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这两天空闲下来,许三郎还去村子里转转。后来发现这样实在是令人嫌,就不去了,抽起裤腿去自家大兄家帮忙。
张菊花看到许三郎过来帮忙,有点不高兴的问,“香梅怎么不来?”
许三郎是知道自家阿嫂的,说:“家里七个娃还小,衣服多得洗,草鞋坏得快得做,还得做吃食,她都忙不过来了。”
张菊花脸抽搐了一下,也不再说甚么了,毕竟两家早就分家了。
可两天后,连许三郎都不上门帮忙了。张菊花气哄哄的跑进许三郎家院子,“怎地?今早不见三郎影子,你家大兄还在家里等着,太阳都高起了。”
“阿嫂,三郎到杏花河去了。家里接下来得忙了,没空。”霍香梅在院子的葡萄架子下拣豆种,“我家明天也开始耕种了,阿嫂家甚么时候忙完,过来帮忙?”
张菊花扭头就走,“我家还有好多天呢。”你家比我家地多不止一半,傻子才去帮。等闲下来,我还不如多织几尺麻布去换葛布。
霍香梅已经知道张菊花是甚么人,不想和她多费口舌,故意这样说,她果真就走了。
好没成就感哦。
许三郎还真的是今天一早就出去了。王大兄说有人卖小豚,他给留了五只,问许三郎要不要,两百钱一只。三郎要两只,下午王大兄收摊了再送过来。
许三郎用二十钱向张清河租牛车一天。驾着牛车往杏花河边去,有小豚还得有窝。打算在杏花河边挑些大石头回来垒窝。
本来新村的山上也是有石料的,现在土地重新分配,那山林都属于村里的共产,平时砍点菜,摘点野菜,打点猎物,那是可以的,可是石料这些是不被允许没通过父老的同意就开采的。就算同意了,后来估计还得不少银钱。所以许三郎还是宁愿花上二十钱租车去杏花河边捡那些无主的,水流冲刷下来的石头。
在回来的路上,还在村口大榕树旁边的黄泥地,装了两筐黄泥回来。
没有糯米浆,这黄泥是很好的黏料。
猪窝是建在杂物房的后面,大概五尺高,窝顶是用几根木头作梁,再盖上几层茅草,茅草上面还压着几块长着草的泥,泥土在下,草在上,像坟头做顶的小草堆,就差黄纸了。
村里瓦匠做的水槽也不贵,十钱就有一只,可是许三郎不舍得,家里就这么点钱,还有很多东西得治办。最后许三郎石头堆砌了一个,能用就好。
霍香梅让许三郎在旁边同样再做一个,用来养雉子,中间用木头隔层两层,上面还铺上竹毯子。上面养小雉子,不过小雉子还没有孵出来。反倒是下面有了房客,就是那只死里逃生的野雉子。它在许家这些天几乎每天都生一只鸡子,为许家几个娃饭后一碗汤贡献着它的能量。
还没到夕食,王大兄就挑了两只小豚过来了,白嫩嫩的小公猪,离开母猪不大适应,精神不大好,但王大兄保证的拍拍胸脯说,养两天就好了。
把四百钱猪钱给王大兄,另外再添上十个铜子,这是行规。王大兄推卸了好一会,最后拿了五个笑着走了,临走前还夸三郎这猪窝搭得好,还有那鸡窝自己回家也得防着来一个。
猪窝的黄泥还没干,今晚小豚就不放窝里了。等它们吃完黍米水,拉完一泡,就放进竹筐里,抬进杂物房。
几个娃夕食后,都围着两只小豚乐呵呵的,争先启后的要剥夺小猪的起名权,最后小三和小四胜出。其实是大娃小二让着他俩,小五小六小七被忽略了。
新鲜出炉的“小黑点”、“小毛毛”哼哼的表示反抗,最后被小五小六镇压。这两个家伙居然趁霍香梅没注意的时候,把小豚抱回屋子。其他几个还是共犯,把他们抱上炕,还对霍香梅说他们自己回屋子睡觉就可以了,不用阿娘了。
一直到临睡前,霍香梅去看看孩子有没有盖好被子才发现,床上的麦吉被下怎么有几个小包。吓得一跳,还以为自己眼花数错了,再数一遍还是九个。忍不住,轻轻掀起被子,望过去,除了七个娃,还有两只睡得昏天暗地的小豚。赶紧抱出来,还好没有拉在炕上,否则霍香梅不知道自己是否忍得住不把孩子拉醒让他们自己洗炕。
回到屋子对许三郎说时,许三郎还哈哈的笑起来,说自己这个年纪时还把小雉子抱被窝里的,结果也不知是哪个兄长还是自己半夜翻身,早上起来已经僵硬了,死的不能再死了。就那一回还被自己阿娘狠狠的一顿竹枝儿炒肉。
这就是一家爷们出一家门……
早上起来,霍香梅先不做早食,挑着粪箕和霍老爹许三郎去育秧地拔秧,在霍香梅示范之后,霍老爹和许三郎表示懂了。
霍香梅赶紧赶慢的回家做早食,做完在拿到田地给霍老爹他们进食。
霍香梅则在一旁示范怎么插麦子。表示必须把秧苗的头□□泥土里,并且一会儿之后,秧苗没有浮起来,否则这是不成功的种植,每根秧苗之间还得隔半尺左右。
三个人一起动作很快,一个上午过去,已经插完两亩多,还不算拔秧的时间。期间大娃还懂事的拖着阿弟阿妹送水过来,然后拿着小撮子在后面的空地那淘小鱼。这些小鱼都是排水进地的时候带过来的。
霍三娘让霍老爹回家做午食,顺便歇歇。霍老爹尽管是老农,但是年纪毕竟摆在那。
等到大娃送午食过来一直到太阳下山,霍香梅和许三郎已经侍候完八亩地。后面那么多,是因为两人都熟练起来了。
如此忙活了好几天终于把秧苗都插上了。期间有些没长好的,还补插了不少。
一场春雨过后,许三郎家的秧苗长得特别精神,已经快一尺高了,旁边人家的才一寸多点。整个村子的人都议论纷纷。那些天霍香梅他们在插秧,村里的都看见了,只是私底下说,现在看到居然比自己的高那么多,还都活得好好的。这下子想不注意到都难。看样子还会早收。
里正,许大郎,还有好些父老都来许三郎家问过了,知道是南边的种法,自己第一次种,如果成功后,会教给村里人。可能是里正和父老们对村里人说过了,上门来问的就少了,但去查看自家地的人都会去看看许三郎家的,再比划比划那高度。看见水草了还自发的帮忙拔除些。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忙完水稻、麦子、黍米、粟米的种植,许三郎家又开始忙活种豆,各种豆,黄豆、绿豆、黑豆、白豆,种了几亩地。
然后在豆之间又套种种各种瓜,西瓜,南瓜,香瓜,丝瓜,冬瓜,黄瓜,甜瓜……这西瓜秧苗价格不便宜,是从张清河家籴的,他拉车几天天天进市集,有些渠道拿到的。他在自己家院子育秧苗,被霍香梅看到了,花钱买了几十株。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完都豆瓜,种麻和稗子。许三郎把旱地都开出来种麻,雄麻织布,雌麻榨油,沙地种稗子喂猪。
等这一切都忙完已经是四月下旬了。不说几个娃黑了一大圈,就是霍香梅好不容易捂白点又黑了,尽管这些天的伙食还是不错的,可是大量的劳动还是不经消耗啊。
第25章 大娃逛街许三买羊
霍香梅决定在夏收前给家人好好补补,这段时间都累坏了。把家里的还剩下的二千铜子还有那块剩下的大银子都带上。临出发前,孩子们都吵着要去,可实在是太小了,最大的才六岁,两个人带出去根本看不过来。最后觉得带大娃去,这孩子懂事,这段时间都是他在看阿弟阿妹。说是奖励大兄的,以后轮流来,不听话的就不带他去。
到了市集直接奔布肆。
之前孩子的春衣都没做,现在都要入夏了。
没有女人不喜欢买衣服的,可当看到的不是衣服,而是一捆捆的布料时,霍香梅还是感觉到一盆水泼下来。
布肆里有亚麻织的、有丝纺的布,还有葛织的帛,亚麻的颜色太多是土黄色,还有褐色,深绿色,丝纺的倒是漂亮很多,嫩黄的,粉红的都有。
问过价格和做像大娃这样的孩子需要多少布料之后后,霍香梅觉得还是买亚麻的,价格适当。两个孩子都得做两身,大人也得两身。
买得多问伙计能否给些零碎的布条,拿回家还能裹草鞋。结果伙计表示这是不可以的,最后还是花了五个铜子买了好大的一捆。
还买了大小不一的三根针,还有三团线。
让伙计送到市集停放牛车骡子的张清河那,自己一家三口继续逛。
路两边摆摊的各种吆喝,那烤羊肉、彘肉、鼠肉的香气在大街上回荡,一串串看起来非常的引人犯罪。还有那香喷喷的胡麻饼。现在已经快日中了,早上那点粥早就消化了,没看到大娃的脚步几乎挪不动了吗?
找了摊馄饨摊子,这里叫汤饼。叫了两碗,一碗大的给许三郎,霍香梅两母子分一碗。另外买了三串烤羊肉,十只胡麻饼。
张菊花看到许三郎过来帮忙,有点不高兴的问,“香梅怎么不来?”
许三郎是知道自家阿嫂的,说:“家里七个娃还小,衣服多得洗,草鞋坏得快得做,还得做吃食,她都忙不过来了。”
张菊花脸抽搐了一下,也不再说甚么了,毕竟两家早就分家了。
可两天后,连许三郎都不上门帮忙了。张菊花气哄哄的跑进许三郎家院子,“怎地?今早不见三郎影子,你家大兄还在家里等着,太阳都高起了。”
“阿嫂,三郎到杏花河去了。家里接下来得忙了,没空。”霍香梅在院子的葡萄架子下拣豆种,“我家明天也开始耕种了,阿嫂家甚么时候忙完,过来帮忙?”
张菊花扭头就走,“我家还有好多天呢。”你家比我家地多不止一半,傻子才去帮。等闲下来,我还不如多织几尺麻布去换葛布。
霍香梅已经知道张菊花是甚么人,不想和她多费口舌,故意这样说,她果真就走了。
好没成就感哦。
许三郎还真的是今天一早就出去了。王大兄说有人卖小豚,他给留了五只,问许三郎要不要,两百钱一只。三郎要两只,下午王大兄收摊了再送过来。
许三郎用二十钱向张清河租牛车一天。驾着牛车往杏花河边去,有小豚还得有窝。打算在杏花河边挑些大石头回来垒窝。
本来新村的山上也是有石料的,现在土地重新分配,那山林都属于村里的共产,平时砍点菜,摘点野菜,打点猎物,那是可以的,可是石料这些是不被允许没通过父老的同意就开采的。就算同意了,后来估计还得不少银钱。所以许三郎还是宁愿花上二十钱租车去杏花河边捡那些无主的,水流冲刷下来的石头。
在回来的路上,还在村口大榕树旁边的黄泥地,装了两筐黄泥回来。
没有糯米浆,这黄泥是很好的黏料。
猪窝是建在杂物房的后面,大概五尺高,窝顶是用几根木头作梁,再盖上几层茅草,茅草上面还压着几块长着草的泥,泥土在下,草在上,像坟头做顶的小草堆,就差黄纸了。
村里瓦匠做的水槽也不贵,十钱就有一只,可是许三郎不舍得,家里就这么点钱,还有很多东西得治办。最后许三郎石头堆砌了一个,能用就好。
霍香梅让许三郎在旁边同样再做一个,用来养雉子,中间用木头隔层两层,上面还铺上竹毯子。上面养小雉子,不过小雉子还没有孵出来。反倒是下面有了房客,就是那只死里逃生的野雉子。它在许家这些天几乎每天都生一只鸡子,为许家几个娃饭后一碗汤贡献着它的能量。
还没到夕食,王大兄就挑了两只小豚过来了,白嫩嫩的小公猪,离开母猪不大适应,精神不大好,但王大兄保证的拍拍胸脯说,养两天就好了。
把四百钱猪钱给王大兄,另外再添上十个铜子,这是行规。王大兄推卸了好一会,最后拿了五个笑着走了,临走前还夸三郎这猪窝搭得好,还有那鸡窝自己回家也得防着来一个。
猪窝的黄泥还没干,今晚小豚就不放窝里了。等它们吃完黍米水,拉完一泡,就放进竹筐里,抬进杂物房。
几个娃夕食后,都围着两只小豚乐呵呵的,争先启后的要剥夺小猪的起名权,最后小三和小四胜出。其实是大娃小二让着他俩,小五小六小七被忽略了。
新鲜出炉的“小黑点”、“小毛毛”哼哼的表示反抗,最后被小五小六镇压。这两个家伙居然趁霍香梅没注意的时候,把小豚抱回屋子。其他几个还是共犯,把他们抱上炕,还对霍香梅说他们自己回屋子睡觉就可以了,不用阿娘了。
一直到临睡前,霍香梅去看看孩子有没有盖好被子才发现,床上的麦吉被下怎么有几个小包。吓得一跳,还以为自己眼花数错了,再数一遍还是九个。忍不住,轻轻掀起被子,望过去,除了七个娃,还有两只睡得昏天暗地的小豚。赶紧抱出来,还好没有拉在炕上,否则霍香梅不知道自己是否忍得住不把孩子拉醒让他们自己洗炕。
回到屋子对许三郎说时,许三郎还哈哈的笑起来,说自己这个年纪时还把小雉子抱被窝里的,结果也不知是哪个兄长还是自己半夜翻身,早上起来已经僵硬了,死的不能再死了。就那一回还被自己阿娘狠狠的一顿竹枝儿炒肉。
这就是一家爷们出一家门……
早上起来,霍香梅先不做早食,挑着粪箕和霍老爹许三郎去育秧地拔秧,在霍香梅示范之后,霍老爹和许三郎表示懂了。
霍香梅赶紧赶慢的回家做早食,做完在拿到田地给霍老爹他们进食。
霍香梅则在一旁示范怎么插麦子。表示必须把秧苗的头□□泥土里,并且一会儿之后,秧苗没有浮起来,否则这是不成功的种植,每根秧苗之间还得隔半尺左右。
三个人一起动作很快,一个上午过去,已经插完两亩多,还不算拔秧的时间。期间大娃还懂事的拖着阿弟阿妹送水过来,然后拿着小撮子在后面的空地那淘小鱼。这些小鱼都是排水进地的时候带过来的。
霍三娘让霍老爹回家做午食,顺便歇歇。霍老爹尽管是老农,但是年纪毕竟摆在那。
等到大娃送午食过来一直到太阳下山,霍香梅和许三郎已经侍候完八亩地。后面那么多,是因为两人都熟练起来了。
如此忙活了好几天终于把秧苗都插上了。期间有些没长好的,还补插了不少。
一场春雨过后,许三郎家的秧苗长得特别精神,已经快一尺高了,旁边人家的才一寸多点。整个村子的人都议论纷纷。那些天霍香梅他们在插秧,村里的都看见了,只是私底下说,现在看到居然比自己的高那么多,还都活得好好的。这下子想不注意到都难。看样子还会早收。
里正,许大郎,还有好些父老都来许三郎家问过了,知道是南边的种法,自己第一次种,如果成功后,会教给村里人。可能是里正和父老们对村里人说过了,上门来问的就少了,但去查看自家地的人都会去看看许三郎家的,再比划比划那高度。看见水草了还自发的帮忙拔除些。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忙完水稻、麦子、黍米、粟米的种植,许三郎家又开始忙活种豆,各种豆,黄豆、绿豆、黑豆、白豆,种了几亩地。
然后在豆之间又套种种各种瓜,西瓜,南瓜,香瓜,丝瓜,冬瓜,黄瓜,甜瓜……这西瓜秧苗价格不便宜,是从张清河家籴的,他拉车几天天天进市集,有些渠道拿到的。他在自己家院子育秧苗,被霍香梅看到了,花钱买了几十株。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完都豆瓜,种麻和稗子。许三郎把旱地都开出来种麻,雄麻织布,雌麻榨油,沙地种稗子喂猪。
等这一切都忙完已经是四月下旬了。不说几个娃黑了一大圈,就是霍香梅好不容易捂白点又黑了,尽管这些天的伙食还是不错的,可是大量的劳动还是不经消耗啊。
第25章 大娃逛街许三买羊
霍香梅决定在夏收前给家人好好补补,这段时间都累坏了。把家里的还剩下的二千铜子还有那块剩下的大银子都带上。临出发前,孩子们都吵着要去,可实在是太小了,最大的才六岁,两个人带出去根本看不过来。最后觉得带大娃去,这孩子懂事,这段时间都是他在看阿弟阿妹。说是奖励大兄的,以后轮流来,不听话的就不带他去。
到了市集直接奔布肆。
之前孩子的春衣都没做,现在都要入夏了。
没有女人不喜欢买衣服的,可当看到的不是衣服,而是一捆捆的布料时,霍香梅还是感觉到一盆水泼下来。
布肆里有亚麻织的、有丝纺的布,还有葛织的帛,亚麻的颜色太多是土黄色,还有褐色,深绿色,丝纺的倒是漂亮很多,嫩黄的,粉红的都有。
问过价格和做像大娃这样的孩子需要多少布料之后后,霍香梅觉得还是买亚麻的,价格适当。两个孩子都得做两身,大人也得两身。
买得多问伙计能否给些零碎的布条,拿回家还能裹草鞋。结果伙计表示这是不可以的,最后还是花了五个铜子买了好大的一捆。
还买了大小不一的三根针,还有三团线。
让伙计送到市集停放牛车骡子的张清河那,自己一家三口继续逛。
路两边摆摊的各种吆喝,那烤羊肉、彘肉、鼠肉的香气在大街上回荡,一串串看起来非常的引人犯罪。还有那香喷喷的胡麻饼。现在已经快日中了,早上那点粥早就消化了,没看到大娃的脚步几乎挪不动了吗?
找了摊馄饨摊子,这里叫汤饼。叫了两碗,一碗大的给许三郎,霍香梅两母子分一碗。另外买了三串烤羊肉,十只胡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