不可收拾!到时候城内城外肯定会有大乱。
  夏九若是这个时候离开宜宾城,那误会可就大了。只能再缓一缓,看看情况再决定什么时候去京城。
  夏九不清楚那边到底是什么情况,不过能约束她这边的人不随便传播谣言。但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她想到了找淳于先生寻求帮助。
  淳于先生在两天前知道了严家那位老人家说的话,就一头扎进了各种典籍、资料里。淳于先生向来严谨,不是夏九这般爱信就信,不信就当听故事的性格。
  夏九找到他时,他还在研读资料,不知道外面的流言蜚语。
  说明情况后,淳于先生正式地看着夏九问:“你怎么就知道这些只是流言,而不是事实呢?”
  夏九得意地一笑说:“官府从康安堂请走的大夫是治伤寒最厉害的那位,而不是曾经参加过瘟疫治疗的那一位。而且,官府借用了我的人去运物资,里面装的都是治伤寒的药材,没有治疗瘟疫的。”
  淳于先生点点头,接着问:“那你试着说说怎么解决这些流言。”
  “用一件大家更关心、更有传播力的事情去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夏九想到了现在舆论引导的那一套。
  “为什么不去解释?”淳于先生一边满意地笑着,一边问。
  夏九嘟嘴说:“官府不是天天在解释,我看着半点用都没有!反正说什么都没人相信,又何必去解释。”
  淳于先生笑着摇头,指了指一堆资料说:“帮忙找。”
  “哦。”夏九马上把身边的房策、姜梅、李小荷通通拖下水一起找。加上先生的学生们,打总十几个人找了一整天才把当年的记录找到。
  当年的县志、府志均有相应的记载,只是记录本来就少,加之年代久远,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只能大体知道有一年冬天下了大暴雪,造成了灾害。
  他们现在找到的是一本游记,里面对当年的事情记载的相对比较详细。而且这本游记是誊抄本,字迹清晰可辨。
  多方面的证据都可以佐证:秋季有过反常的冷热交替之后的那年冬天是个寒冬,并且会下很大的雪。
  淳于先生根据游记记载的内容编写了一曲朗朗上口的童谣,吩咐在场所有的人回去教孩子传唱。并且提醒周围的所有人加固房屋,多准备一些过冬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