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建文元年(1399年)五月,燕王府三兄弟抵京,因为削藩的原因,京城里的人都对燕王府众人避之唯恐不及,徐增寿却反其道而行,以与三个外甥培养感情为借口,住进了燕王府。
徐增寿昨日打麻将没过瘾,手痒了一天,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所有人都完成了任务,结果被徐夫人连拖带拽的请了回去。
崔淼看着徐增寿略显狼狈的背影,轻声在沈清耳边说道:“侯爷,徐都督此番模样,可与你有关?”
沈清挑了挑眉,无辜的说道:“徐都督确是合欢阁的常客。”
想想徐增寿的下场,崔淼不禁为他捏了把汗,无奈的说道:“阿清,你明知道以我们现在的处境,那种事不可能发生。”
沈清略带委屈的看向崔淼,说道:“大郎可是厌烦我了?”
崔淼见状顿时心软了,苦笑着说道:“侯爷是把我吃死了。”
三兄弟相互对望,心中更加坚定,日后绝对不能得罪崔淼,如若不然他们这个皇叔指不定怎么收拾他们呢。
建文元年五月初十,这天是朱元璋驾崩周年忌日,天还未亮,众人便起了身,换好朝服径直向皇宫行去。临走之前众人都垫了垫肚子,皇家祭奠不同于普通人家,各种繁文缛节多不胜数,身体素质不好的根本撑不下来。他们这些常年锻炼的武将还好些,顶多是累了些,但对于那些文官来说,简直是场折磨。
冗长的祭文,听得人昏昏欲睡,偏偏还要表现出哀伤的情绪。长久的跪拜,膝盖被硌的生疼,却不敢有丝毫表现。因为越是这种肃穆又盛大的场合,那些御史大夫的眼睛越亮,指不定就因为哪个表情不对,被参上一本。尤其是现在的形势,无论是朱高炽三兄弟,还是崔淼和沈清,都小心翼翼,唯恐有丝毫的行差踏错,被那些虎视眈眈、不怀好意的御史大夫抓到。
连续三天的祭奠仪式,让崔淼觉得疲惫异常,回到王府倒头就想睡,却被沈清拉了起来,熟悉的药味让他皱紧了眉,有气无力的说道:“阿清,这药我都吃了好多年了,也该停了吧。”
“都好些年了,大郎还是不能习惯。”这下换沈清无奈了。
“这是药!就算是补药,那也是药!有谁能习惯这东西。”
“你的胃今日不是又疼了么?所以这药还不能停。”
崔淼少见的撒娇道:“阿清,我好累,这药等我睡醒了在吃。”
虽然这样的崔淼让沈清没有抵抗力,可为了他的身体,沈清不得不硬起心肠,说道:“不行,你上次也是这般说的,结果呢?”
崔淼一噎,小声的嘟囔道:“不就那一回么,至于记这么久!”
“大郎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清都记得,会记一辈子。”
突来的情话让崔淼的脸一热,无奈的说道:“得,我吃!”
崔淼伸手去拿药,沈清却躲了过去,将药丸塞进嘴里,揽住崔淼的脖子就吻了上去。崔淼一愣,随即被嘴里的苦味唤回了神智,他心里既甜蜜又无奈,却没有推开沈清,温柔的回吻着。
洪武帝的周年忌日结束,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燕王府,猜测着皇帝的下一步动作。与此同时,北平府传来报信,燕王病危,恐熬不了几日,请求皇上让朱高炽兄弟三人早日回归,以尽孝道。
京城里瞬间炸了锅,受之前崔淼运作的影响,京城许多大儒纷纷向朱允炆上书,建议让朱高炽三人马上回北平,以全孝道。与之前的闭门不出不同,三兄弟这几日天天外出,每每见人都惆怅万分,言之担忧家中老父,病危之际却不能守在床前尽孝。渐渐的京城的诸多大儒见朱允炆始终不肯放人,便对其产生了不满,上书的言辞中也丝毫不加掩饰,明着说朱允炆不顾皇家骨肉亲情,实在有违天理伦常,理当立刻放还朱高炽三人,并下罪己诏。
朱允炆拿着奏折气的直哆嗦,却又无可奈何,这都是自己作出来的,怎么着也得受着。
御书房内,朱允炆看着御案下的众人,将奏折递给内侍,说道:“你们看看吧,看完说说朕该如何是好。”
内侍将奏折双手奉上,齐泰率先接过来观看,越看眉头皱的越紧,看完直接郁闷了,一言不发的转递给黄子澄。黄子澄接过奏折仔细的看着,一边看一边点头,一副说道心坎里的模样,看完又将奏折递给徐辉祖。徐辉祖面无表情的接过,看了两眼便合上,再次递给内侍。
朱允炆见三人表情不一,心里直叹气,出声问道:“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齐泰第一个站出来,躬身说道:“启禀皇上,微臣觉得此举万万不可!御医虽已证实燕王之病,但朱高炽三人俱已成人,且雄才大略,若此时放他们回去,无疑是放虎归山,不利削藩之策!”
黄子澄抚了抚胡须,不赞同的说道:“齐大人此言差矣。燕王病重,已是无力回天,三人虽有雄才大略,到底不如燕王之威胁,其手下武将个个不凡,未必肯屈从三人之下,与皇上削藩无大妨碍。且相比这些,民心更为重要,只要顺应民心,他们三人实在不足为惧!微臣建议皇上顺应民意,放三人回去,以全孝道。”
朱允炆听完两人的意见,跟没听一样,选择困难的他依旧是无法选择。他叹了口气,看向一直不发一言的徐辉祖,说道:“徐爱卿,你以为如何?”
徐辉祖垂下眸子,敛去眼底复杂的情绪,心中叹息一声,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齐大人所言甚是。朱高炽三人是微臣外甥,他们的品性微臣了然于心,他们个个身负大才,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高阳郡王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
朱允炆听完深为感动,感慨道:“徐爱卿之忠心,朕铭记。”
就在朱允炆下决心留下朱高炽三人时,听内侍通禀,左军都督徐增寿和驸马王宁求见。朱允炆虽有些疑惑,还是召见了二人。结果见过二人之后,他又开始犹豫不决,赶巧黄子澄又来了。在黄子澄一通长篇大论后,朱允炆被说服了,且深信不疑,随即下旨让朱高炽三人回归北平。
黄子澄之所以能够成功劝说朱允炆,主要是齐泰因要事出了宫。当齐泰等人得知之时圣旨已下,他们赶紧带人前往燕王府拦截,结果燕王府早已人去楼空。齐泰等人再神勇,耐不住有两个猪队友,其中一个还是皇帝,实在带不动。
自从祭奠结束,燕王府众人就开始收拾行装,随时做好跑路的准备,所以圣旨一下,内侍还没走远,他们一行人便出了王府,马不停蹄的出了城,快马加鞭赶回北平。
出了京城,众人不由松了口气,朱高炽看着崔淼,好奇的问道:“老师怎知皇上会放我们回去?”
崔淼笑着答道:“因为皇上是皇上,而非太祖。他太依赖身边的文臣,自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最看重的便是仁政。之前我们做的那些并非无用功,京城的诸多大儒均受你们的孝心感动,加之王爷病危,经过几日的发酵,放世子三人回去,只是时间问题。”
朱高煦赞叹的说道:“老师当真是当世奇才,此行能脱险,全靠老师运作,这份大恩我们兄弟三人定当铭记!”
朱高燧应和的说道:“没错,老师神机妙算,当世难遇!”
崔淼被夸的有些心虚,连忙摆手说道:“你们千万莫要如此,我也是做了分内的事,即使没有我,你们也定能安然无恙。况且,你们尊我一声老师,我护佑你们平安,也是应当。”
众人快马加鞭赶回北平府,燕王得信,不禁松了口气,大赞崔淼之才智,此一事再次印证了道衍和尚的话,也让燕王深信自己有九五之相。燕王没了后顾之忧,更加坚定了造反的决心。以至于道衍对崔淼愈加欣赏,自顾自的将崔淼引为知己。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抓了燕王部将邓庸,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后,从邓庸口中得知了燕王要造反的真相。齐泰将此事回禀朱允炆,朱允炆悔不当初,不该听从黄子澄的劝说放虎归山。齐泰建议立即发兵逮捕燕王官署,并密敕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秘密逮捕燕王朱棣。
朱允炆的密令是发出去了,可他万万没想到,队友是个不靠谱的,刚接到密令,转头就告诉了他老娘。他老娘也是个慧眼独具的人才,直言:“不能这么做。你父亲总说王气在燕,你的无妄之举,会招来灭族之灾的。”
张信作为一个孝顺儿子,老娘都这么说了,他还能咋地,第二天秘密前往燕王府。燕王以为他是皇帝的人,称病不见。张信时刻铭记老娘的话,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朱棣实在没忍住好奇,就召见了他,然后张信就把朱允炆卖了个干净。
徐增寿昨日打麻将没过瘾,手痒了一天,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所有人都完成了任务,结果被徐夫人连拖带拽的请了回去。
崔淼看着徐增寿略显狼狈的背影,轻声在沈清耳边说道:“侯爷,徐都督此番模样,可与你有关?”
沈清挑了挑眉,无辜的说道:“徐都督确是合欢阁的常客。”
想想徐增寿的下场,崔淼不禁为他捏了把汗,无奈的说道:“阿清,你明知道以我们现在的处境,那种事不可能发生。”
沈清略带委屈的看向崔淼,说道:“大郎可是厌烦我了?”
崔淼见状顿时心软了,苦笑着说道:“侯爷是把我吃死了。”
三兄弟相互对望,心中更加坚定,日后绝对不能得罪崔淼,如若不然他们这个皇叔指不定怎么收拾他们呢。
建文元年五月初十,这天是朱元璋驾崩周年忌日,天还未亮,众人便起了身,换好朝服径直向皇宫行去。临走之前众人都垫了垫肚子,皇家祭奠不同于普通人家,各种繁文缛节多不胜数,身体素质不好的根本撑不下来。他们这些常年锻炼的武将还好些,顶多是累了些,但对于那些文官来说,简直是场折磨。
冗长的祭文,听得人昏昏欲睡,偏偏还要表现出哀伤的情绪。长久的跪拜,膝盖被硌的生疼,却不敢有丝毫表现。因为越是这种肃穆又盛大的场合,那些御史大夫的眼睛越亮,指不定就因为哪个表情不对,被参上一本。尤其是现在的形势,无论是朱高炽三兄弟,还是崔淼和沈清,都小心翼翼,唯恐有丝毫的行差踏错,被那些虎视眈眈、不怀好意的御史大夫抓到。
连续三天的祭奠仪式,让崔淼觉得疲惫异常,回到王府倒头就想睡,却被沈清拉了起来,熟悉的药味让他皱紧了眉,有气无力的说道:“阿清,这药我都吃了好多年了,也该停了吧。”
“都好些年了,大郎还是不能习惯。”这下换沈清无奈了。
“这是药!就算是补药,那也是药!有谁能习惯这东西。”
“你的胃今日不是又疼了么?所以这药还不能停。”
崔淼少见的撒娇道:“阿清,我好累,这药等我睡醒了在吃。”
虽然这样的崔淼让沈清没有抵抗力,可为了他的身体,沈清不得不硬起心肠,说道:“不行,你上次也是这般说的,结果呢?”
崔淼一噎,小声的嘟囔道:“不就那一回么,至于记这么久!”
“大郎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清都记得,会记一辈子。”
突来的情话让崔淼的脸一热,无奈的说道:“得,我吃!”
崔淼伸手去拿药,沈清却躲了过去,将药丸塞进嘴里,揽住崔淼的脖子就吻了上去。崔淼一愣,随即被嘴里的苦味唤回了神智,他心里既甜蜜又无奈,却没有推开沈清,温柔的回吻着。
洪武帝的周年忌日结束,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燕王府,猜测着皇帝的下一步动作。与此同时,北平府传来报信,燕王病危,恐熬不了几日,请求皇上让朱高炽兄弟三人早日回归,以尽孝道。
京城里瞬间炸了锅,受之前崔淼运作的影响,京城许多大儒纷纷向朱允炆上书,建议让朱高炽三人马上回北平,以全孝道。与之前的闭门不出不同,三兄弟这几日天天外出,每每见人都惆怅万分,言之担忧家中老父,病危之际却不能守在床前尽孝。渐渐的京城的诸多大儒见朱允炆始终不肯放人,便对其产生了不满,上书的言辞中也丝毫不加掩饰,明着说朱允炆不顾皇家骨肉亲情,实在有违天理伦常,理当立刻放还朱高炽三人,并下罪己诏。
朱允炆拿着奏折气的直哆嗦,却又无可奈何,这都是自己作出来的,怎么着也得受着。
御书房内,朱允炆看着御案下的众人,将奏折递给内侍,说道:“你们看看吧,看完说说朕该如何是好。”
内侍将奏折双手奉上,齐泰率先接过来观看,越看眉头皱的越紧,看完直接郁闷了,一言不发的转递给黄子澄。黄子澄接过奏折仔细的看着,一边看一边点头,一副说道心坎里的模样,看完又将奏折递给徐辉祖。徐辉祖面无表情的接过,看了两眼便合上,再次递给内侍。
朱允炆见三人表情不一,心里直叹气,出声问道:“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齐泰第一个站出来,躬身说道:“启禀皇上,微臣觉得此举万万不可!御医虽已证实燕王之病,但朱高炽三人俱已成人,且雄才大略,若此时放他们回去,无疑是放虎归山,不利削藩之策!”
黄子澄抚了抚胡须,不赞同的说道:“齐大人此言差矣。燕王病重,已是无力回天,三人虽有雄才大略,到底不如燕王之威胁,其手下武将个个不凡,未必肯屈从三人之下,与皇上削藩无大妨碍。且相比这些,民心更为重要,只要顺应民心,他们三人实在不足为惧!微臣建议皇上顺应民意,放三人回去,以全孝道。”
朱允炆听完两人的意见,跟没听一样,选择困难的他依旧是无法选择。他叹了口气,看向一直不发一言的徐辉祖,说道:“徐爱卿,你以为如何?”
徐辉祖垂下眸子,敛去眼底复杂的情绪,心中叹息一声,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齐大人所言甚是。朱高炽三人是微臣外甥,他们的品性微臣了然于心,他们个个身负大才,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高阳郡王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
朱允炆听完深为感动,感慨道:“徐爱卿之忠心,朕铭记。”
就在朱允炆下决心留下朱高炽三人时,听内侍通禀,左军都督徐增寿和驸马王宁求见。朱允炆虽有些疑惑,还是召见了二人。结果见过二人之后,他又开始犹豫不决,赶巧黄子澄又来了。在黄子澄一通长篇大论后,朱允炆被说服了,且深信不疑,随即下旨让朱高炽三人回归北平。
黄子澄之所以能够成功劝说朱允炆,主要是齐泰因要事出了宫。当齐泰等人得知之时圣旨已下,他们赶紧带人前往燕王府拦截,结果燕王府早已人去楼空。齐泰等人再神勇,耐不住有两个猪队友,其中一个还是皇帝,实在带不动。
自从祭奠结束,燕王府众人就开始收拾行装,随时做好跑路的准备,所以圣旨一下,内侍还没走远,他们一行人便出了王府,马不停蹄的出了城,快马加鞭赶回北平。
出了京城,众人不由松了口气,朱高炽看着崔淼,好奇的问道:“老师怎知皇上会放我们回去?”
崔淼笑着答道:“因为皇上是皇上,而非太祖。他太依赖身边的文臣,自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最看重的便是仁政。之前我们做的那些并非无用功,京城的诸多大儒均受你们的孝心感动,加之王爷病危,经过几日的发酵,放世子三人回去,只是时间问题。”
朱高煦赞叹的说道:“老师当真是当世奇才,此行能脱险,全靠老师运作,这份大恩我们兄弟三人定当铭记!”
朱高燧应和的说道:“没错,老师神机妙算,当世难遇!”
崔淼被夸的有些心虚,连忙摆手说道:“你们千万莫要如此,我也是做了分内的事,即使没有我,你们也定能安然无恙。况且,你们尊我一声老师,我护佑你们平安,也是应当。”
众人快马加鞭赶回北平府,燕王得信,不禁松了口气,大赞崔淼之才智,此一事再次印证了道衍和尚的话,也让燕王深信自己有九五之相。燕王没了后顾之忧,更加坚定了造反的决心。以至于道衍对崔淼愈加欣赏,自顾自的将崔淼引为知己。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抓了燕王部将邓庸,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后,从邓庸口中得知了燕王要造反的真相。齐泰将此事回禀朱允炆,朱允炆悔不当初,不该听从黄子澄的劝说放虎归山。齐泰建议立即发兵逮捕燕王官署,并密敕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秘密逮捕燕王朱棣。
朱允炆的密令是发出去了,可他万万没想到,队友是个不靠谱的,刚接到密令,转头就告诉了他老娘。他老娘也是个慧眼独具的人才,直言:“不能这么做。你父亲总说王气在燕,你的无妄之举,会招来灭族之灾的。”
张信作为一个孝顺儿子,老娘都这么说了,他还能咋地,第二天秘密前往燕王府。燕王以为他是皇帝的人,称病不见。张信时刻铭记老娘的话,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朱棣实在没忍住好奇,就召见了他,然后张信就把朱允炆卖了个干净。